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it Later or Read it Never:存起來的東西有 90% 都不會再看,該怎麼解?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放在抽屜越裡面的東西,就越不常拿出來,那知識呢?


我們看到什麼東西就會存起來,就像倉鼠一樣,覺得總有用到的一天,結果再也沒有打開的一天。

無論是Instagram的珍藏、Youtube的稍候再看,又或者是覺得不錯分享到塗鴉牆的Facebook文章,我們拼命的點擊儲存、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資訊囤積症」是在我們這個世代中很常見的情況,因為現在取得資訊,實在太方便了,打開手機開始滑動,文字、圖片、影片無時無刻都在轟擊著我們的眼球與大腦,得來資訊簡直可以說毫不費力

此外,很多人有資訊焦慮:也就是害怕知道的資訊比別人少,所以看到什麼就拼命存,好像只要把資訊存起來就變成自己的一樣,但其實不然。

再也不會打開的收藏,等於沒存

你可以想想看,在搜尋的時候會經過哪些流程?簡略來說有輸入關鍵字>查詢>獲得資訊

如果你僅僅將資訊給收藏起來,沒有分門別類以及處理的話,那就跟放在搜尋引擎中沒兩樣,因為到時候你還是要找一遍,不斷重複著忘一遍、找一遍的過程,還不如一開始不要存

沒有經過處理的資訊,留不住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這是一個由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 在1885年的書《記憶》(Memory)中定義的曲線。曲線呈現了我們遺忘知識的速度,若沒有努力記住新學到的知識,我們很快就會遺忘它,通常看過的一天到兩天後,我們只會剩下25%的記憶。

所以就算你有看過一次,大部分的資訊都還是會遺忘,更不用說你只是「存起來」而已。

那該如何讓資訊變成我們自己的呢?最重要的就是輸出,這個會在之後的費曼學習法中提及

但在輸出之前,我們有事情要做,那就是將「資訊過篩」

利用「資訊過篩」,讓資訊變成自己的。

獲取資訊的過程就是在掏金,你一天獲得的大量資訊中,有很大部分砂石等雜質,用篩網過濾後,最後留下的碎金才有利用價值;而等到你將那些碎金重新鎔鑄成飾品,黃金才真正有了價值。

資訊過篩 是我自創的名詞,不過我覺得用篩網來比喻非常貼切:我們要用一層層篩網,把當時一股腦倒進來的無用資訊給篩掉,下面是我的資訊過篩流程供大家參考

第一階段:資訊通通丟進備忘錄

備忘錄的好處就是手機與電腦同步,以及建立方便快速,我用了捷徑功能,等於說你看到可能有用的資訊,複製完啟動捷徑,就可以自動貼到備忘錄。

備忘錄相當於「資訊的暫存匣」,也因為如此,我們在丟進去的時候不用想這個資訊之後會不會用到,只要覺得可能有用,就丟。

當然,過了不久之後,備忘錄會變得雜亂不堪,所以說我們要定期整理

第二階段:整理備忘錄

我每天都會有大量的資訊存放到備忘錄中,如果沒有定期整理,那麼就像前面說到的,存等於沒存。

我大概一週會整理一次備忘錄,重新思考一下這些資訊的必要性

以後會用到嗎?用來做什麼呢?經過這層思考後,就能把一時衝動存下的資訊給刪掉了,剩下的資訊,文章類型我會轉貼到 Notion 的筆記本中,圖片類型會貼到Milanote中。

篩完之後剩下的資訊,基本上都是比較優質的資訊,不過我們還要繼續篩,因為我們貼到備忘錄的是「原始資訊」,是從別人生產的,你還沒有內化吸收。

第三步驟:拆分提取

本來落落長的文章,裡面一定有許多的「知識點」,比如說一些專有名詞,或是一些值得紀錄的佳句,他們都被包在這篇文章中,沒有拆分提取,那之後就很難想到了。

所以我會在Notion中進行文章的二次閱讀(第一次是在備忘錄中過篩的時候),並且把一些知識點或是自己的想法給提取出來、標上標籤與屬性,這樣之後就能夠更方便地找到。

