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拍片仔不北漂 —武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第一次看見武聖是在老宅的活動上,
一位高大精瘦男長髮男子,專注地拿著攝影機,記錄著眼前的畫面,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武聖雖然總是以攝影師身份在台北工作,
但他不住在台北,而是在台中。
「為什麼影視製作產業集中在北部啊?」我見面沒多久,就拋了個問題給他。
「台北畢竟是文化首都,有行銷相關的需求也比較多,所以案源還是比較豐富。中南部需求來源除了政府案子,就是一些有意從傳統轉型的老品牌。」
「那你怎會南漂到台中?感覺你在台北攝影助理的工作還算穩定,
也慢慢晉升一些中小案型的攝影師了?」
幾年前,武聖因緣際會加入了朋友的設計公司,負責靜態與動態攝影工作,
從一個製作端的技術人員直接跨足了公司經營層面。
「由於公司是做設計起家,也有品牌總體設計服務,
想整合起來就需要運用許多面向的能力,其中就包含了影像製作。」
武聖指著落地窗後,他堆滿設計紙槁卷與板材的座位說著。
「跨出純拍片的同溫層,是個好的發展方向吧?這幾年有遇到什麼挑戰嗎?」
「南北差異很大啊!在台北是業主有需求主動聯絡,在中南部的業主對於視覺行銷這方面的想像可以說非常狹隘,變成我們是要開發這些產業!
很多時候我們要耐著性子教育業主,在南部,很多事情變得很『新鮮』,
業主他們會認為youtuber能拍的東西,我用手機也可以拍,
好一點的上蝦皮買盞LED燈打打,思考沒有整合,有時候滿可惜的,
對於品牌的概念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影片製作的轉變也包含器材的演變,由大到小,甚至常見的Gopro也用得上。對於這些,我以前在片場受的是大機器的訓練,對於技術的操練自然比較精準,但如何把我們的優勢運用,在日新月異的低成本小機器,是我們面臨的課題。」他補充著。
在台中深夜的公司裡,武聖原本拿攝影機的手,改為抱著電腦與手機,
他專注地忙著眼前的企劃邊跟我說著笑著。
「在台中開製作公司的前製成本好高,
所以依然還是要上台北接接案子才不會餓肚子。」
台北以外的影視產業鏈依然還有很大空間。
「對啊,中部的政府部門對於影視製作發包、執行的配套仍然在進步當中。」
「台中的拍片產業就靠你了」我們相視而笑。
圖、文 - 振允
編輯 - 歐順
#外行人看臭拍片
avatar-img
4會員
47內容數
所謂的「幕後花絮」的主角,永遠都是「幕前」的演藝人員。在這裡,則是真正的幕後故事。 為什麼拍片人總愛稱自己是「臭拍片的」?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一九九四年,從上海移居香港的王家衛完成《重慶森林》。這是他的唯一一部貼地速拍的電影,而且每個嘲諷入彎都「兜」得特別漂亮。同年,從美回流台灣的楊德昌完成《獨立時代》。
Thumbnail
fu編:我們一早先約在員林前面,你有特別想要拍甚麼嗎? 彥澍:可以帶我去有田的地方嗎? fu編:哈哈哈那可能下午要去到大村,因為員林要看到田的話有點距離。 fu編:不過田地都剛收割完而已哦! 彥澍:沒關係啦!能看到甚麼就拍什麼。 李彥澍是臺北市木柵人,也剛從萬芳高中畢業。雖然年紀小小的他,卻在攝影
銀幕配額制度是什麼?對台灣疲軟的影視文化產業是一根救命稻草,還是不值一提的過氣玩意兒。
Thumbnail
羅健福,墟聲創營的執行長,從岡山紮根,在台中築夢。羅執行長從大學時期就致力保存地方沒落的歷史建築、傳統文化及產業等,持續不斷地以影像工作來呈現台灣在地文化價值。
Thumbnail
記得月初時有人問我,身為新北市的居民,覺得與台北市居民有什麼不一樣? 󠀠 當時的討論者有三 一號小滴是台北市居民。 二號阿土在高雄出生長大,但18歲之後的求學生涯似乎都遠離都市中心,最後在新北租屋。 三號阿蓮我不曉得,但她對台北居民的成見最深。 󠀠 我加入話題時,他們已辯過一輪。
