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2/02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需要理會「中美2025年開戰論」嗎?

中美決戰台海的劇本,向來是媒體不敗的流量題材。
1月9日,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公佈了24種情境的中美台海兵推報告,稱若解放軍於2026年攻打台灣,其海軍將全軍覆沒,美國、日本和台灣則會慘勝。此一結論引發兩岸與全球媒體的熱烈討論。
1月27日美媒再度報道,稱根據一份美軍內部備忘錄,美國空軍四星上將米尼漢(Michael Minihan)預測中美會在2025年開戰。米尼漢指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確定進入第三任期、「團隊」就位,而台灣將在2024年舉行總統大選,此一事件將給北京提供攻台「理由」,且美國也將在2024年底舉行總統選舉,「分心」的美國會讓中國覺得更有「機會」。故時至2025年,習近平將同時掌握「團隊」、「理由」和「機會」,中美於台海開戰可能性直線上升。
為此,米尼漢列出了一系列準備事項:建立一支強化、準備就緒、綜合與靈活的聯合部隊機動小組(Joint Force Maneuver Team),準備在第一島鏈內作戰並取得勝利;在2月份期間做好訓練,所有人務必能在最關鍵的情況下,將子彈射入7米外的目標、瞄準頭部;3月期間,所有人務必考慮自己的個人事務,如有需要可以前往基地的法務辦公室,以確保在法律上做好準備。
上述「內幕」一出,引發了媒體與網路的熱烈討論。但平心而論,各界本無須過度理會此種「內幕」,或是換句話說,與其煞有介事地分析內容、擔憂中美將在2025年開戰,不如關注「內幕」誕生的背景與脈絡。

不只2025一種版本
首先,2025年開戰之說看來聳動,又借美軍將領之口道出,似乎增加不少權威;但究其本質,與美國近年流於俗濫的說法沒有區別。
回顧此前,已有不少智庫、軍方人員發表過類似預測。例如2021年10月,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便發表名為《毒蛙戰略》(The Poison Frog Strategy:Preventing a Chinese Fait Accompli Against Taiwanese Islands)的報告,內容是以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為藍本,模擬解放軍於2025年攻佔東沙島的過程。據其兵推結果,美國雖前來助陣,卻沒有辦法迫使解放軍退兵,故報告最後建議,美國應將台灣外島武裝成「毒蛙」(poison frog),好讓中國在奪島行動開始不久後,便付出慘痛代價。
2021年3月,美國海軍上將戴維森(Phil Davidson)也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作證中表示,中國近年在印太地區持續擴張,解放軍攻台已是箭在弦上,最晚不會超過2027年,舊有的「戰略模糊」無法挽救情勢,美國必須立即展開軍事相關準備,包括強化對台軍售、建立美國本土的導彈防禦系統,以阻止解放軍奪取台灣、確保美國海軍屆時順利執行任務。
無獨有偶,美國國防部也於該年11月發布2021年中國軍力報告,預測解放軍將在2027年啟動武統,行動選項包括大規模兩棲登陸、奪取台灣外島、長期空中和海上封鎖、通過解放軍特種部隊或黑客攻擊台灣基礎設施等。但報告認為,解放軍將面臨後勤補給、國際干預等難題,即便成功登陸也可能陷入城市戰,相關成本不容忽視。
時間進入2022年、2023年,各式預測更是推陳出新。例如2022年10月,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吉爾戴(Mike Gilday)在受訪時表示,中國將於2023年啟動武統,美國必須有所行動。此一預測直接將「2027年時限」提早了4年,引發不少討論。
接着便是2023年1月,美國智庫CSIS公佈了24種情境的中美台海兵推報告,假設解放軍將於2026年攻打台灣,並稱在滿足某些前提條件下,美國將能阻止解放軍攻佔台灣,但中美都將為此付出高昂軍事代價,台灣經濟更將遭受毀滅性打擊,電力與其他基礎設施大片被毀,多數民眾的生存條件面臨威脅。
綜上所述,關乎中美在台海衝突的分析與預測,美方版本可謂層出不窮。以提出方為分野,可以區分為軍方示警、智庫推演;以內容類型為分水嶺,則可以劃分為時間預測、場景模擬。簡言之,2025年中美開戰不過是眾多版本之一,偏屬軍方示警、時間預測這一象限。至於何以稱這般說法流於俗濫,與其成形的背後推手有關。

