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6/14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CH5:所謂詩與歷史-讀陳肇興〈遊龍目井感賦百韻〉

    CH5:所謂詩與歷史-讀陳肇興遊龍目井感賦百韻

      上一篇,我介紹了兩首霧社觀櫻的詩,正巧可以看到詩人從不同的視角寫出截然不同風景、情緒的詩作。這就像是拿著相機拍照時,不同攝影師會關注到不同的風景,即使是相同的風景,觀景窗裡也會以不同的視角、構圖來呈現以傳達意念。以下這首詩是我在資料庫裡查詢「霧社」時所查,但看到的剎那有點生氣、難過,遂未將其放入前一篇文章中。

     〈霧社事變歌〉 楊爾材,《近樗吟草》首卷

    吁嗟霧社族,出柙同虎兕。忘卻文化沾,依然思鑿齒。

    野性逞猙獰,一朝突蜂起。殘忍執凶刀,殺人如屠豕。

    劇憐眾學童,身首分遠邇。同地住官民,無端遭慘死。

    頸血濺蠻花,染成千紅紫。骸骨遍山邱,犵草多黏髓。

    溪壑血淋哩,渾如桃花水。(節錄)

      但轉念一想,其實霧社事件本就多所爭議。但除去「台灣」這立場,「歷史」並不應該為情感左右,就像是上篇所舉《奔馬》裡本多繁邦對飯沼所言:「這本書只顧執守事件核心的純真,卻犧牲了外在脈絡,更忽略了世界史的觀照,也未曾探索被神風連視為敵人的明治政府的歷史必然性。」而《賽德克巴萊》這部片裡也相當真實的呈現歷史樣貌,並無片面的將莫那魯道英雄化,而是誠實的說著這個故事,把價值判斷留給觀眾。甚至打破霧社「抗日」事件的簡單邏輯,拋棄自小歷史教科書中強灌輸我們的民族主義,反而讓觀眾能進入日本人的角色,看日本警察小島撕開襯衫問著「我對你們不夠好嗎,你們要殺我?!」那樣的真情表露,一如此詩中的「同地住官民,無端遭慘死。

      資料庫裡題解寫到「台灣總督府緊急調派全島各處軍警協力鎮壓,出動飛機、施放瓦斯彈,參與部落瀕臨滅族,集體遷村。事變後台、日作品每見筆誅聲討,惟本詩恰反其道,竟為日人多方維護辯解,當有所圖。」歷史是死的,但一旦成為文字便被再次賦予了生命,不同的書寫者就會拍出不同角度的紀錄片,一如陳壽《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截然不同的史觀。歷史是旁觀者,但詩乃有情之物,因此我們只能擷取各方詩篇,以求綜觀。以下截錄一小段賴和所著《南國悲歌》:

    這天大的奇變,

    誰敢說是起於一時?

    人們最珍重莫如生命,

    未嘗有人敢自看輕,

    這一舉會使種族滅亡,

    在他們當然早就看明,

    但終於覺悟地走向滅亡,

    這原因就不容妄測。

    雖說他們野蠻無知?

    看見鮮紅的血,

    便忘卻一切歡躍狂喜,

    但是這一番啊!

    明明和往日出草有異。

      而我只能說,這絕對是一齣浪漫的悲劇。

      帶回主題,第五章我要帶大家欣賞的是陳肇興遊龍目井感賦百韻〉。這百韻詩極長,但卻並不難讀,我將其起承轉合分為五段落望能讓各位讀的輕鬆點,因篇幅限定三千字之故,註釋煩請連結愛詩網

    夙披縣圖經,龍目稱幽奇。抱此一十年,欲見更無期。甲寅春三月,往教海之涯。因與龍目近,遂起觀泉思。攜笻招野叟,道我以前馳。靡靡踰阡陌,數里無煙炊。榛莽積碎瓦,頹垣壓茅茨。十室無一存,存者唯石基。彳亍到井陘,蕭瑟尤堪悲。兩目復何有?一水空清漪。熒熒澗中石,毿毿井中苔。草花黃白色,不辨薋菉葹。

    維時日亭午,我行頗倦疲。披襟席地坐,對叟發長噫。我昔按圖經,龍目不似茲。得毋人好事,好景憑意摛。野叟聞之泣,抆淚前致辭。

    伊昔稱樂土,俯仰皆有資。所賴賢父母,寬猛政並施。夜眠少閉戶,年凶不啼饑。堂堂楊明公,版築相地宜。建城三十載,黎庶無猜疑。漳泉若家室,出入相怡怡。雞黍羅盤錯,醇醪滿缶巵。臘蜡常酬酢,秋冬有餽遺。爾時雙龍目,夾井大如箕。泠泠噴其下,清冽甘如飴。前面栽修竹,後面植芳籬。十步一華屋,五步一茅籬。禽鳥鳴春夏,花果色參差。種種好光景,顧盼解人頤。

