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關於職場霸凌的話題頻繁登上社會熱議榜單。霸凌一詞通常讓人聯想到學校中的強弱對抗,然而,隨著人們逐漸重視職場心理健康,霸凌在工作環境中的形式也被更多地揭露和檢討。一般而言,職場霸凌往往被視為權力不對等下的一種壓迫,比如主管對下屬進行不當指使或公開羞辱。然而,霸凌的本質是否僅僅是「上對下」?如果一名主管遭遇下屬集體抵制、不合作,甚至以冷暴力方式孤立,他們的處境又該如何定義?
同時,職場人際關係中的壓力也往往加劇這種現象。正如大陸電視劇《流金歲月》中李一梵所說:「人情最累,因為算不清楚。」在管理過程中,主管與下屬間的期望與義務,因為雙方的權力關係與人情糾葛,往往變得模糊且難以量化,這進一步複雜化了職場互動。
職場霸凌可以被視為心理學中的「社會權力動態」的一種表現。法國心理學家莫里斯·埃利亞斯(Maurice Elias)指出,任何形式的霸凌都離不開權力的不平衡,無論是傳統的上對下,還是反向的下對上,權力和人際關係的博弈都是關鍵因素。
傳統職場霸凌多以上級對下屬的不當壓迫為主,表現形式包括:
案例:某公司中,一位新進員工因工作表現未達標,被主管在全體會議中公開批評「缺乏能力」。根據心理學家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這種公開羞辱不僅對當事人造成心理創傷,還會讓旁觀者模仿這種負面的溝通方式,形成職場的惡性循環。
隨著新世代對權威的挑戰意識增加,下屬採用不合作行為對抗主管的現象正在增加。具體表現為:
這種反向霸凌的背後,正是職場中「人情算不清楚」的核心困境。主管往往在嘗試與下屬建立親近關係時,遇到模糊的界限:是過度干涉還是表現關心?是過於嚴格還是期望合理?這些無法量化的人情壓力,讓主管處於難以調和的境地。
同事之間的霸凌通常表現為競爭壓力引發的不當行為,如冷暴力、排擠等。心理學家塔克曼(Bruce Tuckman)的團隊發展階段理論強調,當團隊處於「風暴期」(Storming Stage)時,內部衝突若未被妥善管理,容易演變為霸凌行為。
案例:某名員工因績效優異而引發同事嫉妒,被排除在團隊活動之外,並成為流言的中心,最終因心理壓力過大而離職。
心理學研究表明,新世代員工更傾向於自我關注和價值實現。他們的職場態度有幾個顯著特點:
陸劇《流金歲月》「沒有要求的員工我是不會要的,你整天無欲無求的,我拿什麼激勵你?」–楊珂
這正是許多主管面對新世代員工時的困惑:當員工對權威的要求日益減少,傳統以責任感和升遷機會為基礎的管理方式漸漸失效。
在這種背景下,主管承擔著上下雙重壓力:
案例:某科技公司的部門主管李先生表示,當他要求團隊加班以趕專案進度時,部分員工直接拒絕,並指出「加班不在勞動合同範圍內」。這讓李先生進退兩難——不加班,專案將被延誤;強制加班,則可能面臨員工投訴。這種模糊的人情壓力,讓他感慨:「人情最累,因為算不清楚。」
職場霸凌的本質,不僅僅是權力的不當施壓,而是一種多方向、多層次的權力與心理博弈。在新世代員工的價值觀轉變下,傳統的管理方式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而主管則因「夾心層」角色承受了更多壓力。
正如《流金歲月》中台詞揭示的那樣,「人情最累,因為算不清楚」,人際關係中的糾葛讓職場管理變得更加複雜;而「沒有要求的員工」更是對主管的一種激勵挑戰。唯有在職場文化中尋求共識與平衡,通過多元化的管理策略與有效的支持系統,才能讓每位職場人員都能感受到尊重,打造出和諧高效的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