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在前頭,❙英國❙ 電影導演 Christopher Nolan (克里斯托弗•諾蘭)是一位嚴肅的導演,有頗高的技術,但我不會把他與 ❙英國❙ 的 ❙寇比力克❙﹑❙意大利❙ 的 ❙安東尼奧尼❙﹑❙德國❙ 的 ❙荷索❙ 等大師並列。
技術上,《奧本海默》回歸他的第一部作品 Memento ( ❙臺灣❙譯作「記憶拼圖」) 的風格,使用彩色和黑白場景的交替來分別呈現主觀和客觀的世界。
這部關於核科學家 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 (❙尤利烏斯‧羅伯特‧奧本海默❙) 的電影所得到的評價不一,但大多對本片稱譽有加。一般觀眾普遍抱怨的是影片對1945年7月16日的第一個原爆的描述不夠震憾。這類觀眾把這齣傳記式影片當作是一部 Marvel 超級英雄製作? 有西方記者到訪過 ❙哈薩克斯坦❙ 的前 ❙蘇聯❙ 核試驗場,見到是一片死寂。當年核爆的熱量將沙漠上的沙粒融化成一片玻璃海。伴遊的當地科學家們警告說:「不要在這裡逗留。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動這些灰塵,它仍然是致命的,如你吸入它。」這就是現實,一點也不震憾。
其他的批評聲音則包括吵鬧、難以理解、太長。混音 (sound mix) 的確是一個問題。近十年的 ❙諾蘭❙ 電影都出現混音過度的情況,致使觀眾不能聽懂對白﹔而且,由於背景音效太大聲和刺耳,讓觀眾很難欣賞電影 (對主要靠讀字幕的非英語觀眾來說,情況可能沒有那麼嚴重或明顯。)。2010年的 Inception (港譯「潛行凶間」) 開始出現這個問題。圈內甚至給 ❙諾蘭❙ 的這種音效處理起了個名,稱為「the Inception Noice」(潛行凶間噪音)。事實上,一些電影人也有向 ❙諾蘭❙ 抱怨他的電影的音效聲浪過大,但在為2014年的 Intersteller (❙臺❙ 譯「星際效應」) 辯護時,❙諾蘭❙ 說﹕「當我意識到人們在聲音方面是多麼保守時,我有點震驚。」[這裡] 他認為批評者太過保守。今日的《奧本海默》同樣混音太吵,致使觀眾難以聽清對白。❙諾蘭❙ 繼續辯解﹕這是一個 artistic choice (藝術選擇)。[這裡]
事實上,不單只混音聲浪過大而影嚮到觀眾對對白內容的理解,這部片長3小時9秒的電影的對白也很少。
這部電影的問題其實不少。譬如,為什麼我們需要看 —— ❙凱瑟琳•奧本海默❙ 的腦袋中 —— ❙奧本海默❙ 與他的共產主義情婦 Jean Tatlock (❙珍•塔特洛克❙) 在國家安全聽證會期間赤身裸體地坐在扶手椅上,進行幻想中的性愛大會?
上述的種種妨礙了我們理解這個時代的重大事件之一。
跟 ❙諾蘭❙ 的另一部歷史電影 Dunkirk (《鄧寇克》) 一樣,入場的觀眾之中,對科學家 ❙奧本海默❙ (或對二戰時的 ❙鄧寇克❙ 大撤退歷史) 有點認識的在離開電影院時可能比入場前知道得還要少。截至現時為止,❙諾蘭❙ 的歷史電影基本上都不是歷史電影。
❙諾蘭❙ 的《奧本海默》神話化了 ❙奧本海默❙,他的《鄧寇克》則神話化了 ❙鄧寇克❙ 大撤退中的一些情節。
電影中的那段歷史並不複雜。由於有 (錯誤) 情報聲稱納粹 ❙德國❙ 正在製造原子彈,❙美國❙ 政府於是投入大量傑出科學家和大量資金,試圖先於 ❙德國❙,將當時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武器製造出來。