如果有些還沒時間看的文章,我們可以透過添加「稍後閱讀」核取框屬性,並且勾選起來,方便我們之後有空的時候看。

當我們都提取完有用的資訊後,文章就可以封存起來了,如果之後要複習再挖出來就好了。

接下來要進行最後一步:輸出

另外現在很流行「稍後閱讀軟體」,所以也來跟大家分享我的使用方法:

我原先是把稍後閱讀軟體當作閱讀器,但隨著存入的文章越來越多,我發現剛開始存的文章完全不會看,所以現在我會把它當作「閱讀器」,我有時間看的時候才會將文章存進去,並即時做畫線的動作,這也相當是一個「提取」的過程,能夠加強我們的記憶。

第四步驟:輸出

為什麼要輸出呢?「學習階層金字塔」這個模型可以解釋:

raw-image

學習階層金字塔用來表示「不同的學習方法」對於「記憶」的影響。這個模型通常用一個金字塔的形狀來呈現,並且給每種教學方法分配一個百分比,表示可以記住多少資訊。

我們可以看到如果只是用「聽」或「看」的,那能記得的資訊少得可憐;不過如果透過「討論」、「練習」、「教別人」或「使用」的方式輸出的話,就能夠記住更多的資訊。

所以在這個階段,我會將可以發展的內容集結成一個主題,並用自己的話去將這些內容根據主題重新處理、詮釋,像是前面所提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與「學習階層金字塔」,都是我在閱讀文章的時候得知的,不過僅僅紀錄詞語的定義,是沒辦法真正記得的;隨著不斷地使用,我們才會將這些詞語的意涵刻在腦中。

資訊過篩的過程,我們會不斷的重複看到資訊,也就是「間隔重複」,這對克服遺忘曲線有很大的幫助,雖然看起來比起只有「儲存」花了更多的時間,不過當經過這些階段後,你所學才會真正變成你的。

資訊囤積症是當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而資訊過篩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之一。透過篩選出真正有價值的資訊,並將其輸出、整理、加工,我們才能真正地掌握這些知識並將其轉化為自己的資產。

如果我的經驗有幫助到你,可以幫我分享出去!

