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第一天,我打算以《記得你是誰》開始。這本書一直在我的書單上,但卻因各種原因遲遲沒有購買,直到我在姐姐的讀墨書櫃裡看到它;用讀墨的家庭帳號借入後,我每天花個5-10分鐘左右,終於在1/19讀完。沈澱一天,我決定把心得打出來,當作對自己新的一年的借鑑。
《記得你是誰》是作者採訪15位教授的人生故事與建言,再將其編撰成書。書中有四大章,分別為:開拓視野、管理自我、領導他人,與建立原則;大方向定位好後,接著就是對應這些方向的故事,用教授們的親身經歷來傳遞信念與價值觀,告訴學生(讀者)這會如何幫助到我們的人生。
以下就來分享我的心得。
心得
一、認清自己的觀念從何而來
「認清自己」,這一句話能包含的意義有很多,而在〈跳脫非黑即白的框框〉一文裡,指的是「認清自己的觀念來自何方。」
在做決定時,我們時常會被自身的價值觀與想法給影響,而這些都是經年累月形成的;甚至有可能無法察覺到,原來自己在做決定時,竟然還會受到某些因素影響。所以,若要認清自己的觀念從哪裡來,就需要回首過去,細細梳理自己生命中發生的事,才能跳脫固有思維,做出有幫助的高明決策。
比如前幾年,我有段時間狂購物,只要看到合眼緣的商品就會買回家;但事實上,大部分東西我根本沒用到,就這樣放著佔空間。後來,我思考到底問題出在哪裡,為什麼會買根本不需要用到的東西回家?有個畫面就浮現在腦海裡——某個小女孩,想要一個東西,但看到父母為了開銷煩惱的樣子,她就把這份渴望藏進心裡;同時,她也想著:「只要有錢,我想要的東西都可以買到。」
就是這份渴望,讓我在有了經濟能力,開始可以自己做決定與選擇時,「想要」都會壓到性的勝過「需要」。這當然不是明智的做法,但當時的我沒有察覺到自己的想法出錯了。直到生活空間被壓縮,讓我喘不過氣來,才意識到自己必須做點什麼,整件事情便有了轉機。
麥可羅教授說:
在拓展個人生涯的歷程中,應當努力了解自己如何下判斷。
我們的思想與價值觀,已經潛移默化成每個下意識的判斷,但不經檢核的判斷所伴隨的行動,往往藏著風險。因此,能夠認清自己的觀念來自何方,又是如何影響自己,是我們必須要學習的課題。
不要用僵化的態度,也就是拒絕透過黑白鏡頭去看世界。(圖:Vocus搜尋圖庫)
二、勇於冒險有時比穩定重要
貝爾教授奉勸哈佛學生:「別參加校友會。」
一開始我還不能理解,從哈佛畢業應當是件榮譽的事,當然會想要參加校友會吧?但看到教授的解釋,又覺得不去參加是個明智的決定。
設想五年、十年後我們去參加校友會,看到外表光鮮亮麗、事業春風得意的同窗,聽他們侃侃而談人生勝利故事,內心一定會很不好受。於是,為了避免陷入這傷心的窘境,甫畢業的新鮮人,不是選擇能發揮自身創意又富有挑戰的場域,而是選擇有優厚高薪的穩定工作,長時間汲汲營營地奮鬥,想要解鎖能在校友會炫耀的成就;但這些職業既不符合我們的志趣,也不能幫助我們達成真正想要的目標。
我覺得,或許是因為「穩定」又待遇良好的工作,與充滿「挑戰」但符合志向的工作,大家都會下意識地選擇前者;畢竟人對於不確定的事物,往往會感到恐懼,不願去冒險。就好比我們做一項工作有好幾年了,在要轉換跑道之前,都得先調整心態,鼓勵自己去嘗試新的機會。
對此,貝爾教授以他自己的經歷,提供幾個方法。
首先,他會認真思索想從工作中得到哪一類的報酬、換來什麼樣的好處,接著就專心尋找最有可能同時滿足這兩項的職業;第二,不在乎各種選擇後果。由於他把成功標準定得很寬,所以更有辦法承受需要面對的後果;第三,將目光放遠,告訴自己還有時間可以完成要追求的目標。
但是如果花了很多時間,卻無法達成期待的目標,又要怎麼辦?
答案是:給自己定個時限。就像貝爾教授說的:
「先認定你這輩子總要經歷幾番風雨,然後心甘情願花個數年功夫等待收成,時間一到就別再等下去。」
結語
本來是想要一篇分享完四個體悟重點,但發現這樣字數太多了,看到一堆字,閱讀慾望會下降的,於是決定把心得拆為上下兩篇。
這篇的兩個重點,是我在閱讀時,從書中找出的最能幫助我解決目前問題的答案。除了這兩個體悟,當然還有很多小感想,但礙於篇幅,就不多贅述了。
那就謝謝觀看,下一篇文章見了!
資訊
- 作者:戴西.魏德蔓(Daisy Wademan)
- 譯者:譚家瑜
- 出版社:天下雜誌
- 出版日期:202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