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8/08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奇幻城市 (The Fisher King, 1991)

    The Fisher King (1991)

    The Fisher King (1991)

    一、電影文本簡述

    電影一開始Jack Lucas在廣播室中接收並取笑、戲謔他人的call-in內容,這樣一針見血的風格,為他累積不少名氣。這天,Edwin在廣播中表示自己愛上了一位在酒吧遇見的女人,Jack一往如舊地向他潑冷水,甚至用粗鄙的言語表示,在那裡的女人才沒有真愛,只會亂搞。節目結束後,Jack在轎車中,有位流浪漢不斷拍打車窗,但Jack絲毫不為所動,顯見其高傲自滿的態度。然而未料回家後,Jack看新聞才發現,Edwin在受到Jack刺激後,持槍在酒吧掃射,釀七人死亡的悲劇。

    爾後,Jack受到嚴重打擊,與人甚少交談,並且活在酒精當中。在他喝醉的某天晚上,他受不了良心的譴責,本來決定要跳河自盡,孰料兩個年輕人路過後便開始攻擊他。此時忽然出現了一個流浪漢,他帶領著一群流浪漢擊退為惡的年輕人,成功營救Jack。在被其中一位熱情的流浪漢灌酒後,Jack昏睡至隔天,並在一間破爛不堪的房中醒來。主人Parry向Jack「胡言亂語地」說道,自己要尋找所謂的「聖杯」。然準備離開的Jack,意外地從Parry的房東口中得知,Parry曾為大學教授,並且有一位漂亮的伴侶,但卻在酒吧吃飯時被槍擊而死。

    得知Parry的瘋癲是自己間接導致的結果後,Jack一直想要幫助Parry,希望能消除自己心中的愧疚及罪惡感。之後,當Jack知道Parry喜歡上了在出版單位工作的Lydia,他想盡辦法湊合二人,在Jack與Anne的努力之下,兩人最終真的墜入愛河。然而,就在Parry與Lydia道別的那晚,Parry又再度看見「紅色的騎士」的出現(可能是因為目睹伴侶被槍殺的場景,所導致的心理創傷),他一路逃跑,最終在河邊被先前遇到的兩個年輕人攻擊成傷。

    在成功湊合Parry跟Lydia的感情後,Jack重拾自信心,並決定回到工作崗位,但同時他也決定要離開支持他的Anne。然而在得知Parry被打傷的消息後,Jack思考後決定達成Parry的心願,他揹上繩索,並且成功潛入富翁的家,將「聖杯」偷走,送到Parry懷中。

    電影尾聲,Parry與Lydia相擁而泣,而Jack也回到店裡向Anne表達愛意,兩人重修舊好,最後,Parry與Jack一同赤裸著身軀,躺在公園的草坪上,電影在兩人的歌聲中劃下句點。

    二、符號學理論之分析

    以下將透過「符號學理論(Semiotics)」[1],進行電影文本的分析,其中包含引用皮爾斯所指出的符號的三個層面(肖像、指標及象徵)[2],以及二元對立的相關論述(直軸分析)[3]

    奇幻城市中,「聖杯」幾乎貫穿整部電影。「聖杯」在Parry痛失伴侶後,成為Parry的盼望。過去的Jack以自我中心,對於流浪漢根本不屑一顧,而當看到Parry做出種種「異於常人」的行為,如表示想要得到「聖杯」或是夜晚光著身體躺在中央公園時,Jack覺得一切都是荒謬的;然而當他重獲機會回到廣播室時,他並沒有棄Parry不顧,反而盡可能地潛入富翁的家中,將聖杯遞給Parry,這時的Jack心中並非想著要「消除罪惡」,而是真心地為了Parry這個朋友所付出,此時可以發現,從肖像層次(iconic meaning)來看,聖杯是一樣尊貴的物品;從指事層次(indexical meaning)來看,Jack竊取聖杯並贈與Parry的行為,是Jack基於友情而為之行為;若就象徵層次而言(symbolic meaning),此處聖杯象徵著一個人對他人的無私奉獻及付出。

    此外,電影中出現的「瘋子」及「窮人」[4]似乎都在Jack尋求救贖的路上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如曾目睹Cabaret槍殺的一位歌手,在Jack幫助Parry追求Lydia時,進到Lydia的公司「獻唱」,成功地將Lydia帶到錄影帶出租店中;又如一位乞討的男生,點醒Jack本欲「花錢消除罪惡」的心態;而Parry則扭轉了Jack原先高傲自滿的個性,讓他明白愛與救贖的真理。本文認為,透過「窮人/瘋人」與「知識/助益」的對立模式(pattern of opposition),或許提醒著我們,不要以他人的外在條件來決定是否給予其尊重,人生而平等,而貧富與智慧亦無絕對的關係,更別說人的本性皆有「瘋癲」,只是程度不同而已。[5]

