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記實】《解離女孩》覓汨心理治療所講座(主講:吳立健、許乃文、李政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上週六在覓汨心理治療所舉辦的《解離女孩》系列講座2,讀者在與講者充分互動中,收穫滿滿!

左起:李政洋、許乃文、吳立健

左起:李政洋、許乃文、吳立健

什麼是解離

吳立健心理師首先說明《解離女孩》是一本虛構小說,「解離」指情緒和記憶與身分結合出現了一些困難,比如中了彩券想像日後要怎麼運用,直接到了另一個想像空間,這也算是解離。假設有一個人因為出車禍受到心理創傷而尋求治療,他會請個案回想車禍現場,並詢問現在百分之幾的自己在諮商室呢?個案有可能只有30%的自己在現場,70%正在回憶車禍現場,這也是一種解離。立健心理師指出「解離」算是一種防衛的機制。

吳立健 諮商心理師

吳立健 諮商心理師

許乃文心理師也分享,很多人常常不清楚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或和自己的感覺斷開,這就是解離。若人身上有太多壓力時,個體就會癱瘓自己的神經系統,讓自己不要去感知到這些痛苦。常聽到個案口中說,感覺生活很不真實,乃文心理師就舉個生活上的譬喻來說明生活上的真實感:起床洗冷水澡,動一動,感覺好像比較活了過來,這種感覺就好像真實地活在世界上。

解離的每個part都是自己的一部分

吳立健心理師回想當初想寫這本書的初衷,主要是希望能撕掉解離症(DID)的負面標籤,很多個案家人會帶個案去做驅魔儀式,直到都沒有任何改善後,才會又回到心理治療。許乃文臨床心理師也曾遇到個案想運用宗教的力量改善,驅魔的儀式通常非常激烈,但是DID不是魔,解離患者身上的每一個人格(每個part)都是自己的一部分,不需要去用這樣的方式解決。

《解離女孩》中的很多角色,作者吳立健心理師藉此想跟大家說的是,有些時侯父母覺得很多事可能還好,但對小孩來說,卻是非常大的創傷。因為小孩的大腦都還沒發展的很好,巨大的創傷會導致長大後親密關係產生許多困難。通常在治療室,心理師會請個案寫出自己的創傷記憶,通常18歲以前,不怎麼大的創傷都會變得很大,卡在腦中很久。心理師的功能,就是要肯定parts為個案著想與付出,但也要讓parts由衷理解他們的做法並不理想,parts就會慢慢退居幕後;也可以讓parts知道,最後並不會讓他們消失,而是整合,這樣parts才會配合治療。

許乃文 臨床心理師

許乃文 臨床心理師

複雜性創傷的處理

許乃文心理師分享,很多的小創傷慢慢會形成複雜性創傷,像是書中的思雅很想和母親連結,但母親總是狠狠地羞辱她,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複雜性創傷,不易修復。思雅是個解離個案,內在有很多不同parts,每個part都有不同功能。主角一旦知道自己有那麼多不同部分,會非常討厭這些parts,很少一開始就能相親相愛。治療師會先讓每個part能彼此瞭解、互相欣賞後,再進一步做創傷性自我的整合。講座中也分享在診間的經驗,有些parts因為發現個案很不快樂,就讓他買醉、用藥、和很多人發生關係好讓個案感覺到被愛,但當個案總發現自己昨天發生什麼事都不知道時,就會感到很錯愕。治療過程中,治療師會先肯定parts的做法,以不惹怒個案為基礎,同理他的意圖,看見他的功能後,parts才會鬆動,治療師也才能進一步與parts溝通。

你可不可以想像自己的頭變大或變小?

