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記實】7/12《解離女孩》新書分享會(主講:吳立健、許乃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昨晚許多讀者到了金石堂信義店,聆聽諮商心理師吳立健、臨床心理師許乃文分享新書《解離女孩》的內容,也有不少讀者路過但不想錯過,來不及報名就直接進場參加。 

許多讀者前來參加

許多讀者前來參加

活動在吳立健諮商心理師和許乃文臨床心理師之間的交叉提問、分享進行,《解離女孩》的作者吳立健因為在診間比較有機會遇到解離症(DID)的個案,透過小說的方式將心得寫成書。他首先強調本書是虛構的,書中的某些場景如酒吧對話,亦不是諮商工作者的現實情景。真實狀況是,心理師出了診療室,即使和督導討論個案案情,都不會說出個案的姓名,更不會在酒吧談論個案的會談內容。會用這樣的場景純粹是為了豐富小說內容。

兩位心理師對談

兩位心理師對談

個案需要的不是驅魔,而是要癒合內在分裂自我

解離是什麼?凡身心靈和此時此刻沒辦法連結時,譬如自己在做白日夢,都算是一種解離。許乃文臨床心理師說,若感覺某個人彷彿有個保護罩似地無法接近時,或是突然忘記曾經發生的事,都可能是解離狀況。在更嚴重的情況,內心出現很強烈情緒,常常有很多parts在對話,進而影響了主人格,就可以說是解離症(DID)了。

解離症很難診斷,因為常伴有共病或是子診斷,有時也可能會誤診為躁鬱症,治療者需要與個案有一定時間的相處,才會診斷得出來。但是,患者在診間看診時間通常很短暫,頂多十分鐘,因此醫生會很難發現有解離症狀。有的患者家人會覺得解離個案感覺不太正常,帶去宮廟處理,如果能更因此康復當然是很好的,但許乃文心理師分享,有的個案去宮廟後,反而受到更大的傷害,因為有的宮廟會用很粗暴的方式幫個案做驅魔儀式,但此時個案需要的不是驅魔,而是要癒合內在分裂自我。

吳立健諮商心理師

吳立健諮商心理師

立健心理師寫書的初衷之一,是在治療室中,個案的parts雖有攻擊性,但不見得真的會攻擊別人,尤其不會像電影演得那麼可怕。立健心理師也曾遇到有4-5歲的part,年紀還很小,也很可愛,此時他會用娃娃音來對待,還是要讓主人格知道part是要來幫他的。總之,立健心理師會永遠用正向的言語回應個案。乃文心理師問立健心理師,會知道個案之前曾經找過別的諮商師嗎?立健心理師回答是肯定的,因為個案很容易覺得不被理解,就想換心理師,也自嘲自己應該不會是他的最後一個心理師。

許乃文臨床心理師

許乃文臨床心理師

讓過去的小孩觸及成人安全經驗,parts就會感到舒緩,進而整合其他parts

立健心理師也分享,大人常常對某件事可能覺得「還好吧!」,但對兒童來說,會產生非常大的傷害,比方說,有些大人會在小孩做錯事時,把小孩關在廁所,當小孩在黑漆漆的廁所時,他們不會預期何時會被放出來,覺得世界快要毀掉,造成很大的創傷,延續到長大。乃文心理師則補充說明,以科學角度來看,人的前額葉發展完成約在20歲左右。「前額葉皮質」位於大腦前方,掌管理性、思考、情緒、欲望等最具人性的部分,也是人類大腦比其他動物發達的部位。當5歲小孩在腦功能還沒有完全發展,又無法有足夠多的經驗判斷消化這些事,當下就會無法承受震憾,產生極大的創傷。又如,孩子在學校受到排擠,告訴父母,父母卻忽略地回應只要成績好就不會被排擠時,孩子會感覺得不到幫助,因而想要獨立,不想去求助任何人。華人世界會感覺這樣獨立好像很好,卻忽略到那可能是很大的創傷來源,尤其成長過程若是又接受到不同的創傷時,就會演變成複雜性創傷。

創傷治療使用EMDR的原因是,這個方式會讓個案一腳踏在過去的創傷記憶,一腳踏在現在,再接受眼動雙側刺激,這樣讓過去的小孩觸及成人安全經驗,parts就會感到舒緩,進而整合其他parts。立健心理師也提醒讀者,若是看完《解離女孩》喚起了過去不舒服的感受,不能獨自在家施作EMDR,請尋求專業心理師幫忙。

