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加則加-天助自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可加則加-天助自助?(象山慶25.3.29)

   《十地論.義疏》卷一:

蒙佛加故己智增,智增由加所成,此他力義;自力者,今對佛宣辨,雖自力勘能,要須待加故,自力亦云加也。不闇加者,加必加於可加,加則己辨釋他力。

釋印順《淨土與禪》

佛法中,如聲聞乘特重自力,但也不能不依靠他力。如歸依三寶,即是依三寶的加持力;……諸佛、菩薩、羅漢,以及師長道友,固能給予我們的助力,但這種助力,必經我們自力的接受和運用,才能顯出它的功能。……念佛法門,是屬於他力的,依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的攝受,才有往生淨土的可能。

    有人以「可加則加」解釋他力,認為「三心」具足的念佛者,則佛加其力;也就是以其人行業為「內因」、如來他力為「外緣」,內外因緣和合,而得往生之果。因此,以如來之(他)力生起信心,而勉勵其人之行業;然而此種信心是凡夫心,常與如來之他力對立,直到臨終都是「南無阿彌陀佛」的「請求」佛的救度。這是以自力多於他力,是自力;他力多於自力,是他力。若以個人之信行佔2分,如來之他力佔8分,合為10分而往生,則為「他力」教,這類似於異教上帝之信心。若以此通俗性的因果觀尋求無限之物、真實之理,必有破綻。

    一般所謂的他力,是相對於自力的多少與強弱,因此求生極樂的人,就須累積念佛之功,或兼修諸善之行,以自力彌補他力;這是對他力的「信心」不足,而落在「自助者天助之」的人文思維。

    一般人或在自身體認佛性而起「絕待自力」之自覺;或對如來仰信佛德而生「絕待他力」。曇鸞大師為糾正上述之誤解,特別闡明「他力迴向」之意,凡夫的信心是緣他力(名號)之迴向而開發,其信心之體是佛心。六字名號是圓成於彌陀之大心、願力;凡夫信心是聞思於佛名之意義、功德,故說「名號與信心一體」。此信全是彌陀佛心,無關乎凡夫妄心;阿彌陀佛將此佛心授與凡夫,如蓮池師云:「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納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乃有此念佛往生的信心。《觀經疏》「二河白道」喻,或為「眾生清淨信心」,或「彌陀願力之道」,即顯示眾生(機/凡)所起「信心」與彌陀(法/佛)所發「願心」為一體。曇鸞師之「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以斯而推,他力為增上緣,得不然乎!」道綽、善導二師之「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他(彌陀本願)力「增上緣」,是「利他迴向」的強緣,並非一般「可加則加」的隨緣,總括為《觀念法門》的五緣:1,滅罪(眾生稱念,則除多劫罪),2.護念(佛菩薩常來念佛行者之側,如影隨形,而加護念),3.見佛(依於念佛三昧,得見阿彌陀佛),4.攝生(願往生行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願力攝得往生),5.證生(眾生之往生有釋尊及諸佛之證明)。

    我輩但憑彌陀之願力攝受,就可以往生淨土,不須另外添加(參雜)人為的諸善與自力的功夫;而可以將往生大事完全託付於佛,因為我輩往生之因果,全是佛之施予--絕對的他力之迴向,現世(平生)得往生之因,命終(剎那)得往生之果。

    究極(理性)而言,無自無他;二力之分,乃言說(事相)之方便;「可加則加」似乎較順因緣與人性,屬於人類的常態思維;佛亦知之而又超越之,利他之功德平等普加於一切人(如陽光普照),但每個人的受用有差別,乃各自之業力使然。若就事實而論,眾生修行解脫之理與行,從聞思至修證,皆因於佛之開示而得以奉行「悟入」;全憑「佛力」之宣導、加持,眾生之「自力」只能皈依、隨順,含攝於佛之悲智功德力之中。淨土宗從信.願.行,往生成佛,全憑阿彌陀佛「大悲願力」之加持與成就;曇鸞《往生論註》卷下︰

    如人畏三塗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禪定,以禪定故,修習神通,以神通故,能遊四天下,如是等名為自 力;又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遊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為他力。

    出世之「祂」力,是無相絕對之佛力(佛眼視眾生如己),稱為「祂」力;佛力無量無邊不思議,略說有十種「智力」[1],乃證得實相之智,了達一切,無能壞,以「降伏魔/外」的勝能而安立;以此十種力,能破外邪,善說法,隨眾生之根機,因緣而分別教示,令一切有情同入涅槃或同生淨土。

    彌陀本願的救度,不在乎凡夫心的信不信、淨不淨;不應以有漏、有限的「自力之思議」去卜度、質疑;彌陀「名號」乃他力的功德,若能隨順佛意而稱念,即得往生。一般的稱名是「他力中的自力」,然而,彌陀之願力,十劫之前已具備了,且行之有年,接引無數眾生;若須額外依「自力」加功而求生,則聖凡賢愚、初久勤惰、多少疏密……,千差萬別,必有諸多的等級與遺漏。若依他力本願而稱名,則一切眾生平等往生,同得不退。

