驀然回首,自性就在燈火闌珊處-魏宏晉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榮格提出「自性」(self)的概念,想法起於建構非理性的無意識思維運作理論,本來就不是形式邏輯的產物,只是暫以隱喻言之的象徵性意象,自然無可避免地有染有其人所忌諱的形而上學的嫌疑;惟該說既被榮格本人,連同其後繼者,長期當成整體學說架構的核心,也就成了無可迴避,卻又難以掌握著力的問題,困擾研究者甚深。

身兼兒童精神科醫生以及榮格分析師的後榮格學派傑出學者麥可.佛登(Michael Fordham),運用客體關係理論,於臨床的實務裡,觀察到在早期嬰兒階段及童年期有支持自性出現及發展的理論性可能證據,於是提出一套相當具備說服力的自性理論假說,對自性理論發展產生突破性的貢獻。

多數學習榮格心理學者,最早接受到的自性定義,往往是「自性既為心靈的核心,亦為心靈的整體」,然此說甚為模糊,我們無法從中確認自性的特殊性質。如果採用「自性為心靈核心」的部分進行理解,依照榮格曾謂自性即上帝原型的說法,自性只是眾多的原型之一,充其量可被當作「最重要的原型」。人們觸及無意識之際,是可能經驗到自性原型的象徵性顯現的,但卻只能說經驗到了原型,而非心靈整體。

因為,「自性既為心靈的核心」與「亦為心靈的整體」兩個陳述,似乎不能同時為真。心靈中的無意識內容物,必須通過意識自我(ego)加以辨識,而意識自我無法自我經驗,只能經笛卡兒主義式的理性推論而得之。既然意識自我也屬心靈的內容物,由其經驗所得的內容,當然不是心靈「整體」。單純地以傳統心靈等於意識加上無意識的整體這樣的心靈組合方程式分析自性,似乎是條死路。佛登於是另闢蹊徑,加入更「科學」的論據,終於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他透過基於直接觀察嬰孩的臨床經驗,於1947 年提出原初自性(primary self)為嬰兒生而有之的理論性假說。這與傳統客體關係理論中,原始母嬰關係是由母親方面啟動,由而出現母嬰結合的早期階段的想法不同。

佛登認為,嬰兒是從主動展開自性「去整合」(deintegration)開始發展的。嬰兒從最原始身心一體的原初自性啟動「去整合」,接著產生納入與母親關係的「再整合」(reintegration)行動,成為生命中首見的去整合/再整合經驗。隨後生命過程中,它面對各種環境經驗,將不斷重複去整合/再整合的歷程,自性的複雜性與分化程度也隨之漸增。在這個生命開展的過程裡,參與創造自性整體性的意識自我與原型所組成的心靈,也因之逐漸成形。而由於是從一個整體不斷去整合與再整合分化的緣故,從而由之的心靈內容物,包含意識自我與原型,自伊始便保有同一自性的整體性質,且將一直延續著這種整體性。此解相當有力地詮釋了「自性既為心靈的核心,亦為心靈的整體」之說,有效地拓展了榮格心理學理論學說的發展道路。

雖然透過巧妙運用客體關係理論,美好地詮釋了自性遍布心靈的理論性說法,但若僅止於此,缺乏榮格著墨有甚的靈性與宗教層面,則未免不足。對此,佛登其實亦有深入。他大膽地引進著名英國精神分析師比昂(Wilfred Bion)跳脫傳統精神分析心靈的意識/潛意識結構限制的「頂點」(vertex)理論,認為人認識世界與心靈的觀點,不僅止於無意識的作用和影響,而是可以有意識地加以抉擇。仰望神者可以持守信仰,不信者也隨喜自便,各有觀待。自性可以容納觀待宗教的各種態度,這是無所不包的它的一大特點。於是,我們從佛登上窮碧落,下至黃泉尋尋覓覓的精采結晶中,從這本書裡終於領悟到,原來,驀然回首,自性就在燈火闌珊處。

本文摘自《探索自性》魏宏晉推薦序 (魏宏晉為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書名:探索自性,作者:麥可佛登,出版社:心靈工坊,出版日期:2023年7月20日