avatar-img
4會員
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潘奕兆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什麼是卡片盒筆記法? 卡片盒筆記法是是德國社會學家 Niklas Luhmann 所建立的一套筆記方法,可以將零散的想法、筆記和文獻,通過編號、引用、索引等方式彼此關聯起來,形成知識網路並提取有效資訊,並最終進行輸出。 Niklas Luhmann  在一生中共建立了 9 萬多張索引卡片、釋出了
你有多久沒整理你的數位資料/筆記了? 假如我們的房間越來越亂,就會發生找東西找很久,甚至找不到的情況,所以大多數人都會定期整理自己的房間;不過數位資料因為沒有佔實體的空間,加上有好用的搜尋功能,會定期整理檔案的人少之又少,更別說知道整理的方法了。 為什麼要整理數位資料 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
當你想要開始寫作時,可能會面臨一個常見的情況:打開了一個空白文件,剛要下筆寫上標題,之後就沒有之後了。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 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你的知識儲備還不夠,另一方面從一整片空白開始實在太折磨人了。 所以我會推薦你幾個關於寫作的「心態」與「方法」,希望能幫助你輕鬆地啟動寫作。 改變寫作
你是否有類似的經驗?在想一個新的企劃時,坐在電腦前想破頭都想不出來,結果在洗澡的時候。突然就蹦出了相關的靈感,問題在工作外的時間解決了。 這跟我們大腦的思考方式很有關係:我們的大腦有分「集中思維」與「發散思維」兩種模式。 集中思維就是我們在工作時會運用的模式,這種模式下我們會提高專注力,讓我們能
說到時間管理,你腦中會浮現什麼呢? 是不是每天五點起床晨跑、西裝筆挺、整天都在看手錶、看緊湊的行程表,並且有規律作息的高效人士呢? 我們每個人時間都有限,所以都希望能掌控自己的時間,好讓我們有更多的餘裕,可以做其他事情,不過如果你只參考那些成功人士的行程表,不只做不到時間管理,還會害了你自己
什麼是卡片盒筆記法? 卡片盒筆記法是是德國社會學家 Niklas Luhmann 所建立的一套筆記方法,可以將零散的想法、筆記和文獻,通過編號、引用、索引等方式彼此關聯起來,形成知識網路並提取有效資訊,並最終進行輸出。 Niklas Luhmann  在一生中共建立了 9 萬多張索引卡片、釋出了
你有多久沒整理你的數位資料/筆記了? 假如我們的房間越來越亂,就會發生找東西找很久,甚至找不到的情況,所以大多數人都會定期整理自己的房間;不過數位資料因為沒有佔實體的空間,加上有好用的搜尋功能,會定期整理檔案的人少之又少,更別說知道整理的方法了。 為什麼要整理數位資料 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
當你想要開始寫作時,可能會面臨一個常見的情況:打開了一個空白文件,剛要下筆寫上標題,之後就沒有之後了。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 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你的知識儲備還不夠,另一方面從一整片空白開始實在太折磨人了。 所以我會推薦你幾個關於寫作的「心態」與「方法」,希望能幫助你輕鬆地啟動寫作。 改變寫作
你是否有類似的經驗?在想一個新的企劃時,坐在電腦前想破頭都想不出來,結果在洗澡的時候。突然就蹦出了相關的靈感,問題在工作外的時間解決了。 這跟我們大腦的思考方式很有關係:我們的大腦有分「集中思維」與「發散思維」兩種模式。 集中思維就是我們在工作時會運用的模式,這種模式下我們會提高專注力,讓我們能
說到時間管理,你腦中會浮現什麼呢? 是不是每天五點起床晨跑、西裝筆挺、整天都在看手錶、看緊湊的行程表,並且有規律作息的高效人士呢? 我們每個人時間都有限,所以都希望能掌控自己的時間,好讓我們有更多的餘裕,可以做其他事情,不過如果你只參考那些成功人士的行程表,不只做不到時間管理,還會害了你自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透過閱讀《超牢記憶法》所學到的提升記憶力的技巧,包括提取練習、間隔學習以及交錯學習等方法。透過自我測試及定期回顧,能有效深化長期記憶,克服記憶力不佳的困擾。這些方法促使作者在學習中取得顯著進步,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幫助。
  我最近思考的是幾乎有些相反的面向,關於那些瑣碎的、不值一提的事情。我想知道那些被記錄下來會覺得「剛才實在浪費時間」的事情,它們的價值為何?我們在「不要這些」的時候,流失掉了什麼?我意識到,這種紀錄表某種意義上揭示著一種深刻影響現代人的「生產力成癮/焦慮」、一種對於「有意義的時間運用」的過份執迷。
隨著資訊被演算法投餵得越來越精準,找到我需要的資源變得越來越容易,很常因為害怕丟失資源,往往選擇第一時間收藏起來而不是當下將他吸收。 漸漸地,這成為了一種吸收資訊的習慣。 隨著保持耐心的時間越來越短,漸漸沒有能力咀嚼完資訊再離開,往往咬了兩口,確認是需要的東西,就把他放在口袋裡,再也拿不出來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我們對於記憶的遺忘和記錄,並表達了重新開始寫作的意願。不要相信大腦,很多時候它的記憶體不足,因此文字記錄每個時刻變得至關重要。
Thumbnail
在傳統的筆記方法中存在著分類僵化和過度依賴關鍵字的問題。卡片筆記以一張卡片一個知識,確保知識的獨立性,並且建立知識間的多重連接,形成網狀結構。 這本書介紹了用卡片筆記做知識管理的技巧,幫助大家將零散的知識系統化,從而在需要時能夠迅速提取並應用。