台海衝突能否避免
首先,排除部分持「棄台論」立場的智庫報告、將領觀點,多數美國軍方與智庫釋出的台海衝突、中美決戰預測,往往會包裹着軍備採購、軍事改革相關建議,同時強調美軍在台海存在巨大弱點,必須立即着手改善,「毒蛙戰略」如此,米尼漢等人的建議亦然。但其用意往往不是務實備戰,而是要替軍工複合體的利益服務,包括為軍方爭取更多預算空間、為軍火商安排更多訂單,也讓配合放風的媒體賺到更多獨家流量。
以前述海軍上將戴維森的「2027年中國攻台」為例,此一預測出自2021年3月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上的證詞,但多數讀者只看到2027年這一時間點,忽略了戴維森是在向美國國會提交INDOPACOM 2022 財年、2023財年至2027財年的預算規劃後,才發表這一說詞。而細究戴維森提交的「太平洋威懾計劃」,光是2022 財年,美國印太司令部就需投入46.8億美元預算來「阻止中國擴張」;2023財年到2027財年所需預算,更是來到226.9億美元的驚人數額,「否則無法阻止中國」。在戴維森的語境內,「2027年中國攻台」更多是配合其預算規劃、用以說服軍事委員會成員的假設情境,換言之,便是大言不慚的「技術性」危言聳聽。
但可想而知,在缺乏實際證據與跡象的情況下,這般說法當然無法取信全數委員。據美媒報道,部分議員在戴維森發言結束後,對其預測提出了質疑。而也正因軍方要求往往不會被委員會全數滿足,故其前仆後繼提出了各式版本的台海危機、中美衝突預測,強調現下美軍的脆弱、時間的緊迫,看似憂國憂民、心繫台灣,其實比起對決解放軍,其顯然更關注預算博弈、與議員們的數字攻防。而如此做法也引來部分人士的憂慮。
例如2022年10月,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吉爾戴提出「中國將於2023年啟動武統」後,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亞洲計劃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便公開表示,「2027年時間表」融入了美國思維,在五角大樓和情報界有一定支持者,但這似乎是基於中國何時有能力攻台的評估,而不是基於北京動武意圖的分析。「我們不能排除任何可能性,但2022年、2023年的說法純粹是猜測,我認為這是不負責任的」。
而儘管部分人士點出軍方大放厥詞的風險,美國政府卻似乎無意遏止歪風。一來,美國打了20年中東戰爭,軍方不僅借此爭取到極大的預算話語權,更長期依靠浮報中東戰場的軍事需求、巧立各式採購名目,與軍火商進行藏污納垢的利益輸送,在鮮血與煙硝下養出了極大胃口。如今美國逐步撤出中東,欲深溪壑的軍方自會轉向他處、探詢新的預算空間,戰火正酣的烏克蘭是其一,尚未開戰的台海與印太亦有耕耘空間。白宮雖欲避免軍方宰制中美鬥爭的節奏,但在穩定軍心的考量下,也只能默許部分將領挾輿論與媒體要脅預算。
二來,在中美博弈的鬥爭框架下,白宮也未必不樂見軍方炒作中國威脅論,因為其結果便如眼下所見,全球將群起討論中國的「侵略野心」、關注美國搶救台灣、捍衛印太的「正義使命」,即便北京根本沒有動武跡象,殺人如麻的美國仍能藉由操縱輿論,披上正義使者的皮囊、穩坐道德高地。
以此次米尼漢預測中美將在2025年開戰為例,媒體隨意曝光軍方內部備忘錄,已經觸犯國家安全、軍事機密紅線,美國政府的反應卻是一派輕鬆:五角大廈先是證實「此份備忘錄存在」,又讓國防部官員通過華盛頓郵報記者拉莫斯(Dan Lamothe)表示,米尼漢上將的備忘錄並不代表美國國防部對中國的看法;至於媒體何以知曉備忘錄內容,美國軍方隻字未提,也未表示要加以檢討,彷彿被曝光的僅是將領的私德八卦,而非國家機密。
事實上由美國媒體圈的慣例來看,其並非沒有揭弊能力,也絕對有管道接觸「深喉嚨」,但所曝光文件、機密的重要性,往往與其後續引發的政治風暴成正比,例如水門案與美國總統尼克遜(Richard Nixon)辭職,便是最經典案例。反觀此次不倫不類的「美軍備忘錄曝光」,其實更可能是軍方一手主導、媒體配合放風的輿論炒作,白宮不論是否事前知情,在眼看內容無關痛癢、也不能證明什麼的情況下,自然不會大動作攔阻或否認。而外界雖為此熱烈討論,卻可能是對着根本不存在的備忘錄,相互比劃虛空。
再回到中美衝突與台海問題的本質,風險管控當然需要各方的自我控制、共同努力,但諸如「中美2025年開戰」這般預測,其本質就與2014年以降,部分美軍將領與智庫年年預測俄羅斯即將入侵烏克蘭類似,字裏行間看似關心烏克蘭人民福祉,其實是把戰爭當兒戲、把大國關係當爽片,為了謀取部門與個人私利,渲染原本可以避免的衝突,大玩「狼來了」的幼稚遊戲。當俄羅斯真在2022年動手後,這些人士與機構又閉口不提自己預測失敗的難堪紀錄,紛紛自我加冕「先知」光環,要將撲空多年後的歪打正着上升為棋高一着。
故是否需要理會「中美2025年開戰」,取決於讀者對兩岸與中美關係的認知與心理需求,對沉溺於中國威脅論氛圍、輕談戰爭、看熱鬧不嫌事大者來說,這種劇本當然合其胃口,且未來只會多不會少;只是回歸現實,這種俗濫敘事不僅無法拯救中美關係,還可能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中美並非注定一戰,但不負責任輕言戰爭、放任鷹派宰制兩國互動,恐會在未來某個瞬間,摧毀各方多年積累的和平根基。
原文發表網址:
2023.2.2
需要理會「中美2025年開戰論」嗎?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86268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