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退菩提心戒第四(菩薩戒四十八輕之卅四)

    退菩提心戒第四(菩薩戒四十八輕之卅四)

     

    《佛說梵網經講錄》慧僧法師(19051982)講。果靖居士校訂

     

     

    經文:若佛子。謢持禁戒。行住坐臥。日夜六時。讀誦是戒。猶如金剛。如帶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繫比丘。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發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輕垢罪。

     

    佛子護持禁戒,必要朝於斯,夕於斯,無有間斷,不可暫時把菩提心離開了。所謂「行住坐臥」,即指四大威儀。持戒之人,語默動靜,總不離家。而「日夜六時」,是說日有三時,謂初日、中日、後日;夜有三時,謂初夜、中夜、後夜。日夜六時,整天均要恆精進。

     

    昔有師徒二人,師為阿羅漢,領一沙彌,攜持衣缽,於路途中。走了不遠,沙彌忽然發大乘無上菩提心,自忖道:「眾生好苦,我應發心度眾生!」羅漢心知,因為他有他心通,便自己揹上衣缽,令沙彌行前。又走了不久,見到路上諸多蟲蟻,沙彌心裏想:「呃!眾生猶多,難可化度,還是先度自己好了。」須臾便退大心。羅漢即令徒弟,卻持衣缽,復在後行。如是屢次反覆,徒弟一發心,師則取其衣缽,令其前行;徒弟一退心,師則令其在後行,經數次展轉,沙彌終於問其師,理由云何?阿羅漢答曰:「汝發大心度眾生,即是羅漢所歸敬處,故推於前。汝生退轉心,即是凡夫,不配居聖人之前,故矣。」

     

    由此段公案看來,一念菩提大道心,則超二乘聲聞之果位;但一念退轉,則墮落凡夫、愚昧之輩矣!

     

    此「猶如金剛」,是將戒,好比為金剛。金剛者,能壞一切,而不為一切所壞。諸佛教戒,是金剛光明寶戒,能摧一切天魔外道,究竟堅固也。「如帶持浮囊」,是說就像帶持浮囊。浮囊者,渡海之具。喻出《大涅槃經》。乘著浮囊,可以不沈入海;謂我們若能乘著這戒,就可以離開生死輪迴的大海。所謂「如草繫比丘」,草繫比丘者,出於《大莊嚴經論》第三所載。佛在世時,有諸比丘,行於曠野,為賊剝掠,衣服罄盡。群賊共議,恐報王知,兼欲害命。內有一賊,知比丘法,謂餘賊言:「不必殺之。但以生草,繫其手足,彼戒不傷草木,自弗動耳。」賊如言繫之,比丘們既無衣服,風吹日曬,既被蚊蛭虻蠅之所嗟食,夜復聞野獸惡鳥之聲。但長老比丘,勸諸少年,作是言:「人命無常,要必當死,今莫毀戒。」至於明旦,國王出獵,見之初疑禽獸,復謂尼乾(印度之裸形外道)。及至比丘前,王以偈問言:「看汝似無病,肥壯有多力,如何為草繫,日夜不轉側?」比丘亦以偈頌答曰:「此草甚微脆,斷之豈有難。但為佛世尊,金剛戒所制。」王聽後歡喜,解縛稱讚,予以新衣,並接入宮裏供養。此公案謂比丘守戒,寧死不移。今大士護此菩提心戒,亦應如聲聞之護律儀,寧死莫犯。

     

    起「二乘心」者,念念非染污犯,故唯遮業。若起「外道心」者,則念念是染污犯,故結性遮二業。

     

    具緣:有三緣成犯:

    (一)  厭自大乘:討厭自己受的大乘法,尋思大乘很辛苦,不容易修。

    (二)  緣別宗:心裏攀緣其他不修大乘的宗別。

    (三)  捨此求彼:捨大乘,而求小乘。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