Thumbnail
以前考試最愛買參考書,參考書的編排通常是重點精華+題目+詳解。 不愛讀課本,只看重點精華就去做題目,以為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做題目的時候模模糊糊,A好像也對,C看起來也很像...,根本沒搞清楚基本原理,又要重頭念一次。 才發現重點要自己整理,整理的過程是釐清內容和鞏固記憶最重要的環節。 整理是一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愛瑞克分享了他對速讀技巧、閱讀策略以及多元化知識融合的見解。他指出,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人在面對知識焦慮時,選擇透過閱讀解決實際問題。然而,「問題導向」的閱讀策略對某些人來說,感覺成效有限。透過尋求來自年齡稍長但經歷相似的人的建議,可以更好地應對知識焦慮,獲得真正有價值的啟發和成長。
Thumbnail
從小開始,遺忘是為人最大的不是之一。讀書忘了內容是不用功;工作忘了不重要的細節是不用心;忘了朋友生日或情人間的紀念日更是死罪。但其實遺忘,是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這本書從科學中大腦的組成和運作開始,講述記憶的形成到遺忘的成因。作者更告訴你痛苦愈想忘記愈難放手不是詩,而是你自己一手造成。
Thumbnail
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你有沒有好奇,為什麼有些事情記得牢牢的,而有些則瞬間忘卻? 本文將與你深入工作記憶的奧秘,解鎖學習和思考的隱藏技巧,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更聰明的運用我們的大腦。 閱讀全文,開始你的認知升級之旅! 工作記憶的奧秘:揭開思考和學習的隱藏限制 在我們繁忙且資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透過閱讀《超牢記憶法》所學到的提升記憶力的技巧,包括提取練習、間隔學習以及交錯學習等方法。透過自我測試及定期回顧,能有效深化長期記憶,克服記憶力不佳的困擾。這些方法促使作者在學習中取得顯著進步,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幫助。
  我最近思考的是幾乎有些相反的面向,關於那些瑣碎的、不值一提的事情。我想知道那些被記錄下來會覺得「剛才實在浪費時間」的事情,它們的價值為何?我們在「不要這些」的時候,流失掉了什麼?我意識到,這種紀錄表某種意義上揭示著一種深刻影響現代人的「生產力成癮/焦慮」、一種對於「有意義的時間運用」的過份執迷。
隨著資訊被演算法投餵得越來越精準,找到我需要的資源變得越來越容易,很常因為害怕丟失資源,往往選擇第一時間收藏起來而不是當下將他吸收。 漸漸地,這成為了一種吸收資訊的習慣。 隨著保持耐心的時間越來越短,漸漸沒有能力咀嚼完資訊再離開,往往咬了兩口,確認是需要的東西,就把他放在口袋裡,再也拿不出來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我們對於記憶的遺忘和記錄,並表達了重新開始寫作的意願。不要相信大腦,很多時候它的記憶體不足,因此文字記錄每個時刻變得至關重要。
Thumbnail
在傳統的筆記方法中存在著分類僵化和過度依賴關鍵字的問題。卡片筆記以一張卡片一個知識,確保知識的獨立性,並且建立知識間的多重連接,形成網狀結構。 這本書介紹了用卡片筆記做知識管理的技巧,幫助大家將零散的知識系統化,從而在需要時能夠迅速提取並應用。
Thumbnail
以前考試最愛買參考書,參考書的編排通常是重點精華+題目+詳解。 不愛讀課本,只看重點精華就去做題目,以為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做題目的時候模模糊糊,A好像也對,C看起來也很像...,根本沒搞清楚基本原理,又要重頭念一次。 才發現重點要自己整理,整理的過程是釐清內容和鞏固記憶最重要的環節。 整理是一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愛瑞克分享了他對速讀技巧、閱讀策略以及多元化知識融合的見解。他指出,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人在面對知識焦慮時,選擇透過閱讀解決實際問題。然而,「問題導向」的閱讀策略對某些人來說,感覺成效有限。透過尋求來自年齡稍長但經歷相似的人的建議,可以更好地應對知識焦慮,獲得真正有價值的啟發和成長。
Thumbnail
從小開始,遺忘是為人最大的不是之一。讀書忘了內容是不用功;工作忘了不重要的細節是不用心;忘了朋友生日或情人間的紀念日更是死罪。但其實遺忘,是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這本書從科學中大腦的組成和運作開始,講述記憶的形成到遺忘的成因。作者更告訴你痛苦愈想忘記愈難放手不是詩,而是你自己一手造成。
Thumbnail
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你有沒有好奇,為什麼有些事情記得牢牢的,而有些則瞬間忘卻? 本文將與你深入工作記憶的奧秘,解鎖學習和思考的隱藏技巧,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更聰明的運用我們的大腦。 閱讀全文,開始你的認知升級之旅! 工作記憶的奧秘:揭開思考和學習的隱藏限制 在我們繁忙且資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