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2/2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嘉年華觀察筆記 - 不是只有威尼斯與巴西

聖馬可廣場一角
聖馬可廣場一角
由於是疫情期間才搬到歐洲的,第一年的開春也就理所當然的安靜、不以為意。然而到了第二年,事情開始出現變化。
二月的某天一大早就被鞭炮、演奏吵醒,半夢半醒之際想起過去曾經住在宮廟附近,星期六的早晨賴床時,也是偶爾被宮廟的活動給吵醒。但繼而一想,不對啊!今天是星期四啊!還要上班呢!再說歐洲哪來這種敲鑼打鼓的迎神賽會或是迎娶習俗啦!
然後事情就越發奇特了。走去辦公室的路上,以往整潔的道路灑滿五顏六色的碎紙屑、在辦公室坐下沒多久又聽到敲鑼打鼓樂隊的聲音,這是演哪齣呢!下班走在路上就更迷了,怎一堆人穿著布偶裝、戴面具或是小丑打扮呢!當看到第一個穿全套豹紋布偶裝的人時,還想說這傢伙是要去參加單身派對嗎?陸續看到更多人之後就開始懷疑今天到底有什麼大事了。平常逛慣的賣場前面駐足一群樂隊,稀裡嘩啦的演奏了幾首,又開始走動了,邊走還邊灑那些彩色的碎紙花。最後,我那第一場嘉年華,就在不明究理、一頭霧水下結束了。
火車站裡面的扮裝樂隊
其實別人也不是沒有要試著跟我解釋發生了什麼事,但他們理所當然的談論著「哎呀!Fasnacht嘛!」、「這是Fasnacht的傳統嘛!一早五點就開始了」 、「你看超市不都在賣那些Fasnacht的零食」。當時的我也就這麼合理化了一切,估摸著這迷樣的Fasnacht就是瑞士的某個傳統節日吧!再說德文我也是不太懂,他這名字聽起來就像個節慶(德文的節慶常用Fest),估摸著是要開春了,熱鬧熱鬧吧!
直到過幾天終於有人給了更多提示。在一個在平凡不過的閒聊,畢竟我對歐陸有哪些節慶向來很好奇也很陌生,所幸問了俄國同事,他們也有這節日嗎?她說有啊!我們也齋戒啊!但歐洲最大的是在威尼斯。於是我就帶著一頭霧水差了一下二月中的威尼斯可有些什麼嗎?這才發現那大名鼎鼎的威尼斯面具節還真就是這時候啊!
這下我倒是矇了。人家維基百科寫說那是古代打了啥勝仗大家在慶祝哇!那你瑞士在旁邊跟著瞎熱鬧啥呢?再說這怎麼會跟齋戒有關呢?但就算一頭霧水,還是決定去瞧瞧隔年的威尼斯嘉年華,反正到現場去搞不好就能懂了。
時序進入第三年,告別了疫情的種種限制,今年的Fasnacht可是有備而來。不但各式遊行、音樂會早早安排,隔壁盧森市還要辦上4天,住在盧森的同事更是直接請好假,要從早上5點就開始跟著狂歡。聽她說著這可是盧森人的大事!大家從小就參加的,而且都是要變裝的,沒變裝的一看就是觀光客!然後這時討論開始知性了,開始談論起這是多麼具天主教傳統的節日,在大齋節(也就是復活節之前的40天)盡情狂歡,終於到了這一刻我才得到了關鍵性的解釋,原來德文的Fas其實是指向齋戒的意思,所以大家成天嚷著的Fasnacht指的就是大齋節的前夜。英文或羅曼語系的地方普遍叫嘉年華。
繞了一大圈原來這翻譯的落差源自於大家畫的重點不一樣,義大利人的重點畫在吃肉,畢竟齋戒期間要吃素、割捨所有的享樂、節制慾望,所以在最後一刻要好好吃肉啊!德語文化的人重點畫在時間,強調享受趕快抓緊時間。但無論哪種,難怪他們都要一大早開始然後玩到半夜。畢竟在40天的節食期來臨前夕,好好縱情享受,才撐得過未來漫長、寒冷、飢餓的大齋節。
聖馬可廣場
至於變裝,也許是人還是在意面子的,就算要暴飲暴食、大聲吆喝、跳舞撒花,恐怕還是會覺得不太好意思的。變裝下去臉也認不出來、身材也看不出來倒是挺能夠讓人放開做自己、好好享受當下的。至於布偶裝,根據幾個去參加遊行的同事表示,現在瑞士還是5度左右啊,穿著布偶裝挺暖的,所以挺受歡迎的。只能說比起極致華麗的威尼斯,瑞士還是很務實的。
能夠趕在親身體驗威尼斯嘉年華之前就搞清楚這節日的意義還是幸運的。也因為知道了這節日就是主打好好享受當下,所以更能夠放鬆的融入派對的氣氛,隨意跟著人群唱跳。
但比起那已過分觀光的嘉年華大場合,瑞士幾個天主教州的嘉年華反而更悠閒歡樂。畢竟這些地方參與的人還是以當地人為主,而且是從小就全家一起參加的當地人。這幾天隨處都有音樂、隨處都可跳舞、大家嘻嘻哈哈地玩,然後再灑一大堆紙片。一旦扮裝下去,彷彿就成了當地人,距離感儘管只是暫時,卻一下縮短許多。畢竟大家都只是想要好好享受這一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