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長政見整理]淨零台北2050,市民代表來發問,看三位市長候選人如何回答

2022/10/11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上一篇文章為大家整理了三位台北市長候選人對於「氣候治理,淨零台北」的政見,而今天,將來看三位候選人如何回覆三位市民代表的提問(三位雜誌編輯將代表市民對每一個候選人提出不同的問題)。
#提問部分無立場僅為筆記整理
#文末為筆者論點謹慎食用
#提問部分正文開始

#陳時中

Q1.1 您將與北北基桃的候選人一起推動區域治理,區域治理也是國際氣候治理上的趨勢,如果北北基桃的民進黨候選人沒有當選的話要怎麼達成首都圈區域治理的目標
Q1.2 如何融合已經通過三讀的台北市淨零自治條例?
A1.1 陳時中答:「相同政黨的話溝通協調會比較容易,而即使不是同個政黨,也都是民選的,大家都希望讓自己的選民更好,只是不同政黨溝通協調的時間可能就會比較多,但是仍然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因為大家知道當一個市有一定的規模的話,區域治理的效益會更高。」
A1.2 委員會需要被成立,可能會不成功,但沒有人會一開始就反對
Q2.1聯合國有提出十大個人氣候變遷行動,其中一個倡議是要大家改變自家的能源結構,要如何透過具體的機制,推動公部門乃至於私部門,會創造甚麼誘因跟強制模式來創造城市電廠的產生
A2.1
a. 擴大再生能源的生產機制。
b. 建構有韌性的電網。
c. 淨零家庭,全民參與,讓每一個家庭都能感受到行為的好處。
d. 在行為改變下,如何利用資料分析,讓人民知道這樣的作為可以省下多少錢,得到甚麼好處。
e. 如何媒合綠電。
f. 法規如何配合建築修建來修改。
(基本上就是重新論述他提出來的政見)
Q3.1首都圈的生活人口數應該要多少比較適合?對於整個首都圈是不是應該要減壓,或是你希望將來的人口數是多少
Q3.2有沒有可能讓都市更新做局部的更新?
Q3.3更適合的產業結構應該要怎麼發展才能搭配氣候治理。
A3.1一千萬應該是一個蠻適合的規模,合作發揮區域治理的效果,全民參與不放過任何一個節能減碳的機會,在台北市目前既有的架構上,再去做討論希望能夠更進步,目標超越百分之四十,五十是努力的方向。
A3.2 未回答到
A3.3 未回答到

#黃珊珊

Q1.1 東京政府2030年前會全面禁售全燃油車,您對全燃油車的退場計畫是甚麼?
Q1.2 你會如何鼓勵民眾換購電動車,建造基礎建設,充電樁?
A1.1 全面汰換公車為電動公車,2030前沒有問題。全燃油車應該要進到中央政府的立場,因為牌照的發放在中央,當然我們能夠一直倡議,在民主國家的民情下是否可以在台北市禁購燃油車,是我們這個民主國家應該要面對的問題。
A1.2 先提供一個友善的城市,在2030前盡量設立充電樁,目前已經有幾個停車場有充電樁,台北市有個基地裡,將晚上比較便宜的電儲能下來,白天的時候再釋放出來,這樣也能調適電力使用的狀況,當然儲能的設備相當昂貴,但在將來儲能會是節能的配套措施。鼓勵共享電動運具,目前的共享電動機車是採取(我想應該是指停車)不收費,現在1280甚至可以加綁共享運具。讓燃油車變得不好用,電動車變得好用,才有可能將人流轉到電動車,共享運具上去。
Q2.1台北市之前有發布兩期空氣品質維護,目前主要效能是在推動柴油車跟機車的定期檢驗,有沒有可能直接在這個基礎上,推動不要讓柴油車進來或是減少他的比例?
Q2.2照明是用電非常重要的一塊,卻是發起白晝之夜非常領先的城市,我們還要辦這些大型的夜間活動嗎(耶誕跨年等等)?
Q2.3台北市還有編列氣候預算,為甚麼還要編列氣候基金,這兩個東西你會怎麼處理他?
Q2.4 10個百分點的落差是來自於執行的問題,還是創新的問題?(10個百分點是指2030年要減碳40%為目標,希望達成50%中間的差異)
Q2.5台北市的大眾運輸使用率這幾年只從38%上升到43%,如何提高到像東京或是首爾的八成甚至九成?
A2.1~2.3未回答
A2.4 10%的差別,如果我們的法令可以強制一下,我們的選舉不是這麼民粹的話,也許我們的目標可以很快就達到。所有的商品是否可以揭漏他的碳足跡,如果我們可以訂立法規,揭露所有的碳足跡,如何低碳飲食,如何低碳旅遊,這些是需要與中央來合作,從消費端來影響生產端。
A2.5 台北市目前在做環狀線的南北段,東環段,另外還有汐東線,這樣的捷運網完成後,我們希望台北市變成一個15分鐘城市,讓走路跟騎腳踏車15分鐘內就可以到達捷運站,如果可以做到這樣的情況下,大部分的人就會回到大眾運輸。製造推力及拉力,推力就是讓他有停車場的減少,讓他感受到不方便,拉力給他誘因及獎勵。
Q3.1 2025的減碳兩成可能都會延宕了,你會不會怕台北市缺電,會跟中央要求甚麼承諾來幫助您完成目標,台北市民有可能會面對的氣候威脅會是甚麼?
A3.1 (文不對題,但有內容所以放上)焚化廠轉型成生質能源廠,我們如果可以省下一座核電廠的電,節能會是這個首都城市第一個要做的事。