李政洋醫師分享,診間上有遇到過,如果一個人在某個時間點承受了太多的壓力,就會忘記了事件前後的事情,這時李醫師就會請個案踩踩地板,感受到此時此刻身體是在診間,讓個案回到現實世界。

李政洋醫師

李政洋醫師

臨床上研究顯示,我們遇到的個案可能會有7-8個parts,要去主動認識每個part,免得治療做到一半,突然有個part就跑出來抗議。

李醫師認為個案的能力其實是可以被開發的,如果要跟解離患者工作,就應該要學會催眠。譬如有位個案在診間反應覺得自己的頭比較大,照鏡子都看得不是很舒服,李醫師就問他:「你可不可以想像自己的頭變大或變小?」個案聽了突然覺得好像可以這樣想像,才慢慢找回良好的自我感覺。而說到用藥時機,他說,有很多人常常睡不著,眼淚常常容易掉下來,會跟醫師說希望自己能睡得好,李醫師有時就會用藥物讓個案心情能平穩一點。李醫師也分享一個個案的故事:有個一進入捷運就會感到恐慌的個案,一天氣沖沖的進入診間說:「醫師,你是不是要抑制我的力量?」醫師才跟他說,可能藥物的關係影響了情緒的出口,因此用藥也有可能讓個案不太習慣。

EMDR眼動治療讓大腦活化

現場三位講者都是EMDR眼動治療的治療師,李政洋醫師診間就有一台EMDR治療器,常常有個案問:機器是哪裡買的?有的個案甚至就直接買回去自己做了幾百次,結果有太多東西從心裡跑出來,反而沒辦法收尾。吳立健心理師說明,EMDR治療是將左、右腦交互刺激,當我們產生創傷時,海馬迴就會當機,記憶就很難消化;當透過眼動儀讓海馬迴活化,就能消化這些記憶。他也提醒讀者,如果看完書很想做EMDR,需要請專業心理師從旁協助,切勿一人獨自施作。

三位講者總結

三位講者總結

許乃文心理師則說,過去的創傷卡住了,需要重新消化,則必須重新開啟,給大腦一些刺激,她相信人是有自癒力,打亂腦袋發生了一些事情,可以讓記憶重新消化。雖然現場三位都是有資格的EMDR治療師,但通常不會自己幫自己施作,而是會請專業治療師來幫忙。講者分享了診間案例,有些爹不疼、娘不愛被忽視、被虐待的個案,通常會有一個對於不公不義的事很憤怒的part,常常會對治療師說:「如果不憤怒的話,他的爸媽會很好過。」因而中斷了治療。愈是嚴重到DID狀況的個案,愈需要有情緒調節的能力,所有的DID都覺得隨時不安全,需要創造出來一個內在安全的場所,才能慢慢學會愛自己。當parts齊心協力,才能進一步處理創傷。

