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3/10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釀特稿|「你可能很棒,但我不想看」──從《阿姆斯特丹》與《巴比倫》的慘賠談起

2022 年,是電影圈同時看見希望卻也失望的一年。希望來自於大疫終於走到盡頭,人們漸漸願意回到電影院裡,年中的《捍衛戰士:獨行俠》更是讓業界看見樂觀的理由:中年人願意冒著染疫風險,走進戲院觀賞電影,甚至二刷三刷;失望的部分則來自整體票房仍無法回到 2019 年以前的水準,包括《巴斯光年》、《北方人》、《黑亞當》與《奇異冒險》等等的票房都不如預期,被寄予奧斯卡厚望的《阿姆斯特丹》與《巴比倫》更是票房悽慘,製作預算又非常高,成為出品片廠最不願想起的慘賠惡夢。
《阿姆斯特丹》的編劇兼導演大衛.歐羅素曾三度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二度入圍最佳編劇,演員們搶著與他合作,從主角克里斯汀.貝爾、瑪格.羅比、約翰.大衛.華盛頓,到配角勞勃.狄尼洛、雷米.馬利克、安雅.泰勒-喬伊、柔伊.莎達娜、泰勒絲、安德莉亞.瑞絲柏、麥克.邁爾斯、麥可.夏儂、馬提亞斯.修奈爾與克里斯.洛克,本片星光簡直比晴朗夏夜的星星還多,製作預算來到 8000 萬美金,行銷預算約 7000 至 8000 萬美金,沒想到北美票房僅收 1500 萬美金,全球則是 3100 萬,虧損令人咋舌。
《巴比倫》劇照/派拉蒙影業
《巴比倫》則由史上最年輕的奧斯卡最佳導演得主、《樂來越愛你》編劇兼導演達米恩.查澤雷掌舵,找來布萊德.彼特與瑪格.羅比擔綱演出,許多明星來客串,包括陶比.麥奎爾、奧莉維亞.魏爾德、艾力克.羅勃茲、史派克.瓊斯等人,搭配《樂來越愛你》老班底的配樂、攝影、剪接、服裝設計等等,打造一場超過三小時的視覺饗宴,據傳製作與行銷共耗資 1 億 6000 萬美金,結果北美票房只有 1500 萬,全球不到 6000 萬。
這兩部電影的導演,過往作品屢屢成為獎季熱門,兩部新作都是原創題材,而且眾星雲集、製作預算高,可說是 2022 年票房排行榜被各種續集與系列作佔滿之下、優質原創電影的希望與燈塔,結果成本無法回收也就算了,更讓人擔憂的是,這票房恐怕比大家內心預期的低標還要低很多。難道在大疫之後,沒有人想看非續集/非系列作電影了嗎?
先看看電影本身是否有先天不良的問題。
《阿姆斯特丹》劇照/20世紀影業
《阿姆斯特丹》以美國 1933 年發生的「華爾街商人政變」為骨幹,講述三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認識的朋友,被捲入該陰謀,試圖阻止危機並全身而退。本片調性紛雜,彼此調理不好,明明劇情有懸疑殺機與死亡陰影,卻沒法讓觀眾感受到緊張,只覺冗長沉悶。導演把他過往最擅長的古怪幽默風格拿來使用,但這種自以為是的玩笑態度一點都不適合本片題材。
相比較之下,《巴比倫》是更為精彩有趣的片,它帶觀眾回到二〇年代末的好萊塢,那是無聲電影即將轉換到有聲電影的時代,導演以華麗炫目的手法,以超過三小時的片長勾勒當年紙醉金迷的娛樂圈眾生相,以及時代巨輪如何輾壓所有未能跟上腳步的人們。《巴比倫》表達出導演對電影的熱愛,但也呈現對電影產業黑暗面的失望與憤怒,電影的情緒非常強烈,但對大眾而言,這樣的風格或許太自溺、太自以為是,例如導演在開場戲就選擇拍攝大象排泄,並讓鏡頭極為靠近那頭大象的屁股、確保每一分屎都能對準在鏡頭上,我可以理解導演想表達的意涵與憤怒,但大眾可能不想花錢進電影院體驗。
「你可能很棒,但我不想看」,這恐怕是很多觀眾的感受。
《巴比倫》劇照/派拉蒙影業
度過疫情三年之後,「好電影」的吸引力似乎還沒復原。或者應該說,那些電影仍有吸引力,但不足以讓人離開家門觀賞。也許《巴比倫》的出現隱含著導演的擔憂,這部片很費力地提醒:電影是多麼偉大的藝術,能在戲院裡觀賞是多麼幸福的特權,但大家心知肚明,在疫情與串流平台的威脅下,「進戲院看電影」的神聖感正備受挑戰,如果不是超級英雄或熱門系列電影,人們寧可等待串流平台上架,甚至《巴比倫》自己的票房數字就驗證這些擔憂的合理性。
觀察 2022 年的票房排行榜,說好的「超英電影疲勞」仍然沒有發生,《蝙蝠俠》《奇異博士2:失控多重宇宙》《雷神索爾:愛與雷霆》《黑豹2:瓦干達萬歲》穩坐全球票房前十名內。反而觀眾似乎對製作精良、瞄準獎季的原創電影沒太大興趣,只有《貓王艾維斯》、《不!》與《媽的多重宇宙》等等有較好的票房表現,若是真有什麼「疲勞」存在,那大概是「原創電影疲勞」吧。
《法貝爾曼》劇照/環球影業
如果《巴比倫》讓觀眾裹足不前的原因是出自電影本身,那麼來看看其他口碑更好的作品表現如何吧。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的《法貝爾曼》,爛番茄分數 92%,IMDb 觀眾給分 7.6,獲奧斯卡七項提名,出演的幾位演員如保羅.迪諾、蜜雪兒.威廉斯與賽斯.羅根都具有一定知名度,內容則是導演半自傳式的故事,充滿對家庭的剖析、以及對電影的熱愛,然而目前北美票房僅 1700 萬美金(全球 3000 萬),相較之下 2017 年史匹柏瞄準獎季的作品《郵報:密戰》,北美票房有 8900 萬美金(全球 1 億 9400 萬)。
