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所有在看的女孩們,請不要懷疑自己的價值和力量,努力爭取每個機會來實現願望。」--Hillary Clinton
J小姐是我很欣賞的一個朋友。
她是一個率真樂觀的女孩,對於很多事情都很有自己的想法,有別於我的優柔寡斷,只要她認為是正確或有意義的事情,她很快就能將想法付諸行動。
但去年,她結識現任男友,她就像是變了個人。曾經果斷的她變得多慮,甚至原本讓她很有自信的容貌,都不再讓她有自信。好一陣子,點開她的訊息,不是收到尋求妝髮建議,就是傾訴她對自己外在的自卑。
「我一開始沒怎麼想,但有一天,我無意間看到他的歷任女友的照片,每個都很漂亮,而且身材也很好,我就忍不住會拿自己和她們比較。」J小姐以此苦惱不已。
「我知道我沒有化妝的時候,其實很普通,當然,我也知道總有一天他一定會看到我的素顏,我和他說過我的焦慮,他就說他不介意。」
「那聽到他這麼說之後,妳的感覺怎麼樣?」
「就還是覺得我配不上他。」J小姐露出洩氣的表情,「其實,我原本不覺得自己有哪裡不好,但遇到他之後,我開始覺得自己有很多不好。」
和J小姐的對話讓我想到C小姐。
C小姐是我參加工作坊認識的朋友,那次的工作坊老師帶領同學辨認到社會大眾眼光對於不同性別的壓迫。
我還記得有一天活動結束,我問了C小姐一個問題。
「妳喜歡這樣的自己嗎?」
「喜歡啊。我雖然覺得自己太胖了,腿也不好看,但這都是我的一部份啊,我很感謝我的身體陪伴我到現在。」C小姐聳肩,「我男朋友也有暗示過我要減肥,我確實有減重的念頭,但不是因為他的關係,是因為健康的考量。」
最後,C小姐這麼說:「要是我男友因為我體重和我分手,我會接受,我不會因為這樣就討厭自己,我為什麼要因為他改變自己。雖然我抱怨這麼多,但我很喜歡我自己。」
我也曾陷入像J小姐一樣的焦慮,所以我可以理解她的心情。J小姐的焦慮可以簡單歸類為比較焦慮和容貌焦慮,但也能擴大到內在的自我接納問題。
力求完美,但所謂的「完美」,或者說「最好」的標準總是模糊不清
從小到大,很可能是因為我們的父母、師長、同儕或是朋友,我們開始學會自我否定,開始看見自己的缺點,很少有人告訴我們,即便自己不夠完美,我們也可以愛這樣的自己。
於是,我們開始力求達到完美,但是,所謂的「完美」,或者說「最好」的標準總是模糊不清,「成績優秀,按時繳交功課,考上好學校」就是好學生,「溫柔體貼、善解人意」是好的女朋友應具備的條件;「準時上班,然後,不排斥加班,完美完成主管交辦的工作」是老闆眼中的好員工……關於「最好」、「完美」的條件太多了。
當一個人的身分一轉變,通常伴隨而來的又是另一個附加的「完美」標準,而似乎只有每一項標準都達標,我們才是有價值的。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Joyce Huang說過這樣一句話,「這世界上的人何其多,卻只有一個你。」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這意味著,只有我們自己知道什麼對我們而言才是「最好」的樣子,對我而言,考試拿到八十分以上就是功課好的定義,很可能對另一個同學而言,考試成績達到九十分才等於功課好。所以,沒有所謂的「好壞」,只不過是能不能讓我們更喜歡自己一點。
我們都希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而這樣的想法擴大到生活不同的面向,不論是在何種場域,我們無可避免會遇到並結識不同的人,在關係上,我們很難保證,每一個結識的朋友或夥伴都是能帶領我們前進的人,但是最低限度是,我認識了那個人之後,即便我沒有變得更好,起碼沒有變得更糟。
我們是成長的路上一步步丟失自己,找回自己的路既漫長又艱苦,這樣的路上,不需要再多一位讓自己感覺更糟的夥伴。
所以,除了要一點一點找回自我接納的能力和勇氣,還要能辨認出什麼樣的人才是適合的人。
最後,問問自己,即便「我不符合公認或是他人理想的那個『好(完美)』的標準,我依然能愛這樣的自己嗎?」,我由衷希望大家的答案都是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