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1季中國國民經濟運行記者會,中國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輝表示,首季最終消費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66.6%,相較於去年明顯回升。他強調,最終消費是拉動中國近年經濟成長最主因。
事實上,受惠於疫情結束,中國大開國門,被箝制已久的消費力得以釋放,而這些消費力,反映在外出旅遊、餐飲和娛樂方面,但這樣的經濟復甦僅是一時、表面的,並無法真正讓中國重返過去高經濟成長的軌道,反而將落入十年衰退循環。
房地產是中國經濟火車頭
自2000年以來,中國驚人的經濟成長,是由房地產業所帶動。近年,中國房地產業的發展速度明顯快於其他行業,房地產的總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逐年攀生,一並拉抬其它產業的發展,例如建築業、鋼鐵業、水泥業、家具業等,進而影響到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
仔細一點來看,中國房地產市場相當複雜,一方面受到經濟環境、市場競爭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二來又深受地方、中央政府政策指引。
其中,上述特點又以一二線城市最為顯著。它們的房地產產業鏈主要包括開發、建築、物業管理、仲介等;所有權結構呈現出國有、民營、外資企業等多種形式;政府政策和監管也對房地產市場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人負債,經濟將受到箝制
不過,隨疫情爆發後,實體經濟受到影響,中國各地採取強硬的封城,強行終止了經濟體的擴張,並且反轉為惡性循環,一時之間形成沒有產出、無需求的經濟情況,而本來就服膺於房地產業的金融放貸跟著受到衝擊。
根據中國研究中心克而瑞報告指出,近年來中國住房市場去槓桿化,房地產政策持續調控,造成大型房企風險擴大,終於房地產集團中國恆大爆發破產危機,造成眾多中企跟著倒台。
時至今日,債務違約仍是主要企業的一大問題。而現階段「借新債還舊債」逐漸成為常態,其次債務重組(註釋1)也成為中企不得已的解方之一。
總言之,這在這樣的房市結構下,導致中國「人均負債率」連年走高,居民資產持續收縮,意即包含樓房、土地的價值往下,而又受通膨影響薪資縮水,整體而言走向「資產負債表持續收縮」的情況。
《金融時報》引述中國央行公佈的數據,截止2022年底中國負債人數達7.8億人,人均負債13.34萬元,逾期率已經達到40%,初步估計2至3億人有過逾期,還不出錢的情況。
疫情三年,部分居民和企業主的資產負債表急劇惡化。而這資產負債表惡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
房屋法拍創高,中國人傾向於儲蓄
近日根據中指研究院分析,2022年全國法拍房掛拍量超60萬套,相較去年同期成長35%,創新高。從物業類型看,住宅爲主要,全年共掛拍31.7萬套。由於前期房價過快上漲,一些居民用住宅抵押融資的方式來做生意或投資等,部分家庭財務狀況惡化出現斷供,增加了法拍住宅房源。
另一方面,居民存款增加,同時,中長期貸款增幅有限。2023年3月,中國住戶的人民幣存款餘額是130.23兆元,比上月末增加2.91兆元,比年初增加9.9兆元。其中,定期及其他存款餘額是91.61兆元,比上月末增加2.24兆元,比年初增加9.67兆元。
一個人的支出,等於另一人的收入
根據總體經濟的基礎知識,一個人的支出就是另一個人的收入;反之若一個人沒有支出,那另一個人也將沒有收入。
根據經濟學家辜朝明推導,家庭、企業的互動關係,替經濟創造了許多情境,即1加1未必等於2。例如,因為未來不確定性提高,人會更傾向儲蓄,A決定從B那裡買得少一些,那麽,B收入就會降低,並用較少的支出向A購買東西。
此外,支出與收入,以國家的層面來說,如果另一個群體儲蓄,另一個群體必須反向行為——「去儲蓄」——才可以保持經濟運行。而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這種「去儲蓄」的情況是尋求擴大經營的企業以借款的方式出現。
根據以上,假設一個國家,每個人都儲蓄,沒有人通過借錢而「去儲蓄」,那所有的儲蓄都將以國民經濟的收入流中衝「漏出」,導致全體國民的收入減少。
舉例來說,擁有人民幣1000元的人,花掉900元,省下100元。花掉的900美元變成其他人的收入,並持續在經濟中循環。省下的100元被儲蓄於金融機構,比如銀行,然後他們再將錢借出去給需要用錢的人。
當這個人借到100元後,等於經濟生活的總支出達到了900+100元,等於初始收入1000元,經濟以此循環並前進。
不過,自從疫情後,中國房地產及人民儲蓄的種種跡象都顯示,中國都將長期走向緊縮的情況,中企於未來投資將變得保守,民眾則在消費上更顯計較,隨著資產下跌、消費縮手的情況下,整個經濟將走向低迷,並持續至少10年的時間。
--------
註釋1:債務重組是指債權人和債務人重新安排和協商過期、到期或無法償還的債務的過程。在中國,債務重組常用於企業破產重整、個人破產和家庭債務危機等情況下。通過延長償還期限、降低利率、減免部分本金或利息等方式,幫助債務人減輕負擔,維護市場穩定和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