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0|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Game over —— 讀《歐陸最瘋狂金融風暴:威卡騙局》

    showThumbnail.jpeg - 書影
    相信是容易的,而懷疑是困難的。

    或者該說,讓自己持續相信一套建立好的真理和鐵律是容易的,而改變是困難的,即使我們開始不斷踢到鐵板。

    在每個人身上,錯誤或問題不會是單一的偶發事件。肯定會是重複出現的,用各種面貌,在不同情境,反覆著同一種模式。

    這些問題偶爾會冒出頭或者起衝突,但是我們往往不是去處理問題本身,而是處理發現問題的那個人。

    這幾年的我增加了自己閱讀報導性文學或非虛構文學的比例,可能是年齡的增長讓我對現實的周遭環境增加了關注和興趣,也可能是感受到必須更直面這些真實中的人性。小說或戲劇可以是比喻或象徵,但報導文學不是。

    報導文學強調真實性,經濟週刊的記者們搜集了龐大的田野調查資料,透過各個角度面向揭開這個龐大騙局的面貌。而且報導文學會有個核心觀點,記者們在書的標題就講的很清楚了,這是個「騙局」,而他要帶讀者一起看看這個騙局是怎麼被餵養的如此之巨大。他們從故事的最一開始說起,像是蓋房子一般,一個一個問題,一塊一塊磚瓦,蓋出這個金玉其外的故事。

    故事依著時間順序重現到了最後,整個騙局的揭開。整部報導架構是清楚的,但我不禁想著,如果把最後這段結局移到故事的最前頭呢?

    事件裡的壞人是顯而易見的,被欺負的好人也是。我們可以很容易的指責那些壞人,以及同情好人。輿論其實就是這種東西,那是讓人性最舒服的位置。

    然後闔上書頁,我們可以繼續過著不被影響的生活。所有的罪惡留在書頁裡,也留在那些壞人的嘴臉上就好。

    人類學理還有另外一種角度叫行動嵌入(embed),要真正了解一個議題,你必須讓自己真正「進入」這個議題中,進去那個團體的文化中,才能夠真正的理解和解答外人眼光評斷的那些「為什麼」。但這也是非常困難的。

    闔上書頁,暫時放下責難的憤怒感,畢竟我們不是法官。道德標準很重要,但在這之外,讓自己多想一種可能性。

    書的最後,威卡公司的最後,門外掛著一張紙寫著「game over」。故事寫到這裡結束了,但很多人的損失並非就這樣結束了,消失的主管和否認的律師也還沒結束。更重要的是,所謂的謊言從來沒有真正的消失,種子也許哪天還是會再飄到另一塊肥沃的土地上,再一次欣欣向榮。

    如果可以,我真希望能夠讀到董事長伯朗和業務董事馬薩雷克版本的故事。

     

    參考文:【今周刊】


     

    【故事簡介】

    性、點閱、電子支付!

    一個特立獨行的商人、一個瞞神弄鬼的程式天才、一家借殼上市的新創公司

    它是德國DAX指數明星,金融時報眼中的詐騙集團。

    帳本上消失的19億歐元在哪裡?杜拜、新加坡、馬尼拉?真的存在過嗎?

    金融科技犯罪可以操弄到多大層面?這個故事給你一種答案。

    威卡事件是德國經濟史上最驚人的詐欺案。超過五年內獲取的19億歐元利潤一瞬間蒸發,200億歐元的股市交易值毀於一旦。集團前執行長布朗被拘留,前董事馬薩雷克戲劇性逃脫,情節宛如好萊塢電影。

    威卡在全盛時期是德國的電子支付龍頭,德國DAX指數的30支成分股之一,相當於德國企業中前30強績優股,也是唯一上架的電子支付公司。它從成人產業發跡,很快就借殼上市,獲得投資人信任並取得可觀利潤。事實上公司業務一直十分可疑,它編織出來故事美得不像是真的。威卡的成功讓金管監督者、調查員、審計師出盡洋相,也讓身為經濟中心的德國喪失顏面。

    經濟週刊(WirtschaftsWoche)記者梅蘭妮.貝格曼和沃克.泰哈則伯格一直在關注威卡,追蹤了整個事件,採訪了各路相關人士與消息來源,多方面報導威卡從發跡到瓦解的故事,並以此份報導榮獲2020年德國新聞記者獎殊榮。

    作者簡介

    沃克.泰哈則伯格Volker ter Haseborg

    自2018年起擔任《經濟週刊》(WirtschaftsWoche)記者,之前曾在商業雜誌Bilanz、漢堡晚報、慕尼黑晚報任職。畢業於德國新聞記者學院,獲得許多獎項,例如德國記者獎、Otto-Brenner獎、德國聯邦議院政治媒體獎。

    梅蘭妮.貝格曼Melanie Bergermann

    自2012年起擔任《經濟週刊》(WirtschaftsWoche)調查記者,2015年起就開始撰寫關於威卡公司的報導。在工作上獲得許多獎項,例如Henri-Nannen調查研究獎。2013年獲選為年度最佳商業新聞記者。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