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眼雖不見,我可能錯了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煩惱障眼雖不見,我可能錯了(象山慶’23.8.16)

      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此詩多被詮釋為「往前不見招賢的聖君,向後不見求才的明君。只有那天地的悠遠,止不住悲傷的熱淚。」[1]似乎是懷才不遇的寂寞(自憐)與憤世(自傲)。若抽除他個人的身世背景與俗世熱腸,此詩別有「獨立宇宙中,而與眾生俱」的蒼茫與悲壯,或「德不孤,必有鄰」的平和與穩重。在超越了個人得失利害的境遇之後,這首詩所開展的是古今無隔、人我神交的感動與欣慰:人所在的世間,彼此似有物理「時、空」的阻開,但那只是一種慣性的錯覺;若能任由想像與情感的奔放,則而當下所在的景點,可以是一個四通八達的座標、或球狀立體的中心,且是多方向的交互流動;在這個點上,可以或縱或橫的「輻射與收納」與此連結的一切點線面、人事物。因此,當年站在幽州台上的陳子昂(或過去/現在/未來之任何人)心中確知:在我之前必有數不盡的古人曾來一覽,我之後也將有算不完的來者到此一遊,我在這裡,就是宇宙的中尊,串連了古往今來無窮的時空與人物,這是何等的熱鬧、無盡的風采!與「十方三際一切人」的同在、同感,讓我流下又喜又悲的淚來。

    再將鏡頭拉到念佛人的心境,《觀無量壽佛經》:「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觀經四帖疏》:「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任何時間與地點,任何人開口念佛,就如站在幽州台上,當下與阿彌陀佛、十方諸佛,乃至一切菩薩及諸上善人,念念相感、心心相應;更與普天下一切念佛人,同聲同氣、同願同行,如帝網天珠,交光互映;所謂「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法界皆兄弟。」這件事,若想得來、信得及,則或因歡喜、感激而「愴然涕下」,本願所現,確實如此!

源信上人《往生要集》

      煩惱障眼,雖不能見;大悲無倦,常照我身。

親鸞上人<正信念佛偈>亦引此改寫以讚嘆之[2]

    宋.法護《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15云「大慈和合聲,大悲無倦聲」,《大乘寶要義論》亦云「大慈柔軟心,大悲無倦心」。大慈是和合、柔軟,大悲是無倦、哀愍。對三界火宅中的我們,「拔苦」比「與樂」更重要,或可說,無苦即是樂。佛菩薩悲心之深、廣、久、遠,故曰「大」。《涅槃經》卷11:「三世諸世尊,大悲為根本…..若無大悲者,是則不名佛。」《大日經》卷1:「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諸佛如是無倦無止的大悲行,是世人之心所不能思、眼所不能見,而其事之真實、其行之利益,唯憨直之機、至誠之信,於一心稱名之中,即可自然的領受;雖還是不知其所以然,也無所罣礙了。

     《往生要集》卷上

      夫往生極樂之教行,濁世末代之目足也;道俗貴賤,誰不歸者。但顯密教法,其文   非一;事理業因,其行惟多;利智精進之人,未為難。如予頑魯之者,豈敢矣。是故依念佛一門,聊集經論要文,披之修之,易覺易行。

    法然上人開創淨土宗專修念佛之業,也須感念源信前輩的獨具隻眼,在天台的教觀之上,開顯淨土的稱名,思想架構如世親之「五念門」,行持實踐尊善導之「專稱佛名」;尤其「極重惡人,無他方便;唯稱彌陀,得生極樂」一句,繼承了善導大師「本願念佛、他力往生」的宗旨,也成就了法然上人的「專修念佛」及親鸞聖人的「正信念佛」。

    面對上述「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大悲無倦,常照我身」的高遠心境及真實受用,多劫以來煩惱熾盛、業障深重的身心,或應於經常性的定靜、反觀中,發現並承認:「我可能錯了!」[3]「我再也不輕信我的念頭與見聞!」「在是非/對錯之外,另有一片淨土,我將往生那裡,與佛相遇。」


[1]明.黃周星(1611—1680)《唐詩快》:「胸中自有萬古,眼底更無一人。」清.宋長白《柳亭詩話》:「阮步兵登廣武城,嘆曰:”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眼界胸襟,令人捉摸不定,陳拾遺會得此意。……假令陳、阮邂逅路歧,不知是哭是笑。」