書名:探索自性,作者:麥可佛登,出版社:心靈工坊,出版日期:2023年7月20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佛登主張,自性並非到中年時期才影響個體化的歷程,他認為自性與自我透過「解體與再整合」(deintegration and reintegration)的動態關係,從兒童期就開始形塑個人的內在世界與外在環境。 麥可佛登對於分析心理學領域貢獻卓越,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他對自性在兒童期發展的見解。佛登主張
    周六在覓汨心理治療所舉辦的《解離女孩》系列講座2,讀者在與講者充分互動中,收穫滿滿! #什麼是解離 吳立健心理師首先說明《解離女孩》是一本虛構小說,「解離」指情緒和記憶與身分結合出現了一些困難,比如中了彩券想像日後要怎麼運用,直接到了另一個想像空間,這也算是解離。假設有一個人因為出車禍受到心理創
    十多年前,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鄔佩麗教授的辦公室,每個月都會舉辦EMDR療法的個案討論會。常常在討論會開始前,老師辦公室裡的白色Ikea的單椅上,總是坐著一位比我早到的心理師,那時我還不太認識他。研討會一開始,我沙發都還沒有坐熱,這位心理師就已經開始和老師討論治療的各種觀點和可行性。在每次
    昨晚許多讀者到了金石堂信義店,聆聽諮商心理師吳立健、臨床心理師許乃文分享新書《解離女孩》的內容,也有不少讀者路過但不想錯過,來不及報名就直接進場參加。  活動在吳立健諮商心理師和許乃文臨床心理師之間的交叉提問、分享進行,《解離女孩》的作者吳立健因為在診間比較有機會遇到解離症(DID)的個案,透
    洪素珍老師開頭先介紹心靈工坊即將出版的《女性經驗》.這本書內容橫跨四個世紀共六十年的女性分析經驗的紀錄,也涉及典範的轉變,書中序言提到,無論典範如何轉變,潛意識的工作都會有共通的元素。
    在第二版的《EMDR應用於兒童心理治療之藝術:從嬰兒到青少年》中,作者將他們全面性的2008年版本擴展到與嬰兒和青少年相關的資訊。貫穿第二版的指導語和腳本偏重於適合這些年齡層的發展語言。此外,有一個全新的章節特別說明如何將EMDR應用於非常年幼的兒童(嬰兒、幼兒、學齡前兒童),以及第二章說明如何以E
    佛登主張,自性並非到中年時期才影響個體化的歷程,他認為自性與自我透過「解體與再整合」(deintegration and reintegration)的動態關係,從兒童期就開始形塑個人的內在世界與外在環境。 麥可佛登對於分析心理學領域貢獻卓越,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他對自性在兒童期發展的見解。佛登主張
    周六在覓汨心理治療所舉辦的《解離女孩》系列講座2,讀者在與講者充分互動中,收穫滿滿! #什麼是解離 吳立健心理師首先說明《解離女孩》是一本虛構小說,「解離」指情緒和記憶與身分結合出現了一些困難,比如中了彩券想像日後要怎麼運用,直接到了另一個想像空間,這也算是解離。假設有一個人因為出車禍受到心理創
    十多年前,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鄔佩麗教授的辦公室,每個月都會舉辦EMDR療法的個案討論會。常常在討論會開始前,老師辦公室裡的白色Ikea的單椅上,總是坐著一位比我早到的心理師,那時我還不太認識他。研討會一開始,我沙發都還沒有坐熱,這位心理師就已經開始和老師討論治療的各種觀點和可行性。在每次
    昨晚許多讀者到了金石堂信義店,聆聽諮商心理師吳立健、臨床心理師許乃文分享新書《解離女孩》的內容,也有不少讀者路過但不想錯過,來不及報名就直接進場參加。  活動在吳立健諮商心理師和許乃文臨床心理師之間的交叉提問、分享進行,《解離女孩》的作者吳立健因為在診間比較有機會遇到解離症(DID)的個案,透
    洪素珍老師開頭先介紹心靈工坊即將出版的《女性經驗》.這本書內容橫跨四個世紀共六十年的女性分析經驗的紀錄,也涉及典範的轉變,書中序言提到,無論典範如何轉變,潛意識的工作都會有共通的元素。
    在第二版的《EMDR應用於兒童心理治療之藝術:從嬰兒到青少年》中,作者將他們全面性的2008年版本擴展到與嬰兒和青少年相關的資訊。貫穿第二版的指導語和腳本偏重於適合這些年齡層的發展語言。此外,有一個全新的章節特別說明如何將EMDR應用於非常年幼的兒童(嬰兒、幼兒、學齡前兒童),以及第二章說明如何以E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主要討論阿德勒、榮格、艾瑞克森、霍妮等人的精神分析學派理論,以探討早期經驗的重要性和集體潛意識等議題。
    2024/05/22 自性(道體)蘊涵一切機能,生命者從自性中生,屬於全能全知的機能生命行使者。 卻不知道自己如此,也不知道自己就是自性,是第一道的「無明」(無明就是不知道),於是開始一連串往外走的旅程、探索與創造,有點像蒲公英從自性原點散開出去的情況,蒲公英沒有也無法知道有什麼特定落點
    親愛的大師導師,我想了解更多關於[原型](archetype)的事。   好的,孩子們,我們開始吧,需要一點時間。首先,在你提問的定義範圍當中,我們需要定錨的是位於你們潛意識相當深處的能量區域。   孩子,當你們自源頭分裂出發,你們會朝向某一個渠道前進。以源頭為中心,有12個渠道往所有宇宙發
    Thumbnail
    哈囉 大家 今天又要來開心聊聊天了~ 我最近開始在看榮格的書,先說一下,因為榮格很有名,畢竟他是心理學的權威,和「佛洛伊德」和「阿德勒」是心理學的三大先驅, 所以我也沒有什麼資格或足夠的知識量來分享或介紹他的學問,他的書其實也有點硬, 感覺哲學和心理學的書都蠻需要看兩遍以上,因為他們也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我們的心靈在經歷收回投射中,潛意識和意識的位置漸漸分層出來,此刻,我們的Self已經“看見”了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層次—皆為人類意識進化所需而設計的機制,都能夠被彰顯出來,即便這兩者從眼前看來是如此的矛盾相衝、無法被放置在同一個時空裡,然而,就因為如此,人類的物質與神性、內在與外在、意識與潛意識才能有各