    嗣後太平日,文武多恬凞。黠吏若狨鬼,健役如虎貔。道逢剽劫賊,搖手謝不知。肩輿下蔀屋,凜凜生威儀。從行六七人,沿路索朱提。更誘愚頑輩,鷸蚌互相持。就中享漁利,生死兩瑕疵。死者臥沙礫,生者受鞭箠。黔婁殺黎首,倚頓遭羈縻。一紙縣官帖,十戶中人資。因之昇平民,漸漸相凌欺。或以眾暴寡,弱肉強食之。或以貧虐富,攘奪耕田犧。以此積習久,氣類判蚩蚩。一人搆其釁,千百持械隨。甥舅為仇敵,鄉里相爛糜。村莊縱燎火,田園罷耘耔。所爭非城野,殺人以為嬉。遺禍及泉石,阿護神不支。健兒持刀來,僉謂龍在斯。長繩曳之走,斫碎如蛤蜊。邇來又十載,人情更險巇。得失起雞蟲,殺戮到妻兒。發塚拋骸骨,剖腹吞心脾。浮雲淡白日,十里無人窺。

    去歲東螺人,溝洫角雄雌。風波平地起,砲礮聲如雷。逃遁或不及,性命飽豾貙。而我六旬叟,奔走筋力羸。亦復攜童孫,馳騁效騧驪。衣服置畛隰,農具去路岐。倉卒離鄉井,狼狽依山陲。渴飲澗中水,饑餐山上葵。隆冬寒氣裂,妻子服綌絺。中夜仰天臥,颯颯悲風吹。起視故閭里,曖曖見竿旗。涼月照荒野,白骨何纍纍。

    今春干戈息,花草無芳蕤。歸來見空壁,膏血猶淋漓。房屋既蕩盡,竹木無條枝。冽彼山下泉,沙淤塞流澌。荷鍤一為鑿,涓滴始漣洏。君今睹灰燼,慎勿古人嗤。古人原不詐,先生來則遲。

    我聽此言罷,嗚咽淚雙垂。昔聞漢成帝,北宮流漫瀰。又聞鬱林郡,涸澤兆癃罷。由來古靈井,氣數關盛衰。此井豈其然,零落人所為。臺陽古荒服,滄桑無定時。自入版圖後,二百年有奇。五方錯雜處,王化所難治。太守自廉潔,縣令自仁慈。哀哀爾漳泉,災害實自貽。東家持戈鋌,西家列矛鍦。爾燬我田屋,我奪爾膏脂。均之一自殺,相去不毫釐。我願爾父兄,子弟戒循規。更願爾鄉黨,仁義相切偲。乾坤有剝復,日月有盈虧。苟能推心腹,四海皆塤篪。百歲永無患,福祿天爾綏。何必憤失所,喋喋相謷訾。我志托山水,我心念瘡痍。先憂而後樂,此語本吾師。區區一井間,何足繫安危。所嗟填壑者,十稔兩流離。悲憫恐無益,慷慨發歌詩。寄語采風者,陳之賢有司。

      文天祥評論杜甫的詩歌說:「昔人評杜詩為詩史,蓋以其詠歌之辭,寓記載之實,而抑揚褒貶之意,燦然於其中,雖謂之史可也。」讀畢此詩,相信你也會對陳肇興讚以「小杜甫」的美譽,因其以詩寫史,將社會現實包裝以遊記,並繼承傳統知識份子先憂後樂的精神,悲憫瘡痍。

      此詩運用了許多強烈的反差來對比古今,例如昔日「泠泠噴其下」的龍目井如今「沙淤塞流澌」,藉井來象徵這塊土地的興衰,借老翁之口,仿《禮記》及柳宗元《捕蛇者說》,道出「苛政猛於虎」的殘酷現實。另外對於械鬥長篇的描寫,詩人使用了很多詩句去細心描繪出那些怵目驚心的畫面,其劇情承轉鋪排有序,鏡框式結構下情緒對比相映,由老翁抆淚到詩人淚垂,感傷之情再蔓延到真正的聽者(讀此詩的你),這首百韻詩甚至可媲美電影了。

     

    艋舺的頂下交拼,或可作為類比。最右圖為分類械鬥較嚴重的地區略圖,來自維基百科)

    題解 本詩為五言古詩,收入《全臺詩》第玖冊。作者在咸豐年(1854,歲次甲寅,時年23歲)獲聘前往竹坑庄(今臺中龍井境內)擔任塾師,就近前往久仰盛名的龍目井觀看,沒想到原本名列「彰化八景」之一的「龍井觀泉」竟然變成一片荒蕪殘敗的景象,詢問當地老人之後才知道原來此處先後歷經了道光「陳結案」以及咸豐年「東螺保械鬥」兩次械鬥,導致「人掠、厝拆、雞仔鳥仔掠到無半隻」(臺諺),過去美好的生活也一去不復返了。陳肇興對於械鬥之害身有所感,也如實記載了人民對於清帝國殖民官員的憤恨不滿,其實作者有可能是刻意假藉老人之口而抒發本身對於臺灣吏治之不滿,俾收「言者無罪,聞者足戒」之效。臺灣在清領時期詩作當中,有許多都站在官方的立場而敘說,此詩因此顯得更加難能可貴。 作者簡介 陳肇興(1831-1866),字伯康,號陶村。臺灣府彰化縣治(今彰化市)人。著《陶村詩稿》八卷,其中第七、八二卷另題作《咄咄吟》,是臺灣清代歷史上的重要文獻,被譽為「戴案詩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