《意外》導演馬丁.麥多納新作《伊尼舍林的女妖》,有威尼斯影展最佳劇本與最佳男主角獎加持,獎季聲勢一路暢旺並獲奧斯卡九項提名,但目前北美票房僅 1000 萬美金(全球 4400 萬);又或是由凱特.布蘭琪主演的《TÁR 塔爾》,獲六項奧斯卡提名,目前僅在北美獲得不到 700 萬美金的票房(全球 1500 萬);《骨肉的總和》《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導演盧卡.格達戈尼諾執導、提摩西.夏勒梅擔綱演出,北美票房 800 萬美金(全球 1400 萬);《星際救援》導演詹姆士.葛雷新作《Armageddon Time》由安.海瑟威及安東尼.霍普金斯主演,北美票房不到 200 萬美金(全球 600 萬)。影評盛讚的《提爾:純真之死》、《她有話要說》與《沒有聲音的女人們》的全球票房也都沒超過 1500 萬美金。
《伊尼舍林的女妖》劇照/20世紀影業
綜合上述觀察,似乎在疫情之後,觀眾對於片長很長、題材嚴肅、或特效不夠特別的電影,缺乏進戲院的意願。尤其近年戲院上映至串流平台上架間的空窗期縮短,已經改變觀眾預期、也對票房產生嚴重殺傷力,有時還來不及等到好口碑發酵,電影就已離開戲院進到人們客廳了。要想讓觀眾走出家門,就得在電影本身與行銷方式上營造出「你會想要現在、馬上沉浸其中」的吸引力,否則串流平台上還有許多精彩電影與影集待消化呢。
《巴比倫》的視聽效果確實得在戲院觀賞最棒,但內容缺乏讓人想親身體驗的特質,它不像《捍衛戰士:獨行俠》有讓人很想沉浸其中體會男主角躍上青天的快感,也不若《阿凡達:水之道》是技術上讓人非常好奇、內容進入門檻也低的作品。
最諷刺的是,今年獎季但凡歌頌電影藝術本身的片,包括《巴比倫》、《法貝爾曼》與山姆.曼德斯導演的《光影帝國》,票房都很糟,比起過去柯恩兄弟 2016 年的《凱薩萬歲!》(北美票房 3000 萬、全球票房 6400 萬)、馬丁.史柯西斯 2011 年的《雨果的冒險》(北美票房 7400 萬、全球票房超過 1 億 8000 萬)、2012 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大藝術家》(北美票房 4500 萬、全球票房超過 1 億 3000 萬),差距甚遠。
《光影帝國》劇照/20世紀影業
大致上,娛樂性較低、較重質感的電影,近期北美票房的天花板就是 2000 萬美金,再往前推一年,雷利.史考特的《最後的決鬥》與魏斯.安德森的《法蘭西特派週報》,雖然都是值得進電影院觀賞的視覺盛宴、評價也都很好,但北美票房仍卡在天花板之下(分別為 1100 萬與 1600 萬美金)。雖然全球票房視題材與卡司而較有差異,但可以確定的是,投資能否回收的最大關鍵幾乎就是成本高低而已,其他因素如觀眾口碑、影評與獎季提名加持都難以撼動盈虧。《巴比倫》與《阿姆斯特丹》的北美票房,其實與《法貝爾曼》、《我的鯨魚老爸》、《伊尼舍林的女妖》等等相差無幾,令那兩片成為慘賠噩夢的原因純粹是成本太高。
我想,現在確實不是讓觀眾走進電影院頌讚電影、或研究嚴肅議題的好時機。在過去三年多的大疫中,有人失去工作、失去健康、失去親人,未來充滿變數與擔憂,大多數人舟車勞頓去到電影院,更想看一個屢被威脅「你要被淘汰了」的中年男子一舉打破所有人的期待取得榮耀,或是觀賞一個腹背受敵的家庭團結贏得看起來毫無勝算的戰役(同時配上超棒的視覺特效),而不是由電影人告訴你電影這項藝術有多棒,或者探討種族歧視、性別平權、#metoo、心靈創傷等等。以往題材黑暗嚴肅的《自由之心》與《海邊的曼徹斯特》能有約 5000 萬美金水準的北美票房,但若擺到今日上映恐怕也是不行的。
「Escapism」,逃避現實,一向是電影的重要魔法,電影院這樣的場所則幫助觀眾切割開外界現實,沉浸至另外一個世界。而吃過三年多的苦頭之後,觀眾恐怕暫時沒有餘力進入不太快樂的世界,畢竟除了重度影迷之外,其他人何苦在大疫過後的聖誕佳節冒著風雪跑去戲院、看大象把屎噴滿銀幕呢?
《奧本海默》劇照/華納影業
今年暑假,有幾部娛樂性較高的原創電影將要推出,例如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奧本海默》、葛莉塔.潔薇的《芭比》、盧卡.格達戈尼諾的《Challengers》等等,我期待這些電影可以帶來票房動能,讓更多人找回「走進戲院」看原創電影的習慣,也讓才華洋溢的導演們保有「勇於作夢」的機會。不過,其他娛樂性較低、較難與大眾產生情感連結的偏藝術型電影,能否再度吸引觀眾進戲院捧場?抑或此類電影的觀賞習慣已經永久改變?恐怕還要再觀察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