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確定性是一種自由。」
看了BBC專訪【新聞中國人口首次出現萎縮,兩位年輕女性解釋為何不願意結婚生育後】,坦白說,這雖然是很讓人驚訝的新聞,但我沒有太意外,連位在中國隔壁的台灣,近年來也是面臨生育率節節下降的問題,去年(2022)更是創下新低,死亡人數甚至高過於出生人數。
我想到今年清明假期,我隨家人與親戚在奶奶家團聚,我的堂姊與現任男友論及婚嫁,整個家族都在討論這樁喜事,然而,我在家族長輩對談中卻聽到了堂姊原本已被列入升遷名單,且也與主管談好細節,但就在得知我堂姊準備在今年結婚後,她立刻被踢出名單,原定的主管一職也被其他人取代。
最讓我驚訝的是,家中長輩對於這件事的態度十分不以為意。
「畢竟她(我堂姊)之後生小孩,會請育嬰假,以後孩子長大了也可能要請假帶小孩看醫生或上課,確實不適合讓她當主管。」我在家中一位我很尊敬的長輩口中聽到這樣的話。
憑什麼男人有小孩後,得到的是一句恭喜,女人有小孩後,得到的卻是抱歉囉?這是我當下內心極大的衝擊和不解。更讓我難受的是,家中的長輩都將這件事視之理所當然,豪不在意地開始關心堂姊婚後的生育規劃。
回到BBC那篇有關女性生育意願的專訪,其中一位受訪者這麼回應記者,「你會犧牲很多,然後你生完孩子後你身體就不一樣了。」除了身體之外,女人有了孩子,犧牲了太多了,比凡,工作發展、時間、社交、課業等說都說不完,更不用說,要是不幸離婚了,帶著孩子的女性將面臨多不友善的現實,反觀男人有了孩子之後,或多或少也會有所犧牲,但我很難相信男性的犧牲能比得上女性。
女人有了孩子以後,關於這個女人的自我消失了,他人看到的只剩下一位母親,孩子出了任何問題或差池,都是母親的錯,甚少有人再記得這位母親也只是平凡的女人。
那麼回到最根本的問題,女人為何不想再要孩子了?
我能以三個女性的觀點來分析:
儘管現在平權意識抬頭,但實際上,社會角落仍充斥著性別不平等的現象,以男女薪資為例,根據主計處去年(2022)年的調查,男性和女性在同樣的工時領的薪水差距仍有15.8%,女性平均要多工作將近兩個月才能達到和男性相同的薪水。
倘若女性為了孩子的大小事請假,所得的薪水將大打折扣。除了身為女人本身就面臨薪資不公的現況,有了孩子的女人將面臨社會框架下的主流意識壓迫。比方以前面提到孩子有問題等於媽媽的問題,市面上充斥著「毒母」、「不適任母親」等檢討有孩子的「女人」,卻少有人檢討父親,更不用說,少有人關心女人的身心狀況是否需要幫助。
似乎沒有孩子的話,就不需要承擔這些檢討。
女人也是人,只是出生時生理性別為女。根據Maslow的需求理論,每個人生下來就有五種層次的需求,其中包含了自我實現的需求,所謂的自我實現需求,指得是一個人追求將其潛能、才華和個人能力發揮到極致。
傳統期待的女性在三十五歲以前生育,而這個年齡,正是女人追求自我實現或是探索自我的時期,並不是只有女性,對於男性來說,三十五到四十歲以前也是追求事業和自我實現的時期。
除非生育是一個女人追求自我實現的方法,否則孩子出生後,一個女人追求自我實現的時間和途徑將大大縮限,甚至可能中斷。
在過去的年代,女性知識水準普遍不高,身分地位也被社會視為低人一等,從華人過往文本中將女性稱為「內人」,便能窺得端倪,女性被視為生育工具,「母以子為貴」這個詞相信大家不陌生,孩子成為了一個女人定義自我價值的來源。
而現今社會,女性普遍接受高知識教育,外加上,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性別平權的重要性。女性越來越能明白自身價值,不再需要一個孩子來定義自己的價值。既然如此,除非能從生育找到另一個意義,否則對於那些不需要透過孩子來定義自我價值的女人,孩子已失去其必要性。
最後,我想以專訪中,受訪者的一句話做結尾,「不確定性是一種自由。」十八世紀的法國不息為了自由而掀起一場顛覆時代大革命。
然而,從我們的父母輩,或者是身邊的人,有太多無數的先例能告訴我們,有了孩子以後,似乎已有一條確定的未來等著我,或許我們都該停下來,認真地想想為何「她」不想要有孩子,而不是一昧鼓勵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