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
這裡的渴望指的是人們與生俱來、藏在內心深處的原始動力,包含了愛與被愛、有價值、生命意義、自由、被尊重、被接納等。
或許可試著想想在事件中,在某個程度上是否在符合、達成這些心中的渴望。
但若覺得沒有的話,也是可以留白的唷!
範例:
我覺得我渴望自由且有意義的生活。
在撰寫冰山覺察週誌的時候,可以試著找到一個讓自己能夠安心且自在的空間,用紙筆、手機、電腦紀錄都無妨。
可以先試著慢慢調整呼吸,簡單做個三次深呼吸後,回想一週之中讓自己最印象深刻,或是馬上聯想到的事件,再試著根據上方的表格慢慢列下來。
請記得,任何的開始都是珍貴的瞬間,週誌的內容並沒有是否對錯,字數也不受到限制,只要願意嘗試,假以時日便能慢慢地看見不同。
二、找到理想的人生楷模
所謂的人生楷模指的是我們能在一個人的身上看見自己期待擁有的生活方式及特質,找到這樣的楷模是重要的,因為他能協助我們了解到自己的長處與短處,是否有需要保留、增進或改善的特質。
這樣的楷模可以從政商名流、偶像明星、動畫人物,或是生命中的貴人導師中尋找。
找到那位生命楷模後,可以先試著從他的生命故事,他的家庭、工作經驗、人生哲學、挫折因應方式等面向,去深度的理解這位楷模是如何形成的。
當你用了一些力氣去整理完楷模的故事後,便可以試著從故事中去擷取一些你所欣賞的特質,可能是努力不懈、毅力、彈性、豪爽等等。
接著,便可以試著回想自己的生命經驗裡,是否有類似於楷模的生命故事的地方。
若成功找到相似的經驗,便可進一步地去探究自己是否也具備了一些自己所期待的特質,或是該如何從相似的經驗裡,展現出相同的因應模式。
有了這樣的探索後,便能更全面的去看見現實我與理想我之間的差距,對於自己所具備的特質給予肯定;而尚須補足的部分,也找到了一個相似的成功經驗,便可循著類似的脈絡來努力嘗試。
然而,倘若暫時找不到雷同的經驗,則可回頭問問自己「當我碰到與楷模相似的故事時,我會怎麼做?」
即使不曾經歷過同樣的故事,但在往後的人生旅途上也能遇見類似的故事。
透過這樣的情境演練,除了能幫助我們在事發時能有舊經驗作為參考外,也能在過程中獲得信心與自我肯定。
除此之外,在我們人生遇到困難或是抉擇時,也可以練習以我們楷模的視角來思考同樣一件事情:「若是(人生楷模)遇到這件事情,他會怎麼做?」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從楷模的框架來進行覺察練習外,從我們所厭惡、憎恨、不喜歡的人身上,同樣也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靈魂碎片。
可以試著去想想討厭的原因是什麼?自己是否也與他有類似的經驗或特質呢?
在榮格的分析心理學中提到,那些我們所不喜愛的皆可能是我們的陰影,而厭惡與情緒的產生,正可能是我們將對自己的厭惡投射至對方的身上。
探索這些陰影所隱含的內容並理解緣由,便是分析心理諮商學派的諮商策略之一,同時也可作為自我覺察的方向之一。
種子小叮嚀
然而,在自我覺察的過程中,有時也像是打開潘朵拉的盒子,總是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
因為要面對到的真實,可能與我們所想像中的不同,而這樣的落差可能會使我們感覺到衝突與矛盾的感覺。
所以在感受到不舒服或是有壓力時,便可以適當的暫停與休息,待精神狀態回復平穩時,再進行進一步的覺察。
若條件許可的話,也可以試著至輔導室、諮商中心、社區的諮商所來與專業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員進行諮商輔導,或撥打免付費電話至張老師(1980)、生命線(1995)、衛生福利部安心專線(1925)進行晤談。
至於自我覺察需要到什麼程度、什麼時候呢?
在我心中並沒有絕對的答案,因為人是不斷地變化的,所以覺察也是與時俱進的。
延伸閱讀
李崇建(2021)。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以好奇的姿態,理解你的內在冰山,探索
自己,連結他人。親子天下。
謝麗紅(2019)。完全諮商手冊:心理療癒歷程導引。五南。
蘇予昕(2020)。活出你的原廠設定:正視內在渴望,完整接納最初始的自
己。方舟文化。
撰文|郭承光(研究部性別組)
編輯|曾莘
製圖|馮心葦
種子臉書:社會科學實踐種子論壇
IG:social_science_seed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