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表於2022/10/10) 今年剛揭曉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法國作家 Annie Ernaux,改編自她的小說《記憶無非徹底看透一切》的電影《正發生》正在院線上映中,電影本身也是去年威尼斯金獅獎的得主。故事描寫女主角 Anne 六零年代就讀大學期間的墮胎經驗,當時法國法律仍視墮胎為非法行為,意外懷孕的婦女要不是認命地把孩子生下來,要不就是冒著生命安全與觸法坐牢的風險,嘗試各種非法墮胎的手段。
閱讀關於本片的評論時,讀到的一個觀點是論者認為少女墮胎的題材以電影而言其實並不新鮮,這部新作在風格手法上也並沒有特別的突出。先前許多經典作品如《四月三週又兩天》,或是2020年才獲得柏林評審團銀熊獎的《偶一為之》(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都在處理相似的題材。而《正發生》採用近年不少藝術片採用的4:3畫面比例所創造的框限感,加上近距離貼近演員的長鏡頭跟拍也讓人想到達頓兄弟的招牌手法(尤其讓人想到《美麗蘿賽塔》),兩者結合更有如著名的集中營電影《索爾之子》。
比如上述談到所謂女性創作或經驗,因為性別政治敘事而被關注或是被忽略,多少都是談論這兩部片時會採取的角度。《永恆的乳房》中的罹病詩人中城文子透過寫詩來傳達她的生活體驗,和《正發生》中的 Anne 因墮胎的經歷啟發了她希望成為作家的動力,也是不同文化時代的女性創作者在精神上的互通聲息。更核心的或許是中城文子因喪失乳房而更勇於面對她身為女性的身體慾望,對法國的Anne來說,因性慾所生的焦慮更是她生活中和所有女性息息相關的問題。
而劇本似乎也對男女間潛在的對抗關係採取了更曖昧的刻劃,女主角的孤立無援一方面來自於她女性同窗好友的背離,也在於她沒有告知母親或家人她懷孕的消息。她一夜情的對象態度消極提不出任何幫助,男性友人也趁機提出性邀約(認為反正懷孕了也不必擔心避孕的問題)。但也是同一位男性在最後指引她如何尋求墮胎的幫助,甚至也可以說當初拒絕女主角的男醫生也不乏對她處境的同情(即使可能是虛弱的偽善)。電影中 Anne 的對抗可能不是對性別、階級結構的抗爭(如《四月三週又兩天》那揮之不去的歷史政治陰影),而是更直接的一種求生的努力,對自我存在方式的再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