感謝單位

感謝單位

拿書大合照

拿書大合照


讀者簽書

讀者簽書

讀者簽書

讀者簽書

《解離女孩:思雅和她的密友們》

《解離女孩:思雅和她的密友們》



#購書連結
博客來

金石堂

讀冊生活

誠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果你常閱讀創傷相關主題的文章,應該會常接觸到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解離」。「解離」是指在個人壓力已經超出當下能承受的範圍時,個人的認知思考、情緒、身體感受三者分離的狀態。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我透過DID前輩們分享的人生經驗中,了解到在一些幼童遇上虐待時,大腦的防護機制會如何運作來保護兒童的身心功能、在大腦發育成熟後又是如何開啟治療的道路、在治療中是如何去接受自己的所有經歷、直到年事已高時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擴展了自己對世界的光明及黑暗的視野,佩服即使經歷過虐待也仍能以愛待人的前輩們。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你曾經聽過 「解離」狀態嗎? 解離是人在壓力過大時,出於對自我的保護,會感覺到靈魂脫離了身軀,自己彷彿不是身處在這個世界,用第三者的角度來旁觀自己的一種狀態。上次接觸過這種主題的閱讀,是在林奕含所著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故事中的女主也以一個局外人的角度,以一句「溫良恭儉讓」主導全書節奏,如同
Thumbnail
「解離」,顧名思義,崩解與分離。我認為「解離」是指「當一個人面對超過負荷的壓力或創傷時,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這種保護機制會將個體的認知記憶、身體感覺、心理的情緒感受分開,讓個體當下與外界暫時失去連結,藉以保護個體不會繼續承受外界傷害的衝擊,藉以降低壓力或創傷對其身心上的損害。」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童年時被控制與認同壓迫所造成的創傷回憶,並提出了自我解鈴的方法。透過理解過去,願意跳脫限制,與自己對話,成為自己的解鈴人,逐步走出創傷的陰影。 過去的經歷可能會影響現在,但重要的是願意成為自己的解鈴人,照顧自己。
Thumbnail
解離(Dissociation)是心理學上用來描述一系列與意識、記憶、身體感覺或身份有關的心理現象的術語。解離可能是一種應對壓力、創傷或極端情緒的防禦機制。以下是解離可能涉及的一些現象:例如意識分離、記憶缺失……
Thumbnail
溫尼考特提出的過渡現象對心理師在工作中遭到攻擊後的情緒安穩具有重要影響。這篇文章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和溫尼考特理論,探討了過渡客體對個案的心理作用和心理師的支持作用,呈現了一個充滿情感的專業關係。同時,也從孤獨的角度探討了心理師與個案之間的互動對於雙方的影響,帶給讀者思考和反思的空間。
Thumbnail
A :不一定 解離症的常見症狀分類,大概分成以下六項: 失憶、現實感喪失、自我感喪失、身份認同混淆、身份認同轉變、功能性神經症狀 每個症狀各自都有不同的表徵型式、持續時間、輕重之分 每位患者的病況都不相同,有沒有身份認同轉變症狀,要看的是患者本身的病況,而不是單以病名去看待。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果你常閱讀創傷相關主題的文章,應該會常接觸到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解離」。「解離」是指在個人壓力已經超出當下能承受的範圍時,個人的認知思考、情緒、身體感受三者分離的狀態。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我透過DID前輩們分享的人生經驗中,了解到在一些幼童遇上虐待時,大腦的防護機制會如何運作來保護兒童的身心功能、在大腦發育成熟後又是如何開啟治療的道路、在治療中是如何去接受自己的所有經歷、直到年事已高時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擴展了自己對世界的光明及黑暗的視野,佩服即使經歷過虐待也仍能以愛待人的前輩們。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你曾經聽過 「解離」狀態嗎? 解離是人在壓力過大時,出於對自我的保護,會感覺到靈魂脫離了身軀,自己彷彿不是身處在這個世界,用第三者的角度來旁觀自己的一種狀態。上次接觸過這種主題的閱讀,是在林奕含所著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故事中的女主也以一個局外人的角度,以一句「溫良恭儉讓」主導全書節奏,如同
Thumbnail
「解離」,顧名思義,崩解與分離。我認為「解離」是指「當一個人面對超過負荷的壓力或創傷時,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這種保護機制會將個體的認知記憶、身體感覺、心理的情緒感受分開,讓個體當下與外界暫時失去連結,藉以保護個體不會繼續承受外界傷害的衝擊,藉以降低壓力或創傷對其身心上的損害。」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童年時被控制與認同壓迫所造成的創傷回憶,並提出了自我解鈴的方法。透過理解過去,願意跳脫限制,與自己對話,成為自己的解鈴人,逐步走出創傷的陰影。 過去的經歷可能會影響現在,但重要的是願意成為自己的解鈴人,照顧自己。
Thumbnail
解離(Dissociation)是心理學上用來描述一系列與意識、記憶、身體感覺或身份有關的心理現象的術語。解離可能是一種應對壓力、創傷或極端情緒的防禦機制。以下是解離可能涉及的一些現象:例如意識分離、記憶缺失……
Thumbnail
溫尼考特提出的過渡現象對心理師在工作中遭到攻擊後的情緒安穩具有重要影響。這篇文章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和溫尼考特理論,探討了過渡客體對個案的心理作用和心理師的支持作用,呈現了一個充滿情感的專業關係。同時,也從孤獨的角度探討了心理師與個案之間的互動對於雙方的影響,帶給讀者思考和反思的空間。
Thumbnail
A :不一定 解離症的常見症狀分類,大概分成以下六項: 失憶、現實感喪失、自我感喪失、身份認同混淆、身份認同轉變、功能性神經症狀 每個症狀各自都有不同的表徵型式、持續時間、輕重之分 每位患者的病況都不相同,有沒有身份認同轉變症狀,要看的是患者本身的病況,而不是單以病名去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