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0|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鎮瀾宮與臺灣文化協會

raw-image

鎮瀾宮過去曾經是臺灣文化協會在臺中海線地區發起文化行動極為重要的核心場域。

鎮瀾宮的歷史始建於1732年,後來經過數次的重建、擴建與修建工程,才逐漸有如今規模的雛形。早期鎮瀾宮的廟務管理主要是由地方信眾邀漳州南山寺僧人駐廟管理,1924年,住持禪師離開臺灣,鎮瀾宮遂改為「街庄民所有制」,而臺灣文化協會幹部——杜清則被地方街民推舉為管理人,自此,鎮瀾宮開始成為臺灣文化協會在地方經營文化事務的基地之一。

根據1925年《臺灣民報》的報導,臺灣文化協會在大甲鎮瀾宮舉辦的文化演講會,每場動輒數千人前來聽講,在當時的大甲是空前未有的盛況,其中不乏遠從通霄、苑裡、清水、梧棲、外埔、內埔、大安、日南地區的民眾特地趕來參與。而林幼春、林茂生、林獻堂、蔡惠如、許嘉種、林篤勳、陳虛谷、賴和、楊宗城等人,亦都曾在鎮瀾宮內舉辦的演講會中擔任講者。

10月17日,大甲仕紳杜清、陳煌(陳炘之兄)、黃清波被推派為臺灣文化協會理事,陳炘、吳淮水、彭清靠(彭明敏之父)、郭戊己則任評議員,隨後大甲的文協成員即召開懇親會,郭戊己在席上提議可以成立大甲人自己主導的地方組織,以此研究在地議題與改善方案。

1926年1月10日,大甲仕紳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抗日決心,在鎮瀾宮舉行大甲日新會的發會式,核心成員包括:陳炘、陳煌、杜香國(杜清之子)、王錐、郭戊己、黃淸波、吳淮水、陳嘉邦、謝朝甚、郭木榮、李欽水,杜清、李進興(李欽水之父)則被推舉為名譽會員,並將大甲日新會的總部設於鎮瀾宮北廂房。

1927年7月16日,大甲仕紳召集在地人士籌組大甲讀書會,會址同樣設於鎮瀾宮北廂房,並將廂房樓下的空間規劃為閱覽室,擺放吳敦禮從上海蒐集的各種書籍、雜誌,樓上則是靜態的授課空間,由會員講授課程、推廣民族意識,有時候也會邀請蔡培火、王敏川這些名士到此演講。

徵引書目
1. 廖瑞銘總編篆,《大甲鎮志》。臺中,臺中縣大甲鎮公所,2009年。
2. 林柏維,《台灣文化協會滄桑》。臺北,臺原出版社,1993年。
3. 《臺灣民報》,臺北,1925-1926年。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