趙士尊/攝

拿書大合照

拿書大合照

左:吳立健 右:許乃文

左:吳立健 右:許乃文

吳立健簽書

吳立健簽書

兩位講者和心靈工坊同仁合照 左起:徐嘉俊、許乃文、吳立健、劉怡聲、許人禾

兩位講者和心靈工坊同仁合照 左起:徐嘉俊、許乃文、吳立健、劉怡聲、許人禾

解離女孩:思雅和她的密友們

解離女孩:思雅和她的密友們

博客來

金石堂

誠品

讀冊生活


#活動

永樂座活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洪素珍老師開頭先介紹心靈工坊即將出版的《女性經驗》.這本書內容橫跨四個世紀共六十年的女性分析經驗的紀錄,也涉及典範的轉變,書中序言提到,無論典範如何轉變,潛意識的工作都會有共通的元素。
在第二版的《EMDR應用於兒童心理治療之藝術:從嬰兒到青少年》中,作者將他們全面性的2008年版本擴展到與嬰兒和青少年相關的資訊。貫穿第二版的指導語和腳本偏重於適合這些年齡層的發展語言。此外,有一個全新的章節特別說明如何將EMDR應用於非常年幼的兒童(嬰兒、幼兒、學齡前兒童),以及第二章說明如何以E
如果從生活的例子切入,這些精神分析術語就不會太有距離感,也可看到自戀的無所不在。當我們(治療師)能覺察到自己身上與生活周遭的自戀與延伸概念時,也就更能與嚴重的個案工作,了解如個案的自戀不過就像是這些故事中所運作的原始版本,或從原始版本衍生的各種變奏。
嬰兒常用最原始的方式溝通,其中有嫉羨、破壞的力量。面對成人的治療,克萊恩著重使用「反移情」工作,她認為精神分析是去處理成人內在最嬰兒心智的部分,那些孩童時期的嫉羨、攻擊、母嬰互動的「整體情境」都會重現在治療工作中,治療師得用反移情去感受被移情的情境為何,才能作出介入。
陽光暖暖的周日下午,位在新竹的或者書店聚集了喜愛心理領域的讀者們,為的就是聆聽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著作《存在之道》的新書分享。為何這間獨立書店會選擇這樣一本有點深奧的《存在之道》舉辦分享會?又,這本書要從哪讀起,與自己生活有什麼相關性呢?
羅森費爾德有一種能理解非常不安的病人以及跟他們溝通的天賦。天生的同理心、好奇心和洞察力讓羅森費爾德能深入精神病患的心智與情感。他堅信無論患者的破壞性多麼令人難以招架,在某個地方一定存在著這個患者健康的部分,分析師和患者的任務是將它給找到。
洪素珍老師開頭先介紹心靈工坊即將出版的《女性經驗》.這本書內容橫跨四個世紀共六十年的女性分析經驗的紀錄,也涉及典範的轉變,書中序言提到,無論典範如何轉變,潛意識的工作都會有共通的元素。
在第二版的《EMDR應用於兒童心理治療之藝術:從嬰兒到青少年》中,作者將他們全面性的2008年版本擴展到與嬰兒和青少年相關的資訊。貫穿第二版的指導語和腳本偏重於適合這些年齡層的發展語言。此外,有一個全新的章節特別說明如何將EMDR應用於非常年幼的兒童(嬰兒、幼兒、學齡前兒童),以及第二章說明如何以E
如果從生活的例子切入,這些精神分析術語就不會太有距離感,也可看到自戀的無所不在。當我們(治療師)能覺察到自己身上與生活周遭的自戀與延伸概念時,也就更能與嚴重的個案工作,了解如個案的自戀不過就像是這些故事中所運作的原始版本,或從原始版本衍生的各種變奏。
嬰兒常用最原始的方式溝通,其中有嫉羨、破壞的力量。面對成人的治療,克萊恩著重使用「反移情」工作,她認為精神分析是去處理成人內在最嬰兒心智的部分,那些孩童時期的嫉羨、攻擊、母嬰互動的「整體情境」都會重現在治療工作中,治療師得用反移情去感受被移情的情境為何,才能作出介入。
陽光暖暖的周日下午,位在新竹的或者書店聚集了喜愛心理領域的讀者們,為的就是聆聽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著作《存在之道》的新書分享。為何這間獨立書店會選擇這樣一本有點深奧的《存在之道》舉辦分享會?又,這本書要從哪讀起,與自己生活有什麼相關性呢?
羅森費爾德有一種能理解非常不安的病人以及跟他們溝通的天賦。天生的同理心、好奇心和洞察力讓羅森費爾德能深入精神病患的心智與情感。他堅信無論患者的破壞性多麼令人難以招架,在某個地方一定存在著這個患者健康的部分,分析師和患者的任務是將它給找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果你常閱讀創傷相關主題的文章,應該會常接觸到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解離」。「解離」是指在個人壓力已經超出當下能承受的範圍時,個人的認知思考、情緒、身體感受三者分離的狀態。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精神科專護的真實故事,作者講述了小蓮的早期工作經驗以及她在治療思覺失調患者時發生的一系列突發事件。最後,小蓮選擇離開當前的工作環境,轉而到戒酒中心工作。整個故事充滿了對精神健康護理的人性關懷以及醫護人員面對挑戰時的抉擇。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你曾經聽過 「解離」狀態嗎? 解離是人在壓力過大時,出於對自我的保護,會感覺到靈魂脫離了身軀,自己彷彿不是身處在這個世界,用第三者的角度來旁觀自己的一種狀態。上次接觸過這種主題的閱讀,是在林奕含所著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故事中的女主也以一個局外人的角度,以一句「溫良恭儉讓」主導全書節奏,如同