    Thumbnail
    MBTI是由榮格的「人格類型理論」為基礎,試圖瞭解人類的天生認知態度。榮格相信生命源自於對立面的張力,這使得MBTI的結果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會隨著後天環境而改變。文章中強調了個體化意識的發展,並提出了關於天生的認知態度以及所處社會情境的思考。
    Thumbnail
    上一篇文章中,介紹了人類如何建立「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概念,以及生命終極議題中的「存在孤獨」。 少年真嗣的終極孤獨,有解嗎? 首先,我們得先思考「為什麼一定要解?待在原處不行嗎!(真嗣口吻)」。
    Thumbnail
    小我的誕生,是源自於人類心靈中的分裂,在其中,人的身份被分成兩個部分,稱之為“ 主詞的我” (I )和“ 受詞的我” (me )或是“ 受詞的我” (me )和“ 我自己” (myself)。 因此,每個小我都是精神分裂的,用比較通俗的說法就是“ 人格分裂” 。你和你自己的心理形象相生相依,這個心
    Thumbnail
    淺意識是由心理學家所提出的一個概念,是指位於我們意識之下、較難察覺的心靈層面。這一概念的形成歷程涉及多個心理學派的研究和理論,以下是一些對淺意識產生的主要影響: 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 許多對淺意識的研究起源於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他認為,人的心靈活動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意識、前意識和潛
    Thumbnail
    本文主要討論阿德勒、榮格、艾瑞克森、霍妮等人的精神分析學派理論,以探討早期經驗的重要性和集體潛意識等議題。
    2024/05/22 自性(道體)蘊涵一切機能,生命者從自性中生,屬於全能全知的機能生命行使者。 卻不知道自己如此,也不知道自己就是自性,是第一道的「無明」(無明就是不知道),於是開始一連串往外走的旅程、探索與創造,有點像蒲公英從自性原點散開出去的情況,蒲公英沒有也無法知道有什麼特定落點
    親愛的大師導師,我想了解更多關於[原型](archetype)的事。   好的,孩子們,我們開始吧,需要一點時間。首先,在你提問的定義範圍當中,我們需要定錨的是位於你們潛意識相當深處的能量區域。   孩子,當你們自源頭分裂出發,你們會朝向某一個渠道前進。以源頭為中心,有12個渠道往所有宇宙發
    Thumbnail
    哈囉 大家 今天又要來開心聊聊天了~ 我最近開始在看榮格的書,先說一下,因為榮格很有名,畢竟他是心理學的權威,和「佛洛伊德」和「阿德勒」是心理學的三大先驅, 所以我也沒有什麼資格或足夠的知識量來分享或介紹他的學問,他的書其實也有點硬, 感覺哲學和心理學的書都蠻需要看兩遍以上,因為他們也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我們的心靈在經歷收回投射中,潛意識和意識的位置漸漸分層出來,此刻,我們的Self已經“看見”了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層次—皆為人類意識進化所需而設計的機制,都能夠被彰顯出來,即便這兩者從眼前看來是如此的矛盾相衝、無法被放置在同一個時空裡,然而,就因為如此,人類的物質與神性、內在與外在、意識與潛意識才能有各
    Thumbnail
    MBTI是由榮格的「人格類型理論」為基礎,試圖瞭解人類的天生認知態度。榮格相信生命源自於對立面的張力,這使得MBTI的結果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會隨著後天環境而改變。文章中強調了個體化意識的發展,並提出了關於天生的認知態度以及所處社會情境的思考。
    Thumbnail
    上一篇文章中,介紹了人類如何建立「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概念,以及生命終極議題中的「存在孤獨」。 少年真嗣的終極孤獨,有解嗎? 首先,我們得先思考「為什麼一定要解?待在原處不行嗎!(真嗣口吻)」。
    Thumbnail
    小我的誕生,是源自於人類心靈中的分裂,在其中,人的身份被分成兩個部分,稱之為“ 主詞的我” (I )和“ 受詞的我” (me )或是“ 受詞的我” (me )和“ 我自己” (myself)。 因此,每個小我都是精神分裂的,用比較通俗的說法就是“ 人格分裂” 。你和你自己的心理形象相生相依,這個心
    Thumbnail
    淺意識是由心理學家所提出的一個概念,是指位於我們意識之下、較難察覺的心靈層面。這一概念的形成歷程涉及多個心理學派的研究和理論,以下是一些對淺意識產生的主要影響: 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 許多對淺意識的研究起源於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他認為,人的心靈活動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意識、前意識和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