2023-02-01|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展覽機構──行政組織與運作流程1-1

第二回台灣美術展覽會收件概況
第二回台灣美術展覽會收件概況
行政組織是關係展覽運作之效能,從官展章程的幹部設置第1章第2條:「會長1人、副會長1人、評議委員若干人、審查委員長1人、審查委員若干人、幹事若干人、秘書若干人;會長由台灣教育會會長、副會長由台灣教育會副會長擔任,而其他幹部則由會長聘任之。審查委員長、審查委員即每年聘任之。」及第3條:「會長將管理一切會務。副會長將協助會長並於會長遇有事故時代理其職務。評議員將對於有關會務之重要事項答覆會長之諮詢。審查委員長將管理作品之鑒定及審查有關事務。審查委員將管理作品之鑒定及審查有關事務。幹事將秉承會長之旨意處理會務。秘書將秉承會長及幹事之命從事庶務及會計」。
一、行政組織與權責分配
據上,會長、副會長、幹事等職務為「台展」會務之執行者。查「台展」10回(1927-1936)、「府展」6回(1938-1943),前者主辦單位為民間法人台灣教育會,後者為總督府文教局;而實際任職者多為總督府官員,如每回會長皆為總務長官(兼任台灣教育會會長),副會長為文教局長(兼任台灣教育會副會長),會務由文教局辦理,歷年「幹事會」成員如下:
首回(1927)「台展」「會長」後藤文夫(總務長官)擔任,「副會長」及「審查委員長」由石黑英彥(文教局長)擔任;「幹事」成員以教育及媒體界為主,協助行政工作;特別的是「評議委員」組成人數達30多位,網羅北中南的中央與地方上各級官員、民意代表、商界巨賈,及傳播媒體人士的參與;就規模與陣容來看,可謂傾全力來舉辦盛會,顯見官局對首次展覽之重視(表1)。
第2回(1928)籌備時,因評議委員的調動,有離開台灣或解除職務,也有新繼任者。鑒於此,由新任「台展」「會長」河原田稼吉(台灣總督府總務長官)重新任命幹部,「副會長」石黒英彦(文教局長)擔任;而「審查委員長」一職,原由文教局長兼任,因首回審查爭議,被認為文化活動應與官方區隔,轉委託學術地位及形象良好的幣原坦(台北帝國大學首任校長)[1]作為名譽職,成為台展對外關係的發言人。「幹事」由井手薰(總督官房會計課技師)、素木得一(殖產局農務課技師、台北高等農林學校教授)擔任。[2]
第4回(1930)官方考量到「台展」的社會教育功能,於社會課內設置「台展事務所」,負責募集「台展」海報作業,[3]此舉擴大了行政運作之範圍。第7回(1933)於章程第4、5條增設「會友」制度,[4]安武直夫(文教局長)說明:「會友的涵義,即是結合內地美術院,其他美術關係者的會員,對於台展有真摯關心及發展貢獻者。會友享有5年無鑒查資格,持續5年為台展盡力支援,這樣台展的基礎才能更加鞏固。」[5]據此制度來強化展覽深度,卻造成日後免審查特權之爭議。第8回(1934)台展幹部名單,增加地方幹事,如台北州、新竹州、台中州、台南州、高雄州等地方課及教育課人員,顯然已深入地方運作。(表2)
1937年第11回台展因戰事停辦;1938年3月「台展」全面改組為「府展」,預算上由7千圓增為1萬圓,[6]以往「審查委員長」由幣原坦擔任,但他於1937年卸下校長職位,該職又回到文教局長擔任;在「評議委員」方面,則人數遽減,不復以往,又配合時局政策,參與者多由官方兼任,政商人士則具有「警務局國民精神總動員本部」參與身份,[7]幹事成員以文教局社會課為主;可見,「府展」雖然經費增加,但規模與陣容已縮小,集中在官方運作。(表3)


參考資料
[1]幣原坦(1870-1953),日本堺縣(今大阪府堺市)人。昭和3年(1928)任第1任臺北帝國大學校長,設立文政學部、理農學部,在文政學部教授南洋史學、土俗人種學講座,發展臺灣特色的研究,任期至昭和12年(1937),1938年為同校的名譽教授。
[2]《臺灣日日新報》1928年9月5日夕刊第2版。〈臺灣の秋を飾る/臺展の新陣容/役員その他決る/長官邸の茶話會〉。
[3]《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6月27日夕刊第2版。〈今年度臺展〉。
[4]第4條:本會得設置會友。當會友之期限為5年,但得以再推荐之。第5條:會友由會長從具有下列各項資格人士中指定之。1.審查委員或曾擔任審查委員會。2.依據第27條規定被推荐者。3.其他對於美術具有聲望、卓越經歷者。
[5]《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10月31日第11版。〈臺展の基礎が/一段と固くなつた〉。
[6]《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3月12日第7版。〈「臺展」は官展に/名稱や機構の變更は/長官は歸臺後に決定〉。
[7]如:三好徳三郎、河村徹、保田次郎、加藤恭平、松木幹一郎、三田定則、郭延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