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7|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生還啟示】說說山裡的故事

去(2022)年12月10日一支逆走雪山西稜16人的隊伍於上午7點登頂中雪山,其中一名隊友於下山途中失聯,翌(11)日帕卡颱風形成,雖然沒有直接威脅台灣,但是北抬的暖濕水氣湧入台灣,加上東北季風增加,大陸冷高壓南下,雪山於山難發生後第三天(12日)降下入冬以來的初雪,緊接著入冬以來第一波寒流於17日至18日報到,平地溫度降至6度,搜救人員,仍冒著高山攝氏零度下溫度及強風持續搜救中
中雪山素來以山難聞名於岳界,其中最為山友耳熟能詳的山難事件,是發生在1974年5月20日岳界四大天王之一的林文安前輩於中雪山因遭遇惡劣的氣候,以致失溫、心臟衰竭而遇難,近期則有2020年8月22一隊6人逆走雪山西稜之隊伍,一名隊友於下山途中迷途,至今尚未尋獲;2021年10月10日一隊逆走雪山西稜隊伍因颱風撤退,一名隊友於大雪山林道崩塌處,墜落山谷,不幸身亡。
▲生還

【迷途原因】

日本作家羽根田治於《生還》一書中訪查了八位山難生還的當事人,經由山難當事人的親身經歷,提供山友做為參考的借鏡,其中約可整理出迷途發生的原因如下:
  • 太過依賴領隊,以跟著別人走的心態上山,自己全完不做功課(故事中一家四口集體迷途的事件,就是僅信賴有50年登山經驗的爺爺,所以在走錯叉路後雖然有人發覺不太對,還是跟著堅持己見的爺爺一路錯下去)。
  • 太晚起登,迫於時間壓力(趕末班車),倉促趕路下,不小心走錯叉路,在恐慌的狀況下,未能及時注意到迷途。
  • 在最初查覺不對勁時(路徑由偃松帶變成石礫陡坡,再變成陡降的岩壁),未能及時折返,仍心存僥倖心理,想說再走一段看看吧?結果一錯再錯,陷入絶境。
  • 在未事先做好功課的情況下,臨時變更原訂計畫,走進完全無法掌握的陌生路徑。
  • 沒有攜帶等高線地圖,只有遊客中心製作的簡圖,即使有指北針,也無法判讀方位。
  • 過度自信,認為自己有能力走出陌生山徑(溯溪探勘路線),或高估自己的經驗及技術,認為自己可以進行高難度的攀岩路線。
  • 誤信在山上遇到山友所傳遞的不實訊息(如另有較短的捷徑、登頂不用半小時等)。
  • 壓縮一般正常行程,或在山頂停留太久時間,至下山時間過於緊迫,在慌亂下走入歧途。
  • 未能掌握氣象資訊,致因突如其來的天氣遽變(大風雪遮蔽了路徑及視線),遭遇進退維谷的冏境。
▲雪山圈谷

【生還的關鍵】

  • 行前向家人、留守人或當地警察局提交登山計畫書,且不隨意更改原訂行程。
  • 不管是多簡單的行程,都要攜帶最基本的維生裝備(輕量帳篷、火、瓦斯爐及備用糧食)。
  • 確定迷途,評估無法自行脫困時,留在原地靜待救援(保持冷靜、不亂走、消耗體力)。
  • 在山難發生至進入待援心態前,初期都會心慌意亂,艱苦掙扎著試圖自行脫困,能夠即時將無用行動打住,冷靜等待救援到來,是得以生還的關鍵。
  • 堅強的求生意志,即使因墜落造成身體多處骨折及外傷、斷裂穿破皮膚的骨頭汨汨流出鮮血和組織液,甚至傷口為蛆鑽入,以指甲將鑽進眼皮的蛆掏出、以致壓破鼻淚管等惡劣情況;或是進入長達17天的待援時間,雙手凍傷化膿,糧食用盡,只剩一條山葵美乃滋果腹的情況下,仍能保持冷靜,永不放棄。
  • 在搜救行動展開時,能夠用顯著的標幟讓搜救人員發覺(如留下求救字條或訊號、製作明顯旗誌、利用相機的閃光燈、吹哨子、敲鍋子、燃火升煙、反光鏡等)
  • 平時即廣泛閱讀、蒐集登山安全及山難預防等相關知識,才能在山難發生時,有系統的建立求生的防線
▲雪洞

【結語】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唯有從前人失敗的教訓中學習,才能避免重蹈覆轍,趨吉避凶,由本書八個生還的山難故事中,我們不難發現,在山上一個小小的不留意,就可能導致災難的降臨,必須全神貫注當下的每個動作,及觀察所有細微的變化,才能避免山難的發生。如不幸迷途時,必須保持冷靜,試著回到原來走失的叉路,並沿途留下記號,如確認無法自行脫困,應該留在原地待援,並盤點現有資源,建立求生防線,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在救援展開時,想辧法放大自己所在位置,讓救援人員容易發現,才有生還機會。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或許沒有感覺,其實隨時都受到國家、政府或公司、家庭的保護,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而已。當你迷途隻身一人在山林裡待援時,會感覺彷彿被丟進了另一個世界,感受到個人是多麼的無能為力,企盼有人遞出橄欖枝。在此,對每一位不畏惡劣天候地形投入山難救援的無名英雄,致上最高的敬意,感謝有你,所有迷途者才得以生還。
▲圖片來自苗栗縣消防局臉書粉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