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電動車先導運行補助計畫後,政府就把政策推展目標移轉到電動二輪及電動巴士的相關項目上,也造就了GOGORO、IONEX、華德動能電動巴士的快速發展,電動四輪車的相關補助計畫遲遲沒有看到一個比較完整的想法或概念,終於在2023/05/11 由公路總局發布了"公共充電樁設置及區域充電需求評估計畫",觀察到其中幾個比較有趣的狀況:
1.充電站建置補助的對象是地方政府,不是一般充電營運商
2.充電樁營運模式可以採用 一、地方政府自行辦理充電樁採購、營運、維運。二、自行標租,由地方政府提供土地進行招租,營運商負責建置營運。三、委託停車場業者興建及營運;近期也看到地方政府多傾向採用模式二、自行標租來進行政策推展和補助申請。
3.充電樁的計畫建置數量和規格不太清楚是用什麼邏輯來評估,例如 基隆市全區快充樁的計畫量是0、嘉義縣的快充樁規劃比慢充還要多、南北狹長距離最長的花蓮、台東評估的建置數量最低且快充樁數量加起來只有1。 4.補助充電樁設置地點限於公有停車場,一般公共停車場無法進行申請。
公共充電樁設置及區域充電需求評估計畫各地方政府計畫補充充電樁數量統計表
看看國外針對電動四輪充電的國家補助政策規劃,台灣還有很多進步或可以討論的空間,例如
- 電費議題 (自從4月1日台電調漲後,營運商的電力成本高的嚇人)
- 充電設置稅率減免 (在部分國家是採用設置充電設施後給予稅率優惠進行獎勵)
- 充電服務營運補貼 (當相關數據都需要串接給政府數據中台後需要固定運營補助)
- 台電電力申請作業及時程縮減流程和時間 (目前請電申請到送電平均要等90天)
海外市場政府近期多是從上述日常營運面去給予補助,確保其後續持續營運的可行性,台灣的做法則大多是依照設備功率一次性撥款,然後這個款項內包山包海,也增加了後續執行面上的風險。 不過起碼還是成功跨出第一步了,後面就期待產官學界可以如何持續激盪出更友善的電動車使用環境,讓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可以更穩健的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