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5|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03.與溪的距離

四月的尾聲,棲居在南台灣的太陽,已經變得肆無忌憚、橫衝直撞。頭頂如果沒有遮蔽物,站在太陽下,意識很快便會蒸發與潰散。
這天我跟著旗美社大一夥人,前往美濃黃蝶翠谷的溪流爬行。記得前一天晚上,來回旗山街頭,想款齊溯溪裝備的清單。建議攜帶簡易午餐、充分飲用水、溯溪鞋或雨鞋、穿快乾的長褲與長袖、帶浮潛用的面具與呼吸管、救生衣或救生圈、帽子、防水袋、手機防水袋等。看到如此完整的裝備清單,突然心頭旋上的螺絲一緊,我像如臨大敵。意識到我們即將前往的可能是一條不太輕鬆的路線。我為保身家安全,還特別跑去向別人借救生衣,好讓生命安全可以無虞。
一早便騎向美濃山區,像黃蝶翠谷推進,今天來走的是水底溪。
集合後,今天是由金山與柏豪帶領。而金山老師手裡拿著大支的捕蟲網,揮動它時,網袋會翩然展開羽翼,乘著風時,網袋底的空間像是能裝得下萬丈的好奇心。
我們從停車場下到河床,雖然只有短短數十尺,但平整的柏油路面與河床上鋪滿大小不一的鵝卵石面,景致已經大不相同。此處的河床上都是較為小型的石頭,除了這邊地處下游之外,聽說上游的大石頭也難得多見。大石頭因為可以賣錢,所以常常被廠商拿去變現,否則大石頭是讓河減速的天然障礙。
乾涸的河床
乾涸的河床
首先柏豪走到大石頭下的沙丘,搜尋是否有沙丘凹陷,他掰折了一旁堅硬的草莖,直直戳向沙洞的底部,受到打擾的小生物傖惶竄出。牠有著堅固的嘴鉗,一個胖胖的腹部,以及胸部有三對腿。其巨大的前牙,類似正方形的扁平頭部和細長,並具有巨大的一對鐮刀狀頜,長著多個尖銳的小刺。
這小生物,是兇猛的肉食動物,蟻獅。會經歷完全變態過程,長大變成蟻蛉。
蟻獅在沙地上製造出漏斗狀的陷阱(蟻之地獄),好讓螞蟻或木蝨等動物掉落下將其捕食。牠成蟲後有兩對長、狹窄、半透明的翅膀和一個又長又苗條的腹部,有點像蜻蜓或豆娘。
從洞裡被挖出的蟻獅,被捧在掌心,牠急著閃躲走避,倒著車走。不是因為前有危險,所以倒車,而是牠只會倒車走,頗為有趣。
向上游走去,乾枯的河床露出累累石頭,這才發現腳邊其實暗藏著黑色的水管,把幾處淺水灘的水給抽去。讓河其乾無比。柏豪說抽水是為了灌溉使用,因為剛抽,所以有點乾。但是這邊會湧出伏流水的區域,在等一下應該就會有水湧出。
柏豪指著乾涸溪床上的幾處小水灘,他說這是旱季中,水生動物的避難所,所以在做生態調查時,最重要的就是去紀錄這幾處不顯眼的小水潭,這樣未來政府要做工程時,必須跟他們指出此條河川的避難所地點,以免把生物最後的依歸都給抹除殆盡。
後走到小小的台階地,裸露在自然景觀中的人造工程很搶眼。那是幾年前做的固床工,鞏固河床的工程。主要是讓河床陡度減緩,減少河水沖刷力,可以留住比較多泥沙與石頭。
石魚賓、台灣鬚鱲(馬口魚)、何氏棘魞
柏豪早先有放置的蝦網,在行走的過程中,被一一收回。裡面的生態豐富,有蝦有魚,因為蝦網的容量不大,所以抓到一些體積較小的生物。乍看之下,都是銀色小魚,仔細一看才發現身上有斑蚊的差異,有直、有橫、有的則是全銀色。小小的觀察箱中,竟藏著三種魚類,石魚賓、台灣鬚鱲(馬口魚)、何氏棘魞。另外水潭裡,則是滿滿充滿生機的大頭短尾蝌蚪,黑眶蟾蜍的寶寶,他們奮力抖動小尾巴,震起淺潭水底的漩浪。在岸邊看著潭底的牠們,忘我便駐足許久。
趴溪中。照片來源:宜珮汶
柏豪此時拿起有氣管的面罩,說我們可以更靠近去觀察牠們,還不懂他嘴裡如何更靠近時,他開始引導大家戴上面罩,向水底趴去,冰涼的滋味從臉倒灌進身體。那種五公分與五百公分的觀察距離,顛倒了我與世界的位置。從冷眼旁觀到身處其中。
一路下來,金山老師的蟲網中,也蒐羅多隻的紫斑蝶。他說蝴蝶的一生鱗粉量是固定的,所以如果不小心提早耗盡,等於好運即將結束。這和人類一輩子的財富數是固定,朝三暮四,很是相似。
我們走到一顆名叫船頭的大石旁,露出水泥加蓋的溪床,在我們外人眼裡,跟其他的乾涸的人造河床地沒有多大的差別。但金山老師感嘅的說:「只要是美濃小孩都一定曾經在這裡跳過水」,他指著已經變成水泥加蓋的土地,說:「這裡曾經是一個深水潭,大家就會從船頭的大石向下跳。」看不出曾經,只有荒蕪的現在。主要是太多小孩在這裡玩水發生意外,所以政府的管理方式,就是把它填起來,沒有水就沒有意外,失去樂趣只剩下回憶。
最後柏豪帶領我們走到一處石頭邊,把溪石作黑板,溪床為教室,為我們今天的生態走溪,做了許多名詞解釋。
今天走溪的下課鐘響起,我們不捨得從水裡爬起。事後去還救生衣時,還跟朋友說:「因為太過安全(河太乾),所以都沒有用到。」這酷熱又乾旱的南台灣,應該是要預防中暑,而非被大水沖走。只能期待下一次豐水期能潛入水底地心,迎向另一場萬物狂歡的盛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