Thumbnail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有時我們需要勇敢地打開心扉,尋找真正的自己。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人在和心理師的晤談中,逐漸放下偽裝,勇敢面對自己的內心。透過與心理師的對話,慢慢地找回自己並接納自己的過程。心理師成為了作者生活中的重要陪伴,陪著他走過情感的起伏。
Thumbnail
「解離」,顧名思義,崩解與分離。我認為「解離」是指「當一個人面對超過負荷的壓力或創傷時,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這種保護機制會將個體的認知記憶、身體感覺、心理的情緒感受分開,讓個體當下與外界暫時失去連結,藉以保護個體不會繼續承受外界傷害的衝擊,藉以降低壓力或創傷對其身心上的損害。」
Thumbnail
解離(Dissociation)是心理學上用來描述一系列與意識、記憶、身體感覺或身份有關的心理現象的術語。解離可能是一種應對壓力、創傷或極端情緒的防禦機制。以下是解離可能涉及的一些現象:例如意識分離、記憶缺失……
Thumbnail
溫尼考特提出的過渡現象對心理師在工作中遭到攻擊後的情緒安穩具有重要影響。這篇文章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和溫尼考特理論,探討了過渡客體對個案的心理作用和心理師的支持作用,呈現了一個充滿情感的專業關係。同時,也從孤獨的角度探討了心理師與個案之間的互動對於雙方的影響,帶給讀者思考和反思的空間。
Thumbnail
A:不一定 解離症算是個類別統稱,在解離症底下還有許多子診斷。多重人格疾患(MPD)已改名為解離性認同疾患(DID, 也可稱解離性身份疾患),DID只是解離症子診斷中的其中之一。 子診斷有時為了方便會簡稱為解離症,但這並不等於解離症就是單指某個子診斷。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果你常閱讀創傷相關主題的文章,應該會常接觸到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解離」。「解離」是指在個人壓力已經超出當下能承受的範圍時,個人的認知思考、情緒、身體感受三者分離的狀態。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精神科專護的真實故事,作者講述了小蓮的早期工作經驗以及她在治療思覺失調患者時發生的一系列突發事件。最後,小蓮選擇離開當前的工作環境,轉而到戒酒中心工作。整個故事充滿了對精神健康護理的人性關懷以及醫護人員面對挑戰時的抉擇。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你曾經聽過 「解離」狀態嗎? 解離是人在壓力過大時,出於對自我的保護,會感覺到靈魂脫離了身軀,自己彷彿不是身處在這個世界,用第三者的角度來旁觀自己的一種狀態。上次接觸過這種主題的閱讀,是在林奕含所著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故事中的女主也以一個局外人的角度,以一句「溫良恭儉讓」主導全書節奏,如同
Thumbnail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有時我們需要勇敢地打開心扉,尋找真正的自己。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人在和心理師的晤談中,逐漸放下偽裝,勇敢面對自己的內心。透過與心理師的對話,慢慢地找回自己並接納自己的過程。心理師成為了作者生活中的重要陪伴,陪著他走過情感的起伏。
Thumbnail
「解離」,顧名思義,崩解與分離。我認為「解離」是指「當一個人面對超過負荷的壓力或創傷時,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這種保護機制會將個體的認知記憶、身體感覺、心理的情緒感受分開,讓個體當下與外界暫時失去連結,藉以保護個體不會繼續承受外界傷害的衝擊,藉以降低壓力或創傷對其身心上的損害。」
Thumbnail
解離(Dissociation)是心理學上用來描述一系列與意識、記憶、身體感覺或身份有關的心理現象的術語。解離可能是一種應對壓力、創傷或極端情緒的防禦機制。以下是解離可能涉及的一些現象:例如意識分離、記憶缺失……
Thumbnail
溫尼考特提出的過渡現象對心理師在工作中遭到攻擊後的情緒安穩具有重要影響。這篇文章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和溫尼考特理論,探討了過渡客體對個案的心理作用和心理師的支持作用,呈現了一個充滿情感的專業關係。同時,也從孤獨的角度探討了心理師與個案之間的互動對於雙方的影響,帶給讀者思考和反思的空間。
Thumbnail
A:不一定 解離症算是個類別統稱,在解離症底下還有許多子診斷。多重人格疾患(MPD)已改名為解離性認同疾患(DID, 也可稱解離性身份疾患),DID只是解離症子診斷中的其中之一。 子診斷有時為了方便會簡稱為解離症,但這並不等於解離症就是單指某個子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