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捨離不是完全丟掉物品,而是檢視自己還有哪些資源,還能釐清未來的財務規劃。
雖然不是所謂的囤積症患者,但開始清出櫃子抽屜的雜物衣物時,也會開始檢討自己之前的錢都花到哪去了。
最厚重、也最花錢的是書。求學時期的參考書教科書若能在畢業後送或便宜賣給學弟學妹們是最皆大歡喜的。教科書每幾年會再版,連二手書店和圖書館都不願意收,能讓書繼續在校園流通是愛書人感動欣慰的事。小說類也是二手書店和圖書館不願意收的,目前各市圖書館發展進步,申請市圖書館證或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帳號,能線上免費借閱電子書、雜誌書刊等,還能向圖書館推薦想看的書目,東區圖書館借、西區圖書館還,有的鄉鎮還有行動圖書車。資訊發達的現在,買書已經不是唯一的方式,若依舊喜歡買書,之後上網賣,例如「讀冊」也是一種選擇。
我有個朋友曾經被一個往生的同事託夢過,希望我朋友幫忙處理藏書,沒多久往生同事的兒子打電話給我朋友,請她處理那些藏書。後來她能捐就捐,不能的就寄賣給「讀冊」。對愛書人而言,藏書等同於另一個生命,若能繼續流通是最好的結局,否則就像我的書報雜誌那樣,直接回收吧。
另一種是當時很想要、但買到就放一邊的。這種就多了,有衣服、旅行紀念品、飾品、保養品等等。尤其衣服類的囤積量和空間不輸書籍,大部分朋友圈跟我有一樣的狀況,台灣夏天冬天明顯,長短袖、薄厚外套,分場合穿的衣服,加起來一個衣櫃可能不夠。有朋友五十歲了還留有二十幾歲的衣服,她留的是青春回憶。再加上百貨週年慶打折撿便宜的心態,買保養品送贈品、滿千送百,慢慢越囤越多;臺灣看到的旅行組小包裝贈品,在歐美國家的超市也要賣個幾十塊。疫情期間我將保養品贈送的小包裝全部整理出來使用,可以用到一整年不用再買新品。旅行買的紀念品是買個回憶,覺得以後不會再造訪,其實很多最後都只是擺設;有朋友每到一個國家就留些零錢當紀念,最後累積成一個大甕,五十歲過後想想也覺得浪費;另一個朋友就比較豁達,花不掉的零錢就在機場投入捐獻箱。
對自己好一點,不一定要用物質來滿足,走走二手店看到那麼多包款飾品家具鞋靴,也許可以想想自己買的高價品,未來會不會連送人、別人也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