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2/0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面對隨手可得的資訊與知識,我該怎麼選擇?

臉書上總有許多推播的廣告順著我們的搜尋習慣,餵養了我們許多資訊。只要你願意點開連結,各大雜誌與媒體的內容都能順利閱讀;不喜歡閱讀太多文字,youtube上也有許多知識型網紅,將他吸收過後的知識,再反哺給他的觀眾。
唐鳳曾說過,知識要分享。因為我們每一個人所擁有的知識,都只是這個龐大的宇宙知識其中的一小部分,唯有透過分享,我們才能藉由拼湊每一個人的一小部分,「勉強完整」認識整個大宇宙。諾貝爾物理得獎者費曼也說,將知識分享出來,用你所能懂的語言描述,這才代表你真的掌握了這項知識,而透過分享,可以讓你不足的部分有機會被補足。所以,分享知識是一項對人類發展、求知與認知都十分有助益的行為。
然而,每天處於這些被大家分享、十分有用的知識與資訊下的我,卻容易感到焦慮。為什麼大家都那麼厲害?在專業程度上,我是不是被遠遠的拋下?大家都如此上進,我究竟在這裡做什麼?
有用的知識那麼多,好像該學的事物也變多了。補習班的內容不再只有傳統的學科,才藝課也早已跳脫過去的作文、心算、美術、運動......。坊間四處林立STEAM課程的教學,玩樂高也變成一種才藝,更進階點還要把程式融入樂高中,閱讀課要加入哲學思辨早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打個籃球最好都要跟外國人一起,這樣才能在生活中學英文。
專業的老師好像越來越多,似乎隨便拈來一堆老師都是備課認真,教學專業,親師溝通與班級經營都一把罩的老師,甚至還有專門開設陪老師備課的,屬於老師的「補習班」。
我真的十分疑惑,大家的時間真的都那麼充裕?不需要偶爾懶散或陪伴孩子?沒有其他的雜務?疑惑和焦慮,交替的在我心頭輪番敲打,我的心蹦蹦蹦蹦,連帶的大腦都嗡嗡嗡嗡,究竟,這些知識與資訊,是不是真的每個都要學?每個都得碰一下?
前幾週,看到某位教師的分享備課內容,真的是十分細緻與用心,學習單洋洋灑灑,還先把答案都寫好填滿,與孩子討論的時候,能更快掌握答案已經是基本盤,還得要融入一點心智圖或者彩色美編,這樣能增加孩子閱讀動機。當時我心裡想,這些學習單那麼的細緻,如果請孩子們自已完成,究竟能完成多少?或者,孩子們已經有找出文章架構的能力了嗎?更甚至,老師到底用什麼時間指導孩子繪製心智圖?最重要的是,如何把學習單這些重點,有系統且有方法的指導孩子,讓他們真正學習與理解,而不是只為了完成學習單?
我自己也曾經出學習單出到走火入魔,差點忘記學習單的作用與目的到底是什麼。假設是課堂上的筆記,那當然沒問題,孩子就是順著我的上課內容,將筆記填入學習單中,未來,他們能透過學習單,快速複習。然而,這麼書寫筆記的方式就是正確的嗎?每個人有自己的思維邏輯與方式,唯有使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記錄下來的筆記,去蕪存菁後才是真的能夠再次複習的東西,否則都只是拾人牙慧罷了。
分享這些學習單的老師,無庸置疑是十分用心的老師,但是在教學上,真的有辦法讓孩子學習到他想傳達的內容嗎?也許有,也或許沒有。所以,不管分享的內容多麽的令人讚嘆,在執行面上才是值得我們細細考量與轉化的地方。
教學如此,學習的內容也是如此。
我了解自己在短時間內,無法快速吸收許多知識與資訊,正因如此,我應該更重視吸收的知識是否真正內化成自己的知識,並實踐在我的生活上。我願意對世界保持好奇心,但是也應該要小心謹慎別讓好奇心轉化成焦慮,一直不斷的追逐吸收知識與學習,卻忘了真正要內化的底蘊。又或者小心別讓自己的好奇心變成了三分鐘熱度,如果好奇,要想辦法養成習慣,了解與閱讀、操作與運用。
讓知識與資訊,成為我思考的材料,而不是限制了我的思考,或者綁架我的思考。
要讓知識與資訊成為我思考的材料,得先要建立我自己的知識體系。所有的心知識與資訊,都不過是我主體系的旁支罷了。
寫到這裡,感覺越來越清晰。接下來,我得努力實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