[2]源信上人《往生要集》卷中·雜略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我亦在彼,攝取之中。煩惱障眼,雖不能見,大悲無倦,常照我身。……極重惡人,無他方便,唯稱彌陀,得生極樂。」親鸞上人《教行信證》之「行」<正信念佛偈>:「源信廣開一代教 ,偏歸安養勸一切;專/雜執心判深淺 ,報/化二土正辨立。極重惡人唯稱佛,我亦在彼攝取中;煩惱障眼雖不見,大悲無倦常照我!」<高僧和讚>213:「眼被煩惱無明遮,攝取光明雖不見;大悲慈親心無倦,光明恆常照吾身。」《正信偈》120句,與《和讚》同為《教行信證》的濃縮。釋法霖《<正信念佛偈>補影記》卷下/釋空誓《正信念佛偈.私見》輯錄

[3]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先覺2023/02

 

raw-image



raw-image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各適其性/機,各取所需/法(象山慶'23.8.14)     佛所說經,諸家共依,但論師之解說不同,而不盡合於經之本義;於是有種種判教,乃至依所判之小大淺深偏圓,而成立各自宗派。在中國有八宗、十宗之細分,某宗之下又可能有家派之別。若就大體二分法,除了「小/大」乘,已成了普遍的共識之外,更有「顯/
    象山的羅漢像(象山慶‘23.7.1) 象山靈隱寺,天寶聖道宮,北台慈惠堂,各有一群羅漢塑像,有十八尊及十六尊兩種...... 佛教早期的阿羅漢,除了部分協助佛陀弘法之外,每有厭世自了,甚至有先於佛入滅而取涅槃者。然而,大乘菩薩道(佛菩提道)宣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皆能成佛,佛弟子當以佛法成就眾生,於
    淨蓮念佛會是「寂光寺」分院--北市信義區吳興街600巷100弄107號。視野廣闊,可以看到台北101大樓,糶米古道之「德興煤礦」旁 吉凶操在自己,好日子做壞事,吉日也變凶;凶日做好事,凶日也變吉。我從來不看日子,不算字劃,只在乎自己在做什麼!遇挫折則努力改進,遇順境則警惕自己,努力改變自己的壞習氣,
    星雲大師-圓寂 佛光山開山宗長、國際佛光會創辦人星雲大師今天下午安詳離世,享耆壽97歲,核心弟子們陪在身旁。星雲大師中風後身體狀況走下坡,每2天要進高雄長庚醫院洗腎,星雲意志力強韌,他曾告訴醫療團醫師「出家人不怕死」,如今他圓滿走完一生,也算放下人間苦痛。 佛光山星雲大師圓寂 享耆壽97歲 2023
    空行母悲歌-女性在藏傳佛教[1] 的角色與命運 An Elegy about Dakinis-The Role and Destiny of Women in Tibetan Buddhism 蔡志成(Jyh-Cherng Tsai) ; 張火慶(Hwo-Ching Chang) 正覺學報(繁體版)
    由上述完整句型回看俗傳的「四不能、三不度」,則顯得片面而未必,所謂的「不可」及「不度」是一種「有條件」的講法,合乎常識,是方便說;但似乎略過了佛的大悲大智大願大行之不思議功能。
    各適其性/機,各取所需/法(象山慶'23.8.14)     佛所說經,諸家共依,但論師之解說不同,而不盡合於經之本義;於是有種種判教,乃至依所判之小大淺深偏圓,而成立各自宗派。在中國有八宗、十宗之細分,某宗之下又可能有家派之別。若就大體二分法,除了「小/大」乘,已成了普遍的共識之外,更有「顯/
    象山的羅漢像(象山慶‘23.7.1) 象山靈隱寺,天寶聖道宮,北台慈惠堂,各有一群羅漢塑像,有十八尊及十六尊兩種...... 佛教早期的阿羅漢,除了部分協助佛陀弘法之外,每有厭世自了,甚至有先於佛入滅而取涅槃者。然而,大乘菩薩道(佛菩提道)宣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皆能成佛,佛弟子當以佛法成就眾生,於
    淨蓮念佛會是「寂光寺」分院--北市信義區吳興街600巷100弄107號。視野廣闊,可以看到台北101大樓,糶米古道之「德興煤礦」旁 吉凶操在自己,好日子做壞事,吉日也變凶;凶日做好事,凶日也變吉。我從來不看日子,不算字劃,只在乎自己在做什麼!遇挫折則努力改進,遇順境則警惕自己,努力改變自己的壞習氣,
    星雲大師-圓寂 佛光山開山宗長、國際佛光會創辦人星雲大師今天下午安詳離世,享耆壽97歲,核心弟子們陪在身旁。星雲大師中風後身體狀況走下坡,每2天要進高雄長庚醫院洗腎,星雲意志力強韌,他曾告訴醫療團醫師「出家人不怕死」,如今他圓滿走完一生,也算放下人間苦痛。 佛光山星雲大師圓寂 享耆壽97歲 2023
    空行母悲歌-女性在藏傳佛教[1] 的角色與命運 An Elegy about Dakinis-The Role and Destiny of Women in Tibetan Buddhism 蔡志成(Jyh-Cherng Tsai) ; 張火慶(Hwo-Ching Chang) 正覺學報(繁體版)
