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聖嚴法師經典講座-六祖壇經精選》:「多尊重其他的人,而提供自己的智慧,我們關懷所有的人,尊重所有的人,關懷的時候就要用我們的智慧,用我們自己的知能、技能來關懷人。同時,我們也要尊重其他的人,這個樣子的話,大概跟這個原則不相違背;否則的話,可能就是我執。因為就是堅持自己的意見,堅持自己的立場,而沒有同情、諒解和衡量、體諒其他人的立場和層次,這個就不夠慈悲了,也就不夠智慧了,那個叫作什麼呢?執著。」
「『後念』和『前念』是指的什麼?是指的我的執著心、我的煩惱心、自我的判斷、自我的執著、自我主觀的、很在乎的自我心,也可以說,凡是能夠引起我們喜、怒、哀、樂、貪、嗔、癡、慢、懷疑、不信等等的心理作用的,通通是念,這就是什麼念?我的念。」
執心若重,易起嗔火,火燒功德林。佛家語云:「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嗔火的影響甚廣,若能平日多修持,如上述兩句的摘錄分享,自己檢視自己,在執心的初期就能察覺並轉化,不讓執心日益加重,以減少嗔火的突發,造成傷害,這是預防。
若執心已重,嗔火頻發,需要時間與方法,以及耐心,不隨嗔火起舞,一一將執心的結解開,再加上唸經、持咒、持佛號可以降低解結的難度,縮短解結的時間。
除了嗔心外,煩惱心、自己的種種心結也一樣,有些是曾經有過的不愉快經驗所留下的陰影而產生的心結,有些是累世下來的記憶,很多會因為生活的經歷而被遺忘、暫放一旁或深埋,但機緣到時可能再被誘發出來。若沒有修行,當被誘發出來時,輕微一點的哭一哭就過了,嚴重的可能會躁鬱或憂鬱,更甚者自傷或傷人。但「有佛法就有辦法」,透過修行和唸經,漸漸地轉化心性,化解心結,當深層的東西被誘發出來時,輕微的一如往常,無痕跡地化解消除;嚴重點的需要情緒抒發或轉化,才能化解躁鬱、憂鬱或任何自傷、他傷的可能。
雖然,有些仍會起煩惱心,但只要持續修行和唸經就能漸漸地轉識成智,增長智慧和修持清淨心。持之以恆,就能做到如下摘句:
「如果能夠忽然間把後念的執著心斷掉的話,你這一生之中,就在這一念之間,你的一生之中的問題全部解決,也可以說你在這一生之中,就把全部的無始以來的,所有的種種的問題全部都解決了,這個多好啊!」
持續地唸《六祖壇經》和《金剛經》消黑氣和調理習氣;持續靜坐,調心性,將經文應用在生活中,從生活中修行歷鍊,繼續前進。
以上分享,並持續努力中,感恩。
(分享完畢)
《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眾生皆具佛性,本來就是清淨光明的,但為什麼今天會沉淪墮落自此?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煩惱不斷;有此阻礙,就不能大澈大悟、不能證得。
妄想、分別、執著是眾生主要的三大類煩惱,看不破、放不下,清淨光明的自性就會被染污,成為愚痴凡夫。萬法為心識,心念一動,遍周法界,不要以為內在的起心動念沒有人知道,我們一定要認清一個事實:「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古人說的一點都沒錯,人在做,天在看,起心動念不正也是在造業,盡虛空遍法界通通都知道了,您還想逃到哪裡呢?
修行要收攝身口意,如果連自己的心念都沒有辦法控制,那還修什麼行?修行不是盲修瞎練,應當依照佛法的智慧來用功。「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要向外攀緣、不執著、不起貪嗔煩惱心、反觀自照,培養正知正見,落實佛法,做自己心念的主,就不會走錯路、繞錯道,離清淨越來越遠。
以下引用自一位師姐:「我發現在這快速變遷動盪的時代,寫修行心得可以沉澱心靈,培養向內微觀的習慣,漸漸地看到自身的盲點和思考改善的方法。每日都要作誦經定課、靜坐、微觀,定期寫修行心得,才不會因為繁雜的工作和生活忽略了種種對修行有幫助的提示。
修行想要突破,向內微觀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向內微觀,很多需要修正的盲點就會浮現。深藏在心底深處的結和習性也會漸漸地浮上來,再進一步找解決的辦法去突破。
當盲點和心結一一突破後,會更心安自在,更能從容不迫地面對生活和工作上的違緣橫逆,歷事練心,遇到任何事情就能越來越如如不動。
修行的過程就是不斷的突破,就如同繭中蜇伏,才能羽化成蝶。過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但能修有所成,就能感受到法喜充滿、清淨自在。」(引用完畢)
精舍蔡師兄勉勵大眾:「修行處處都是考驗,要勇敢地面對考驗、突破自己的盲點,否則苦修多時也是在原地打轉。」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提升心性,心性不提升,到哪裡都一樣,走到哪裡,煩惱痛苦就跟到哪裡。」
「有心修行才能轉變,無心修行,誰來教導都一樣。」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修行也是如此。修行貴在一門深入,長期薰修,將佛法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驗證、執行、體悟,真正地去實修實練,才能漸漸契入佛法,習得佛菩薩的智慧,證得清淨正覺的無上菩提。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