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大陸剛到台北定居不久,叔叔就不知從哪兒借到一部汽車,說是帶我們去郊遊。這可是我第一次出遠門,大家對附近景點都不熟,不知是誰提到去「烏來」看瀑布,自然地得到一致的通過。當年「北新公路」還沒拓寬,到了「新店」已近中午,原想改到「碧潭」就近游玩,被我堅持要看瀑布只好繼續上路。
到了烏來就停在派出所門口,當年小包車不多,立刻引來不少當地的「泰雅族」原住民好奇的圍觀,我們就先到一家野台戲院觀看山地歌舞,順便就吃了帶去的野餐。舞台很簡陋只有片布幔垂落,我好奇的掀開了一角,演員們也在吃午餐,發現他們是直接用手抓食物,很是好奇,長大以後知道在「菲律賓」和「印度」等許多國家地區,也是如此進食的。
當年的山地歌舞是非常粗糙的,沒有佈景沒有化妝沒有樂隊,就是一群原住民少男少女手拉手的圍著圓圈,用原始的歌聲和節拍舞動,回想起來很是質樸,沒有絲毫被現代文明的污染,期間有一位臉上有刺青的老婦人演奏口弦琴,悲情的唱出原住民的曲調,雖沒暸解歌詞的內容但其訴求仍是令人感動。
結束後就往瀑布方向前進,據說有三公里的路程,叔叔怕我走不動,就同意「台車」生意的招攬。「台車」基本上就是四個鐵軌輪子架在一塊木質的平板,加上兩個座位,四支木棍把手在各角落,顧客坐定後,車夫就將「台車」沿著小鐵軌徐徐前進,上坡和平地的速度全靠車伕的推力,是個辛苦勞力活。下坡則是有點驚險,速度很快又看不出煞車在哪裡,嚇得一身冷汗,最後發現好像是在木棍上有控制,還好沒多久就到達風景區。
飛流直下三千尺飛瀑怒潮的景象沒有出現,衹是一條不算大的瀑布具體而微,對初次見到的我而言,已是心滿意足的。更驚奇的是可以乘坐「吊車」到達彼岸山頭,從上而下的鳥瞰別有一番風味,「烏來」的風景的確是相當的優美,回程叔叔問我要不要再坐小台車,我說謝謝有一次經驗就夠了。
長大後,各地遊樂園迎合年輕人的風尚,推出了「雲霄飛車」,要比手推「台車」驚險千百倍,我也試過幾次但還是害怕,感覺到就是花錢買罪受,心中卻仍是懷念當年「台車」的慢節奏,雖然沒有多刺激,但童年的經歷總是美好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