    三、延伸思考-宗教信仰的反省

    本文想針對電影中的兩部分進行延伸思考及進行就宗教信仰方面的反省。

    首先,當Jack發現Parry的「瘋癲」是因己而生時,他的內心充滿愧疚,而一開始Jack的反應是給予「金錢彌補」(精確言之,應是以金錢「消除罪惡感」)。事實上,許多宗教或個人內在道德觀都有這樣以金錢「消災解厄」的想法,如中古時期羅馬教會發給的「贖罪券」(indulgence),而當今刑罰中的「罰金」似乎某種程度上也有這層意味(刑罰的目的尚包含預防、回復社會秩序等);另外大部分宗教都有鼓勵信徒捐錢,其目的可能包含信仰機構的運作或濟貧,如台灣許多寺廟有所謂「香油錢」、伊斯蘭教有天課(zakat)[6]、基督宗教的「什一奉獻」[7]等,以結果輪來看,金錢的施捨確實給予飽受貧窮之苦的人一線生機,至少可以溫飽。但這難道是宗教的本意?詳言之,這樣是否意味著,當我們做錯事時,只需要將我們的財富讓與他人,則過去種種宛如未曾發生過?本文以為,電影中Jack的態度轉變值得我們引以為戒,真正的懺悔不應建構在毫無主觀悔意的行為上,而捐獻同樣也不應是基於「消除罪惡」而為之行為。相反地,真正的懺悔應當是發自內心的悔過,並真誠地去行動,否則儘管捐了大筆金錢,犯錯的罪惡感雖降低了,卻仍不會因此消失。正如古人所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犯錯是在所難免的,但犯錯後唯有誠心地懺悔才是為自己罪惡的靈魂尋找解脫的唯一方式。

    此外,Parry所講述的「國王與聖杯」故事,也令人馬上聯想到Jack。故事中的國王貪戀權力與名聲,但卻始終不快樂,當初被燒傷的傷口逐漸地擴大,但心中的空虛更讓他對人生感到沒有盼望,某日一個傻子問國王:「你怎麼了?」國王回道:「我口很渴。」傻子傻傻地拿了個杯子盛水給國王喝。而就在喝水的同時,國王發現傷口逐漸癒合,最後更驚覺手中的水杯竟是當年看見的聖杯。當國王問傻子如何得到聖杯時,傻子回道:「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你很渴。」對應之下,可以發現Jack如同國王,著迷於權力,而在與Parry相處後,一直到他為Parry竊取聖杯,Jack的目的不再是消除心中罪惡,而是真心地為Parry付出。本文以為,電影不僅提醒著我們,待人處世應當秉持著「誠心誠意」的態度,更傳遞一則消息,即外在的事物無法填補我們內心的空虛,無私的奉獻才可以讓我們的心中獲得快樂,而這份心中的喜悅是無價的!



    [1] 參考〈媒介分析方法〉,原文作者:A. A. BERGER,譯者:黃新生(2012)

    [2] 同註1,頁14-20。

    [3] 同註1,頁28-30。

    [4] 另外,電影一開始Jack坐在車內,當遇有一流浪漢拍打其車窗時,Jack對其不屑一顧(由內至外的視角);而當Jack與Parry透過餐廳的玻璃看向正在吃飯的Lydia時,Jack生氣地罵對坐在窗邊那桌、對他們指指點點的男生。這時的主角Jack因轉換了位置,其感受也隨之改變。

    [5] 借用Michel Foucault的論述。

    [6] 僅參考:課(Zakat),全國宗教資訊網,蔡源林、王博賢、葉先秦。

    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76

    [7] 申命記14:22-23:「你要把你撒種所產的,就是你田地每年所出的,十分取一分;又要把你的五穀、新酒和油的十分之一,並牛群羊群中頭生的,喫在耶和華你神面前,就是他所選擇要立為他名的居所。這樣,你可以學習時常敬畏耶和華你的上帝。」28-29:「每逢三年的末一年,你要將本年的土產十分之一都取出來,積存在你的城中。在你城裡無分無業的利未人,和你城裡寄居的,並孤兒寡婦,都可以來,喫得飽足。這樣,耶和華你的上帝必在你手裡所辦的一切事上賜福與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