    由上述完整句型回看俗傳的「四不能、三不度」,則顯得片面而未必,所謂的「不可」及「不度」是一種「有條件」的講法,合乎常識,是方便說;但似乎略過了佛的大悲大智大願大行之不思議功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在醫院陪伴母親度過艱難時光的過程中,作者透過閱讀《六祖壇經》汲取心靈的力量。書中的智慧如慧能的偈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感動了作者,讓他對人生和修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這篇文章分享了閱讀過程中的感觸,以及對於自我成長的反思。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說到彌陀經,不得不說到中峰明本禪師的三時繫念,佛教徒的生離死別,總免不了請高僧大德來誦經渡亡,而最常念誦的,便是以阿彌陀經為主的三時繫念,其中白文便為禪師所寫的懷淨土詩: 世界何緣稱極樂?只因眾苦不能侵;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雲與我俱東」是一種對生命高維的體察,也是對造物主創造力的敬畏!
    Thumbnail
    文人寫文、寫詩,難免會用點想像力,未必全部是事實。   唐憲宗元和元年(西元806年),白居易寫“長恨歌”。 這首長篇敘事詩問題不少。過去已經有學者指出,“峨嵋山下少人行”是錯的,玄宗入蜀,不會經過峨嵋山。   另外“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
    Thumbnail
    禪師示頌曰: 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 念異便於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 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 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這首詩深刻表達了禪宗關於覺性本質和解脫道的教導。 它強調放棄執著、成見和二元思維的重要性,以便體驗超越一切形式和區別的現實的真實本質。
    Thumbnail
    登幽州臺歌 唐代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兩句詩用對偶句式,語氣激越,感情強烈。前兩句用排比、誇張的手法,寫出了詩人登高望遠所看到的景象:眼前空曠無垠,看不到古人,也看不到來者。這不僅是眼前之景,更是心中之景。詩人放眼歷史,看不到可以比肩的先賢,也看不到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在醫院陪伴母親度過艱難時光的過程中,作者透過閱讀《六祖壇經》汲取心靈的力量。書中的智慧如慧能的偈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感動了作者,讓他對人生和修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這篇文章分享了閱讀過程中的感觸,以及對於自我成長的反思。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說到彌陀經,不得不說到中峰明本禪師的三時繫念,佛教徒的生離死別,總免不了請高僧大德來誦經渡亡,而最常念誦的,便是以阿彌陀經為主的三時繫念,其中白文便為禪師所寫的懷淨土詩: 世界何緣稱極樂?只因眾苦不能侵;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雲與我俱東」是一種對生命高維的體察,也是對造物主創造力的敬畏!
    Thumbnail
    文人寫文、寫詩,難免會用點想像力,未必全部是事實。   唐憲宗元和元年(西元806年),白居易寫“長恨歌”。 這首長篇敘事詩問題不少。過去已經有學者指出,“峨嵋山下少人行”是錯的,玄宗入蜀,不會經過峨嵋山。   另外“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
    Thumbnail
    禪師示頌曰: 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 念異便於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 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 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這首詩深刻表達了禪宗關於覺性本質和解脫道的教導。 它強調放棄執著、成見和二元思維的重要性,以便體驗超越一切形式和區別的現實的真實本質。
    Thumbnail
    登幽州臺歌 唐代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兩句詩用對偶句式,語氣激越,感情強烈。前兩句用排比、誇張的手法,寫出了詩人登高望遠所看到的景象:眼前空曠無垠,看不到古人,也看不到來者。這不僅是眼前之景,更是心中之景。詩人放眼歷史,看不到可以比肩的先賢,也看不到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