#蔣萬安

Q1.1 淨零示範區想要鎖定的區域有一塊是社會住宅,就國際研究來說,經濟狀況跟碳排放都有著不平等的狀況,我們是否需要優先從經濟較好的地方開始來做?因為這些地方的碳排放都是較高的。
A1.1 選社會住宅當淨零示範區,因為公權力較容易介入改變。老舊社區的人可能不知道高耗能的家電會更浪費電費,所以我們選擇先幫忙他們。
Q2.1 您提到中央的碳費應該撥三成給地方,那你覺得台北市目前有一筆氣候轉型基金,氣候撥補的比例應該要佔多少?
Q2.2 除了中央以外還有甚麼籌措經費的方式。
A2.1~2.2皆沒有回答。
Q3.1全球進入電動車的時代,有沒有足夠的電網設施就很重要,比如說超高壓的變電所,台北市的超高壓變電所已經延宕十多年了,會影響到松山、內湖、南港一帶的穩定性,以及大巨蛋的用電,如果此路不通,你會有甚麼應對措施?
A3.1(沒有回答到,文不對題,但算有內容所以放上)現在的廠站如果有電動樁,會需要更多的電動樁,假使以前可以停20台,現在就只能停15台,需要中央更多的閒置地來努力。

#以下為筆者論點
#只討論這個氣候論壇發生的事喔
三位市民代表對同一個候選人發問完,候選人才同問同答真是太刺激了,考驗著候選人對氣候治理的理解到哪裡、對問題的理解、思考脈絡甚至是邏輯能力。
我只能說完全在不同的Level上。給予候選人相同的時間回答問題,光看被我記錄下來的多寡就可以知道該候選人花了多少時間在牽扯其他五四三。問題的難易度我覺得差不多,小題可以大作,大題可以小作,端看候選人端出甚麼菜,如何應對。但如果市民代表點的是「菜」,候選人卻端出「菜單」,那我就會忽視他的「菜單」了XD
先說說蔣萬安,聽完以後覺得浪費了我的八分鐘,問問題的雜誌編輯們感覺準備的都比蔣候選人還要多,而他唯一回覆的一題是,為甚麼要選社會住宅當淨零示範區,蔣候選人的回答竟然是「因為公權力比較好改變」。我的天!這是甚麼威權主義思考,做事情挑輕鬆的做,挑容易欺負的欺負,真是不負他的姓,思考一個政策該從哪裡著手時,不是這樣思考的吧OAO
接著是陳時中,時中的回答我覺得中規中矩,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可是他的EQ依舊很高,針對北北基桃民進黨候選人如果沒有被選上要如何區域治理這題,他如此答:「相同政黨的話溝通協調會比較容易,而即使不是同個政黨,也都是民選的,大家都希望讓自己的選民更好,只是不同政黨溝通協調的時間可能就會比較多,但是仍然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因為大家知道當一個市有一定的規模的話,區域治理的效益會更高。」陳時中是三位候選人中,最不會攻擊其他政黨的(我目前看下來,就個人發言而言啦),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負面選戰並不會讓民主選情進步。
黃珊珊被提出最多問題,輪到黃珊珊回答的那刻,她說:「可能需要給我十五分鐘才回答的完。(笑)」我覺得展現了恰到好處的幽默,而就回答而言,黃珊珊的表現是三位候選人中我最喜歡的,幾乎每一題都有回答到,而且對於題目的理解充分,不太會文不對題,提出的方案也很具體,容易理解,邏輯清晰。當然她還是有跳過兩三題未答,可能是這個題目不好答,例如「照明是用電非常重要的一塊,卻是發起白晝之夜非常領先的城市,我們還要辦這些大型的夜間活動嗎(耶誕跨年等等)?」對於市民而言,這些大型活動常常是選舉時投給該候選人的拉力,因為是市民最有感的日常生活(如果辦得好的話),那麼照明用電跟選票要如何衡量,候選人自然不好說。但黃珊珊也蠻真實的,她回答其他題目的時候便有答到:「如果我們的法令可以強制一下,我們的選舉不是這麼民粹的話,也許我們的目標可以很快就達到。」確實是如此,民主國家無論提出甚麼政策,只要稍微改變人民的生活,大部分的人民就會哀哀叫,但是長時間對人民好的事情,人民「應該或許可能還是」看得出來的,就看執政者如何做。
就整個論壇而言,黃珊珊在心中加分較多,次者陳時中,扣分扣到不行的蔣萬安就不提了,三者提出的政策當然有交集的地方,但如果可以截長補短,例如:陳時中提出的方向,高度較高,明顯的是由上往下去推動氣候治理,他有提到其他兩位候選人沒有提及的,像是要引進自然風進台北市(當然這點我毫無想法要怎麼做,如果之後陳時中有更多政策的解釋,我再補充給大家),或是設立綠金融區。無論陳時中或是黃珊珊選上,兩位的政策可以互補的話,對整個氣候治理一定更有幫助,但拜託不要是蔣萬安(期待蔣候選人之後發表其他東西可以讓我幫他加點分喔)。
p.s.筆者研究的這麼認真,但其實不是台北市民(哭哭),下一篇回到筆者選區來看看兩位新北市長候選人好了(我想我可能會很失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6會員
    64內容數
    每周分享最新電影,讓大家輕鬆獲取電影情報,影評主要集中在社會議題、文化議題的劇情片,但是每周也會有一部院線片喔~電影推薦、好書推薦、戲劇推薦都在這裡!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