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前言
唐天寶年間,王維在終南山下購置輞川別業。並選擇了別業中的二十處勝景,逐一作詩,他的好友斐迪亦逐一應和,之後將之合編爲《輞川集》。
原文
鹿砦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解說
「鹿砦」是輞川別墅中的一個景點,是《輞川集》中的第五首。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作者在山裡,沒看到人跡也沒見到人影,他以為此山是空明靜默的,沒想到卻聽到有人說話的聲音。這種狀況其實我們也多少碰過。台灣有許多的登山步道,晨昏、傍晚登山休閒運動的人很多。步道蜿蜒曲折,除非看到對面山徑來人,否則經常碰到的狀況是你聽得到人聲,但見不到人影。王維描述得極為準確。
「空山」?此詩的第三句有深林,可見此山是有許多茂密林木的,也因此,它絕非是一片靜默的,你在林木中聽得到蟲嘶鳥鳴,聽得到風聲水響,看得到雲朵的飄動,看得到樹影的搖曳,那來的「空山」?山林如此多姿多采,如此變化多端,如此眾聲喧嚷,但這些似乎都不在詩人的眼裡,不在詩人的心中,原來這個「空」字描述的是詩人的心態,空靈寂寥,空空蕩蕩的,對外物沒有什麼感覺…因此聽到人語才有訝異之感。
我們不知道「人語」響了多久?但人應該不多,也沒有響多久,但這只是我們的猜測,真實狀況到底如何?我們也不知道。而我們之所以做此推測,乃因詩人的注意力又被林中的一物吸引去了。如果人很多,講話的時間太長,詩人應該會覺得不耐煩,不以為然,他的心思如不穩,注意力也就不會被別的東西吸引去了。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詩人被什麼吸引住了呢?光線,青苔上的光影。人聲消逝後,詩人的心也恢復平靜了,此時他突然注意到青苔和光影。為什麼?高聳的樹林正承接著陽光,有些是直接照射的呈現鮮明的樹形,有些地方陽光透過整片樹木是條狀放射的,有些光線則是曲折斑駁的照映在平常照不到陽光的樹根旁的,他突然注意到樹根處看來有些陰濕的地方竟然長著成片的青苔,嗯,那平常是照不到陽光的,所以才會如此陰濕,所以才會長出青苔,但此時陽光卻因樹幹的反射正曲折的照在青苔上哩。詩人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討論
有晨昏散步或登山的人大概都經歷過:正漫步時,突然聽到一陣清脆的笑聲或歌聲或談話聲吸引住了…心裡浮現出:哇,這聲音好好聽…,或者在行走期間突然被什麼不平常的鳥,樹,雲,葉等所吸引住了,「你看看停在那邊樹枝上的鳥是五色鳥嗎?」「在那裡?在那裡?」或者,「長在那樹根下,開紅色花的是什麼?」我們在散步時,注意力會被異樣的東西所吸引。我相信王維也是這樣,但因王維既是著名詩人、也是名畫家,音樂造詣亦高,而這首詩正是其詩、畫、樂造詣的結晶。他對色彩敏感、對聲音敏感,對文字敏感,他把空山人語響和返景照青苔那一剎那間的情境精確又帶有詩意的描述了下來。而這種敏感,又和他的心境,他對大自然的細緻觀察、以及二者的默會結合區分不開。
結語
這首詩寫於什麼季節呢?寫於什麼時間呢?仔細想想,好像每個季節,每個時間都可以有不同的想像和場景。但不管什麼時間,只要碰到只聞人聲不見人影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字句就會自然的浮上心頭;而在心頭煩悶或心緒不定時,也可想像一下王維筆下那個班駁光線閃爍其上的青苔畫面……有療癒作用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