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0|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鄉土中國》:中國傳統社會的差序格局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在西南聯大教授的「鄉村社會學」時的上課講義,也是費孝通長期在鄉村地區進行社會調查整理出來的學術成果,一共由14篇論文組成。
    書名中的「鄉土」指的是哺育我們的故土,費孝通在書中說,這裏談的「鄉土中國」,並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有的體系,這個體系支配着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深深地影響着當今中國社會的面貌。
    費孝通(1910.11~2005.4),生於江蘇吳江縣城。1930年入燕京大學社會學系,獲學士學位。1933年考入清華大學社會學及人類學系,獲碩士學位。1936年秋入英國倫敦經濟學院攻讀人類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38年秋回國,任教於雲南大學社會學系。1940-1945年任雲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並主持雲南大學社會學系研究室工作。1945-1952年任清華大學副教務長、社會學教授。1952-1957年任中央民族學院副院長、人類學教授。1980-1985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1985年起任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社會學人類學教授。作爲社會活動家,曾擔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務。
    本書金句
    1.我見過不少痛罵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親貪污時,不但不罵,而且代他隱諱。更甚的,他還可以向父親要貪污得來的錢,同時罵別人貪污。等到自己貪污時,還可以「能幹」兩字來自解。
    2.「差序格局」和現代西洋的「團體格局」是不同的,在團體格局裏個人間的聯繫靠着一個共同的架子;先有了這架子,每個人結上這架子,而互相發生關聯。個人對團隊而言是分子對全體,在同一團體中的各分子的地位相等,個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權利,其次團體不能抹煞個人,只能在個人所願意交出的一份權利上控制個人。
    3.阿波羅式的文化認定宇宙的安排有一個完善的秩序,這個秩序超於人力的創造,人不過是去接受它,安於其位,維持它。現代的文化卻是浮士德式的,他們把衝突看成存在的基礎,生命是阻礙的克服;沒有了阻礙,生命也就失去了意義。
    4.文化本來就是傳統,鄉土社會中,傳統的重要性更大。在鄉土社會安土重遷的環境裏,經過有效證明的經驗更值得保守並作爲生活指南。如此看來,不必知之,只要照辦,生活就有到保障。這樣的敬畏之感就會形成所謂的「儀式」。禮就是按着儀式做。
    5.禮是主動的,法律是被動的。社會輿論維持道德,各人習慣維持禮,禮治的可能必須以傳統可以有效的應付生活問題爲前提,鄉土社會滿足了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用禮來維持。
    核心內容
    一、中國的鄉土性
    中國基層百姓大多是靠種地活命的農民,他們對土地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感,固定的土地讓人也固定下來,逐漸形成村落和鄉鎮。
    在鄉里,彼此之間知根知底,形成了一個「熟人社會」。在熟人社會中,人們逐漸定下了許多約定俗成的規矩,而鄉民的生活就是去按照這些規矩行動。
    二、費孝通提出的著名理論
    差序格局說的是在熟人社會中,社會關係就好像把石子投入到水中產生的漣漪,從裏到外,逐漸擴散開去。
    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決定了這個關係網的大小和輻射範圍,在鄉土社會中,人們常常以「自我爲中心」作爲評判一件事或者一個人的標準。
    對一個人評價也會因爲這個人與自己的親疏與否而改變。比如一個人犯錯,如果是個不熟的人就會去批評他;如果是自己的熟人,那就會想方設法地去包庇他,這和西方的社會格局完全不一樣,所以西方人常常會覺得中國人重私德而不重公德。
    三、維持幾千年鄉土社會的四種力量
    它們分別是:
    從社會衝突中產生的橫暴權力、從社會合作中產生的同意權力、從社會繼替中產生的長老權力、在社會變遷過程中時勢造就的時勢權力。
    這四種權力維持了中國鄉土社會幾千年的運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皆是人生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