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類信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人類的信仰,會不會是因為人有了強大的信念,投射到寄託物上,進而演變成一種信仰。
原先的寄託物是中性的,它不具有任何價值意義,例如石頭、木頭、神像這類的物品,不論外貌多麼神聖,都只是一種物質。會讓它成為有價值意義的神靈,是因為人類與生俱來的信念所產生的正向行動帶來的正向結果,剛好被寄託物搭便車。
因為有信念,所以願望實現。中間剛好寄託物出現,產生「我的願望實現與寄託物相關」的錯覺。因此寄託物能實現願望的誤解產生,而夠多人都碰過信念實現的情形之下,形成了當今的信仰體系。
按照這種說法,世界各地會產生各類信仰的成因也就顯而易見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1會員
60內容數
嘗試重新翻譯心理學、社會學著作,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讓人從生活問題中走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在歷史長河中,宗教曾以信仰的形式帶給人類心靈的慰藉和社會的秩序,甚至成為許多人生活中的重要支柱。然而,隨著人類社會的演進和文明的發展,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宗教並不能真正拯救人類,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它可能會成為衝突和問題的源頭。
Thumbnail
宗教的誕生,起源於人類對未知的恐懼與探索。面對生命的脆弱、死亡的不可避免、自然的無情,人們試圖以某種方式尋求答案與安慰。然而,宗教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從純粹的精神需求,演變為具有工具性質的控制與影響力。
Thumbnail
本文揭示宗教既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歷史權力結構的產物。它為生命和宇宙提供答案,卻也成為控制與分裂的工具,啟示我們應以理性反思信仰的本質與影響。
Thumbnail
信仰與武力無關 也不僅僅是傳統信仰的儀式體現 這是一種純粹的信念,擁有一顆開放的心靈,勇於信任,而能夠超越已知的界限。它感受到超越的潛力——表面上存在的並不是全部。它意識到人類擁有一些深刻的潛能需要被實現,儘管這些潛能並非立刻顯現。 這種信心是在經驗中產生 它自發性地生起, 也來自於自己的
Thumbnail
信任、相信、信仰與迷信是人類心理與行為中的複雜現象,既有感性直覺,也包含理性思考。信任源於個體選擇,且未必得到回報;相信則是基於雙向互動的確認;信仰超越個人,深受文化與歷史影響;而迷信則是信仰異化後的產物,反映出人類面對未知時的非理性應對。這四者的交織構成了人類心理和文化中的深層結構。
Thumbnail
有一種信仰,叫人們用一種特殊的方式歸附神靈,在人們與周圍的世界相處得很和諧時,神靈就會發怒和降罪,那麼這種信仰是有破壞性的。信念和懷疑,就像罪責內疚和清白無辜一樣,在心靈中相互依存,我們會在信念和懷疑之間搖擺不定,就像在罪責內疚和清白無辜之間不斷地搖擺一樣。
Thumbnail
宗教太有存在感,確實會浪費各種生命,即便是對於知道有神存在的超驗主義者來說,也是浪費。 因為神只經由給予帶來美好與豐碩,祂本身沒有創立宗教。
  如今,沒有什麼比我們親眼見到的現象更真實,沒有什麼比跨國企業、比網際網路、比賣座電影更加真實。那些明明已經凝鍊卻無比巨大的現代性,成為了人類意識與價值的最主要來源,這些「人造物」不再為人所效勞,而是賦予人類勞動價值,好讓自己得以更廣泛地自我複製與傳播的新的神祇。
Thumbnail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Thumbnail
你購買保險以保障你的財富而非身體的健康,就像螃蟹挖洞堆砌牠的巢穴。你更深明大義地了解健康無法購買,所以你用病癥證明健康的不在,用房地產建設王國,你銀行裏的數字總是少個零,你施捨慈善賺回更多的名聲,甚至你將孩子灌輸符合你期待的願望。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在歷史長河中,宗教曾以信仰的形式帶給人類心靈的慰藉和社會的秩序,甚至成為許多人生活中的重要支柱。然而,隨著人類社會的演進和文明的發展,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宗教並不能真正拯救人類,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它可能會成為衝突和問題的源頭。
Thumbnail
宗教的誕生,起源於人類對未知的恐懼與探索。面對生命的脆弱、死亡的不可避免、自然的無情,人們試圖以某種方式尋求答案與安慰。然而,宗教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從純粹的精神需求,演變為具有工具性質的控制與影響力。
Thumbnail
本文揭示宗教既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歷史權力結構的產物。它為生命和宇宙提供答案,卻也成為控制與分裂的工具,啟示我們應以理性反思信仰的本質與影響。
Thumbnail
信仰與武力無關 也不僅僅是傳統信仰的儀式體現 這是一種純粹的信念,擁有一顆開放的心靈,勇於信任,而能夠超越已知的界限。它感受到超越的潛力——表面上存在的並不是全部。它意識到人類擁有一些深刻的潛能需要被實現,儘管這些潛能並非立刻顯現。 這種信心是在經驗中產生 它自發性地生起, 也來自於自己的
Thumbnail
信任、相信、信仰與迷信是人類心理與行為中的複雜現象,既有感性直覺,也包含理性思考。信任源於個體選擇,且未必得到回報;相信則是基於雙向互動的確認;信仰超越個人,深受文化與歷史影響;而迷信則是信仰異化後的產物,反映出人類面對未知時的非理性應對。這四者的交織構成了人類心理和文化中的深層結構。
Thumbnail
有一種信仰,叫人們用一種特殊的方式歸附神靈,在人們與周圍的世界相處得很和諧時,神靈就會發怒和降罪,那麼這種信仰是有破壞性的。信念和懷疑,就像罪責內疚和清白無辜一樣,在心靈中相互依存,我們會在信念和懷疑之間搖擺不定,就像在罪責內疚和清白無辜之間不斷地搖擺一樣。
Thumbnail
宗教太有存在感,確實會浪費各種生命,即便是對於知道有神存在的超驗主義者來說,也是浪費。 因為神只經由給予帶來美好與豐碩,祂本身沒有創立宗教。
  如今,沒有什麼比我們親眼見到的現象更真實,沒有什麼比跨國企業、比網際網路、比賣座電影更加真實。那些明明已經凝鍊卻無比巨大的現代性,成為了人類意識與價值的最主要來源,這些「人造物」不再為人所效勞,而是賦予人類勞動價值,好讓自己得以更廣泛地自我複製與傳播的新的神祇。
Thumbnail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Thumbnail
你購買保險以保障你的財富而非身體的健康,就像螃蟹挖洞堆砌牠的巢穴。你更深明大義地了解健康無法購買,所以你用病癥證明健康的不在,用房地產建設王國,你銀行裏的數字總是少個零,你施捨慈善賺回更多的名聲,甚至你將孩子灌輸符合你期待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