   他(佛)力是無量無邊的大悲、大願、大功德、大威神,能除眾生一切惑(煩惱)、能消眾生一切惡(罪業)、能滿眾生一切願(極樂)。他力迴向,在開顯彌陀主動的救度(法)及眾生被動的往生(機)。也就是說,淨土門的自力、他力,專就「往生之親因」(直接原因)而區分,若依自修其身、自淨其心而為往生之德本,則為自力;若但憑彌陀之迴施而得往生之因果,為純他力。阿彌陀佛將其久已成就的功德「名號」,迴向於眾生,令彼無疑無慮的領受,而成就了無作即作的往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2會員
319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2025/04/24
行苦—捨受(象山慶25.4.23) 佛法之「行」,乃無常遷流的「有為」法;依其範圍之廣狹為:「諸行無常」之行→「五蘊」之行蘊→「十二緣起」之行(業)→「五遍行」之思(心所) 1.「諸行無常」的「行」,總括一切法(現象、五蘊) 2.「五蘊」之行蘊:於《百法明門》中,乃(受、想之外)49個心所法+
2025/04/24
行苦—捨受(象山慶25.4.23) 佛法之「行」,乃無常遷流的「有為」法;依其範圍之廣狹為:「諸行無常」之行→「五蘊」之行蘊→「十二緣起」之行(業)→「五遍行」之思(心所) 1.「諸行無常」的「行」,總括一切法(現象、五蘊) 2.「五蘊」之行蘊:於《百法明門》中,乃(受、想之外)49個心所法+
2025/04/16
捨自歸他→非自非他(象山慶25.4.6)       他力之信,乃阿彌陀佛與諸佛之所加持,力大無窮;不能以聖道門之(弱小)自力的「信-解-行-證」相比擬;淨土門但憑「念佛」唯一正行,從始至終,皆由信之他力為根本與支撐,一行到底,一信徹入,無次第,無轉折。        信(聞/教)-->願(思/
2025/04/16
捨自歸他→非自非他(象山慶25.4.6)       他力之信,乃阿彌陀佛與諸佛之所加持,力大無窮;不能以聖道門之(弱小)自力的「信-解-行-證」相比擬;淨土門但憑「念佛」唯一正行,從始至終,皆由信之他力為根本與支撐,一行到底,一信徹入,無次第,無轉折。        信(聞/教)-->願(思/
2025/03/17
專念與共修(象山慶25.3.16)     問1.淨土門專稱「南無阿彌陀佛」,但我也愛稱念其他諸佛菩薩,如藥師佛、觀世音菩薩。會不會影響日後往生「彌陀淨土」?     慶答:若您的「信、願、行」都很確定是以【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為主,每日的念佛功課之餘,偶爾禮拜、稱念其他佛菩薩,且功德「迴向」於往
Thumbnail
2025/03/17
專念與共修(象山慶25.3.16)     問1.淨土門專稱「南無阿彌陀佛」,但我也愛稱念其他諸佛菩薩,如藥師佛、觀世音菩薩。會不會影響日後往生「彌陀淨土」?     慶答:若您的「信、願、行」都很確定是以【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為主,每日的念佛功課之餘,偶爾禮拜、稱念其他佛菩薩,且功德「迴向」於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世間的法,有這個東西,你得到了我就少了;我得到了,你就沒有了,是必定會生起諍論。 佛法這個東西妙不可言,我給了你,你固然好了,我更好;反過來,你給了我,我固然好,你更好,就這麼個好處,就這麼個好處。—師父的叮嚀
Thumbnail
世間的法,有這個東西,你得到了我就少了;我得到了,你就沒有了,是必定會生起諍論。 佛法這個東西妙不可言,我給了你,你固然好了,我更好;反過來,你給了我,我固然好,你更好,就這麼個好處,就這麼個好處。—師父的叮嚀
Thumbnail
要享事功,先要提得起; 要享閒情,先要放得下。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慈》
Thumbnail
要享事功,先要提得起; 要享閒情,先要放得下。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慈》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導讀: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導讀: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Thumbnail
袞卻格西開示|第十九講:自他相換修習次第、第二十講:上士道次修心——我愛執與愛他執
Thumbnail
袞卻格西開示|第十九講:自他相換修習次第、第二十講:上士道次修心——我愛執與愛他執
Thumbnail
持地藏經好一陣子,現在轉用其他方式,越來越能感受到生活的各個層面被好好的看顧、照料著。 偶有陷入坎中不知如何是好,身邊也隨時都有家人朋友,重點在於自己能夠放心的說,即便不合邏輯。 一早結束與夥伴的腦力激盪、生活分享,以及即將來的活動發想,其實很easy,只是總慣性感覺自己〔克服〕些什麼,
Thumbnail
持地藏經好一陣子,現在轉用其他方式,越來越能感受到生活的各個層面被好好的看顧、照料著。 偶有陷入坎中不知如何是好,身邊也隨時都有家人朋友,重點在於自己能夠放心的說,即便不合邏輯。 一早結束與夥伴的腦力激盪、生活分享,以及即將來的活動發想,其實很easy,只是總慣性感覺自己〔克服〕些什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