事實上,❙英國❙ 自1939年起便在研究製造這種大殺傷性武器的一個方案。❙美國❙ 政府籌備 Manhatten project (《曼哈頓計劃》) 前,❙英國❙ 專家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 ❙英國❙ 缺乏資金來實現這些進展。 於是一大群 ❙英國❙ 科學家前往 ❙美國❙ 協助 ❙曼哈頓計劃❙,錯誤地認為這是一個 ❙英美❙ 聯合項目。電影貶低了 ❙英國❙ 的貢獻,也沒有提及後來 ❙英國❙ 的被排斥,這導致 1945 年 ❙英國❙ ❙工黨❙ 政府重新啟動了 ❙英國❙ 自己的獨立核武器計劃。作為一名 ❙英國❙人,❙諾蘭❙ 顯然不了解這段歷史,或者,他根本不關心這段歷史。
電影專注於 ❙奧本海默 ❙的「一些私生活」﹑「心理狀態」及 ❙美國❙ 政府對他的「逼害」,將 ❙奧本海默❙ 塑造成一個公式化的行為古怪的天才形像 —— ❙奧本海默❙ 的共產主義情婦指導 ❙奧本海默❙ 在性愛中朗讀 ❙印度教❙ 經典《薄伽梵歌》中的一節經文「我變成了死亡,世界的毀滅者」。
在 ❙諾蘭❙ 的神話化處理下,這部電影埋葬了很多重要的史實。
最重要的一個史實是當時的 ❙美國❙ 的確被共產黨滲透得很嚴重,情況一如今日的 ❙美國❙﹔但那時滲透 ❙美國❙ 社會和政府的是 ❙蘇聯共產黨❙,今日滲透 ❙美國❙ 社會和政府的是 ❙中國共產黨❙。
踏入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很多 ❙蘇聯❙ 秘密檔案都已解密或洩露,自由派的 ❙諾蘭❙ (❙荷里活❙ 有誰不是自由派或左派呢?) 卻視而不見,甚至有蓄意隱瞞之嫌。
電影中的共產主義人物和工會組織者都被描繪成相對地親切,而反共軍人和政府官員則大多被描繪成惡毒的對手。
❙奧本海默❙ 不是共產黨人,但他的太太是前共產黨員,他的情婦是共產黨員,他的很多朋友,要不是共產黨員便是共產主義者。所以 ❙美國❙ 政府對他的小心翼翼或懷疑並非自由派口中的「麥卡錫主義」。歷史學家 John Earl Haynes 的最新研究指出,麥卡錫名單上的159人中至少有9人的確是 ❙蘇聯❙ 間諜﹔同時,根據Venona Project (《維諾那計劃》 - 目的是要截獲和破譯 ❙蘇聯❙ 情報機關的訊息) 及附加證據,當時實際上有數百名 ❙蘇聯❙ 間諜在 ❙美國❙ 活動,但大多數人從未被 ❙麥卡錫❙ 點名。[這裡]
1942 年,❙奧本海默❙ 的一位共產主義朋友曾一度建議 ❙奧本海默❙ 通過一位 ❙英國❙ 科學家(❙蘇聯❙ 代理人)聯絡 ❙蘇聯❙ 及向 ❙蘇聯❙ 提供 《曼克頓計劃》資料。雖然 ❙奧本海默❙ 拒絕了,但他沒有向 ❙美國❙ 當局報告是次接觸,直至八個月後。報告後,❙奧本海默❙ 試圖掩蓋他朋友的角色達四個月之久。
在沒有 ❙麥卡錫❙ 的英國,核科學家 Alan Nunn May (❙艾倫•納恩•梅❙) 是一名真正的共產黨人,他向 ❙蘇聯❙ 洩露機密而被判入獄十年。❙德國❙ 難民 Klaus Fuchs (❙克勞斯•福克斯❙)也向 ❙斯大林❙ 提供了 ❙英國❙ 的核機密,被判入獄14年,獲釋後前往共產主義 ❙東德❙ 生活。
為什麼上述沒有出現在電影中的歷史事件那麼重要﹖因為納粹 ❙德國❙戰敗後不久,❙斯大林❙ 早已知曉《曼哈頓計劃》多時,因為 ❙蘇聯❙ 間諜或代理人已經滲透了這個原子彈項目。
為什麼影片的大部分內容都在攻擊一名參加了取消 ❙ 奧本海默❙ 安全許可行動的默默無聞的 ❙美國❙ 政客 Lewis Strauss (❙ 小勞勃•道尼❙ 飾演的角色)?
換句話說,❙ 諾蘭❙ 將 ❙ 奧本海默❙ 描繪成 ❙ 美國❙ 政府中面目猙獰的反共官員的受害人是對那段重要史實的嚴重扭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