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1/04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1《你都沒在聽》:聽比說重要?好聽眾的特質是⋯⋯

你多久沒有從手機上抬起頭,聽聽身邊的人說話?你有沒有過這種體驗?吃飯時,大家都沈默地滑手機,偶爾才會應個幾聲;但其實你內心很清楚對方根本沒聽進去,這時候就會懷疑:「他真的有在關心我嗎?」
《你都沒在聽》的作者——凱特・墨菲,是一位資深的記者,工作就是聽人說話。在多年的採訪經驗與觀察裡,凱特發現世人大多都低估「聆聽」的重要性。現代科技發達與便利,讓人們有更多的管道表達自我,也不再需要透過面對面的方式來交流。這造成了「說」的人比「聽」的人多,可是個人與團體的孤寂感卻日益加重,也導致人們愈來愈無法包容、體諒他人
觀察到此一現象,凱特想探究背後的原因,並提供適合的解套方法;於是,她整理與各方專業人士的訪談資料陳述自己的經驗與見解,還深入淺出地介紹傾聽的心理學、神經學與社會學原理
以下就來分享我對於此書的三個心得。

心得

一、主動傾聽的重要性
人之所會感到寂寞,通常是因為沒人聽我們說話,即使在熱鬧的團體中,卻沒有人願意將視線與注意力停留在自己身上;社群媒體的便利更加深了這樣的隔閡,因為文字比不上表情來得有溫度,我們的感受也無法輕易變成文字,在彼此隔空試探的過程中,反而會覺得愈加寂寞與無力。
作者提出幾個例子作佐證:「寂寞」被專家學者定義為「公共衛生危機」,因為孤立感會造成疾病與死亡的風險;現在美國的自殺率達到三十年來最高,世界衛生組織也指出全球自殺率增加了六十%,是近四十五年來最高;寂寞也不分男女老少,學齡兒童與青少年有自殺念頭的人數日益上升;美國各大校園槍擊案的事後採訪,知情人大多都說犯案槍擊手是「沈默壓抑」的人。
在這裡,我想分享一則在方格子上看到的故事。作者佩格澀思有個黑人同事史賓賽,某次在火車上執勤,突然接受到車內的緊急通報:「有位男人在車廂內揮舞刀子!」史賓賽匆忙趕到、疏散乘客後,就把自己與男人關在同一車廂內。接著,他做了一件勇敢的事:耐心地聽男人說話並安撫他。後來整起事件就平安落幕了。
在這個故事裡,他做到了作者想要表達的重點:「主動聆聽能帶來力量與轉機。
正因為史賓賽主動聆聽男人的挫折、不如意的事,讓男人感覺到對方有在認真聽自己說話,因為被理解、被關懷了,他的情緒才能穩定下來。
那主動聆聽是什麼?這就是接下來的第二個心得。

二、 好聽眾的特質魅力
傾聽最需要的是「好奇心」,這也是主動聆聽的守則。當我們擺出專注、感興趣的表情,時不時點頭微笑,與說者眼神交會,更重要的是,我們不替他們下決斷或評論,而是提供描述性與評估性的資訊,或最簡單的,只需要說:「嗯,然後呢?接下來發生什麼事?
對此,作者引用猶他大學研究者的發現:
跟心不在焉的人說話,一般人想起的事會比較少,表達能力也會變差;相反的,如果有人專心聽你說,你就會想起更多內容與細節,也樂於說多點,即使聽的人沒主動問。
同時,好聽眾不會預設立場,或是抱著偏見與期待,希望對方照著我們的想法走;否則會造成理解上的阻礙與事實扭曲,讓聽者與說者更加貌合神離。
好聽眾還會認真理解並感受對方說的話。他們會不斷問自己:「他說的訊息有根據嗎?告訴我這些的動機是什麼?他看起來和聽起來是怎麼樣的?」
最重要的是,套書中的訪談對象——舞蹈家莫尼卡的話:
好聽眾知道並接受自己在對話中並非完美的,並決定不再擔心接下來自己要說些什麼
如果你有遇到這樣的人,恭喜你,趕快把握住,和他成為朋友吧!

三、 有趣的耳朵神經學
在第十三章,作者用有趣的科學研究例子,解釋左右耳接收資訊的差異,讀者也能輕鬆理解腦部與耳朵的構造,和聲波化為腦波的過程。
在腦部構造裡,負責理解話語韋尼克區位在左腦,而音高與語調的細微變化,則有專門的神經叢負責。假設你是擅長聆聽的人,你的神經元就愈能察覺聲音的變化,並大概率掌握說者的情感與意思。
書中還舉了一個有意思的實驗:神經學家烏里・哈森在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室,用功能性磁振造影設備,測試受試者聽到〈電話疑雲〉的刪減版故事。實驗過程中,烏里告訴兩群受試者不同的訊息,而這細節上的差異就足以大幅改變受試者的大腦。如果我們把這個實驗結果套用在日常生活中,那麼想想看,長期只接收單一資訊來源的話會發生什麼事?
把同一件事告訴兩個陣營(書中例子:只聽福斯新聞的人與只聽CNN的人),他們腦中聽到的東西會截然不同,因為接收到的訊號會根據之前聽到的東西送往不同路徑
另外,我覺得這章節最有趣的地方,當屬「右耳優勢」,也就是如果是右撇子用右耳聽話,理解語言的效果會更快、更好,因為這和大腦的偏側化有關。但如果是要辨識語言的情感面向,會是左耳更具優勢。
所以,下次如果要聽上司說話,如果是右撇子,不妨試試將手機拿到右耳旁吧!

結語

《你都沒在聽》是值得閱讀的書,裡面還有很多有趣的知識與論點,越是深入閱讀,我們會更加了解「聆聽」的影響力很大。這個影響是全面性的,不論是家庭、工作、愛情等,擅長聆聽的人更能游刃有餘,也更能享受生活
或許,我們現在還沒遇到願意聽自己說話的人,但是我們可以成為「願意聽別人說話的人」,再進而影響、吸引更多願意聆聽的人!

資訊

  • 作者:凱特.墨菲(Kate Murphy)
  • 譯者:謝佩妏
  • 出版社:大塊文化
  • 出版日期:2020/09/26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