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星島日報》、《搜狐網》報導,耗資8.38億人民幣(台幣37.7億元),營運不到5年的廣東省佛山市高明氫能有軌電車,近日因「系統設備檢修」突然停運,恢復營運遙遙無期。
業內人士透露,軌道交通檢修可在夜間完成,毋須長期停駛,真正原因應是搭乘人數太少,不敷營運成本。
中國地方政府債台高築,地方官員為了彰顯政績,大舉投入基建工程,尤其是審批門檻低、風險較小的有軌電車,更成為地方官員最愛。但因投入成本居高不下,一些路線搭乘人數太少,不敷營運成本,越來越多有軌電車路線面臨停運、拆除或停建命運。
(See:2024/09/17,自由時報,不敷營運成本 中國各地電車面臨停擺、拆除命運)
另方面,中國國務院10日首次向全國人大作出有關2023年度政府債務管理情況報告,披露2023年末政府法定債務超過人民幣70兆元(下同,約新台幣315兆元)。
據報告,截至2023年末,全國政府法定債務餘額為70.77兆元,包括國債餘額30.03兆元、地方政府法定債務餘額40.74兆元,地方債務規模高於中央債務。
(See:2024/09/15,民視新聞,債台高築!中國總負債金額「突破300兆大關」 經濟風險續升溫、中央社,中國國務院首份政府債務報告 2023年末債務超300兆)
中國最新、8月經濟數據表現走弱,經濟學家乃認為,除了官方穩增長政策推動效果不如預期外,海外經濟衰退程度超乎預估,加上房地產風險等問題,加大了經濟成長阻力。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鍾正生於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中撰文表示,8月中國經濟數據表現大多走弱,除了穩增長政策執行效果不如預期外,還有受到海外經濟衰退程度超乎預估、房地產企業信用風險蔓延等影響。這也凸顯了,中國官方穩增長措施的迫切性提升。
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郭磊14日發文指出,8月經濟數據仍處於「水面以下」,全年實現5%左右目標的壓力進一步加大;8月融資需求偏弱狀況尚未改變,狹義貨幣(M1)餘額年減7.3%,仍在繼續下行;從9月高頻數據來看,地產、消費等經濟走弱領域尚無明確改善信號。他也認為,從近期經濟數據看,「穩增長」的緊迫性上升。
(See:2024/09/17,中央社,中國經濟走弱 經濟學家:穩增長政策效果未彰顯、2024/09/15,中央社,中國內需持續偏弱 分析:政策調整有緊迫性)
中國經濟前景黯淡,房地產崩盤、股市積弱、消費市場疲軟接連發生,就連中國引以為傲的新能源汽車,也被美國學者謝田看衰,表示下一個受嚴重衝擊的很可能是中國汽車產業。中國經濟問題到底出在哪裡?財訊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則認為,最核心的原因是「錢潮不見了」。
謝金河表示,近兩年,全球終於正視中國經濟正在滑落,內需不振、房地產泡沫化、股市失去動能,各界都在看中國問題出在哪裡?他直言:「其實最核心的原因是錢潮不見了!最顯著的指標是中國的外匯存底(外匯儲備)。」從2014年迄今,中國出口順差平均年增7000億美元,10年累積出口順差至少7兆美元,但出口順差完全沒有呈現在外匯儲備上。顯然這7兆美元的順差是透過各種管道流到外面去了。
(See:2024/09/17,三立新聞網,中國經濟崩!巨額資金「塞子沒堵好」 謝金河:馬政府8年台灣也這樣)
國際貨幣基金(IMF)最新預估就指出,截至二○二三年底,中國地方政府管轄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GFV)負債規模(隱性負債)就高達九.一兆美元(人民幣六十四.五六兆元);若加上中國官方公布的地方政府債務四十.七四兆元,光地方政府債務占GDP比就達八十三.五三%,再加上中國中央政府債務三十.○三兆元,中國各級政府負債比高達一三九.六七%,數倍於中國政府公布的數據。
研究機構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指出,其二○二三年評估的近二九○○個LGFV中,只有五分之一有足夠現金支付短期債務和利息,其餘面臨嚴重的違約風險。《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葉偉平(Greg Ip)先前就曾經撰文警告,中國房地產泡沫破裂,地方政府又負債累累,難以償還債務,金融體系風險攀升,不排除中國爆發金融危機。
(See:2024/09/16,自由時報,加隱性債務 中政府負債比恐達139.67%、三立新聞網,中國政府債台高築 負債比恐達139.67% 房地產危機蔓延大學 土木工程科系頻傳裁撤 )
這是因為:除了其房地產泡沫破裂需長時期恢復(這原是火車頭)之外,缺了火車頭後,其消費疲軟、內需不振,亟需「需求面」的財政刺激政策,但中國卻背道而馳地繼續採取「供給面」的產業補貼政策,造成產能過剩,電動車慘遭歐美加關稅抵制。因此,中國的實體經濟,恐怕會發生類似日本泡沫經濟的狀況,而更令人擔憂的則是,其金融經濟恐怕系統性風險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