專業攝影師會什麼?從使用DSLR,後製,時間,地點,都可能讓自己的照片,在每年的上百上千萬中的照片中,讓自己脫穎而出。 那麼能夠變成錢的照片是哪些呢?華人中間最愛說的,什麼什麼東西,能夠吃嗎。就會發現,亞洲一帶對於藝術,就是個只能看的東西。我說“看”,不是“欣賞”哦。 怎麼“不完美”,成為驅動歷
Thumbnail
前陣子曾擔任自立晚報攝影記者的前輩謝三泰出版了「街頭劇場」攝影集,在報導者的Podcast上,謝三泰說,即便是街頭攝影,也希望要有主題,讓未來的人「理解我們這代在做什麼事」。我深深的認同這句話。
Thumbnail
分享攝影愛好者面臨的就業困難和找尋合作夥伴的經歷,強調風格的重要性,並鼓勵大家放下焦慮,尋找合作對象時,專注於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情。
Thumbnail
前陣子回台灣前就決定要做兩件事, 一件是去台北找朋友喝酒, 一件就是要去看兩部電影。 今天就先來說「富都青年」。 在2023年的東京影展, 吳慷仁演出的「但願人長久」就有出品, 但畢竟影展排片都是平日外, 那時候對吳慷仁還沒那麼熟悉(雖然現在也不熟), 而且那時我東京影展的第一首選片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我對臺灣事業和生活的信心以及對攝影的熱愛的故事。
Thumbnail
  一九九四年,從上海移居香港的王家衛完成《重慶森林》。這是他的唯一一部貼地速拍的電影,而且每個嘲諷入彎都「兜」得特別漂亮。同年,從美回流台灣的楊德昌完成《獨立時代》。
Thumbnail
fu編:我們一早先約在員林前面,你有特別想要拍甚麼嗎? 彥澍:可以帶我去有田的地方嗎? fu編:哈哈哈那可能下午要去到大村,因為員林要看到田的話有點距離。 fu編:不過田地都剛收割完而已哦! 彥澍:沒關係啦!能看到甚麼就拍什麼。 李彥澍是臺北市木柵人,也剛從萬芳高中畢業。雖然年紀小小的他,卻在攝影
銀幕配額制度是什麼?對台灣疲軟的影視文化產業是一根救命稻草,還是不值一提的過氣玩意兒。
Thumbnail
羅健福,墟聲創營的執行長,從岡山紮根,在台中築夢。羅執行長從大學時期就致力保存地方沒落的歷史建築、傳統文化及產業等,持續不斷地以影像工作來呈現台灣在地文化價值。
Thumbnail
記得月初時有人問我,身為新北市的居民,覺得與台北市居民有什麼不一樣? 󠀠 當時的討論者有三 一號小滴是台北市居民。 二號阿土在高雄出生長大,但18歲之後的求學生涯似乎都遠離都市中心,最後在新北租屋。 三號阿蓮我不曉得,但她對台北居民的成見最深。 󠀠 我加入話題時,他們已辯過一輪。
專業攝影師會什麼?從使用DSLR,後製,時間,地點,都可能讓自己的照片,在每年的上百上千萬中的照片中,讓自己脫穎而出。 那麼能夠變成錢的照片是哪些呢?華人中間最愛說的,什麼什麼東西,能夠吃嗎。就會發現,亞洲一帶對於藝術,就是個只能看的東西。我說“看”,不是“欣賞”哦。 怎麼“不完美”,成為驅動歷
Thumbnail
前陣子曾擔任自立晚報攝影記者的前輩謝三泰出版了「街頭劇場」攝影集,在報導者的Podcast上,謝三泰說,即便是街頭攝影,也希望要有主題,讓未來的人「理解我們這代在做什麼事」。我深深的認同這句話。
Thumbnail
分享攝影愛好者面臨的就業困難和找尋合作夥伴的經歷,強調風格的重要性,並鼓勵大家放下焦慮,尋找合作對象時,專注於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情。
Thumbnail
前陣子回台灣前就決定要做兩件事, 一件是去台北找朋友喝酒, 一件就是要去看兩部電影。 今天就先來說「富都青年」。 在2023年的東京影展, 吳慷仁演出的「但願人長久」就有出品, 但畢竟影展排片都是平日外, 那時候對吳慷仁還沒那麼熟悉(雖然現在也不熟), 而且那時我東京影展的第一首選片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我對臺灣事業和生活的信心以及對攝影的熱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