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好電影,總是開心。陸小芬《本日公休》,演出老派家庭理髪師「阿蕊」的悲喜人生,非常生活化,也是誠意滿滿的電影。陸小芬出差為臨終老主顧理髪的一幕,更是感人至深。雖然,人生道理和人情味多得有些刻意,但瑕不掩瑜,還是要給予傅天余導演掌聲。
‧ 看了難民新聞報導,覺得所謂「世界性的災難、罪惡與悲哀」,這些轉徙流離的難民,以及散布各地的難民營,正是最鮮明的見證。
‧ 智者曰:笑話可說是語言文字的漫畫。重點是,要避免自己成為笑話中的人物。
‧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有其時也。萬勿急功近利,想立即得到回報。要耐心、堅持、持續付出、等待,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輕輕鬆鬆不可能成功。
‧ 時代潮流把毛筆從實用的廣大層面沖到藝術的小眾領域,毛筆雖沒落而不會淪落,透過書法作品,可以確認藝術長存,毛筆與傳統同其不朽。
‧ 關於人物塑造,有缺點的主角會比完美的主角更具說服力。完美無缺、十項全能的英雄,會讓觀眾的注意力變鬆散:反正他能搞定一切,幹嘛替他擔心?觀眾迷戀的對象,往往是影片中那些性格矛盾、帶有缺點的角色。因為我們也都有那些習性和弱點,這種角色會比英雄人物更具說服力。
‧ 那是手寫稿的1960年代,名詩人覃子豪去世,正在金門服役的年輕詩人葉珊(即後來的楊牧),寫一紀念長文投寄臺北一家報紙,未存底稿,結果石沉大海,從此失去了蹤影。豈不痛哉!
‧ 旅美職棒投手陳偉殷在金鶯隊時,金鶯與老虎三連戰,第三場在凌晨登場,陳偉殷擔任金鶯先發投手,一局下半即遭遇亂流,挨了兩轟,一口氣丟掉五分,臺灣許多球迷見大勢已去,關電視睡覺去。結果,此役金鶯最後以七比五逆轉擊敗老虎隊,陳偉殷幸運拿下勝投。「這就是棒球,你永遠都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陳偉殷於賽後接受記者訪問時説,自己所做的就是:「不要放棄,持續戰鬥。」此役此語的確深具啟示性。
‧ 解嚴之前,電影開演先唱國歌,算是最早的卡拉OK;電視頒獎典禮的最後一個節目,通常是演藝人員排列臺上合唱〈梅花〉〈中華民國頌〉之類的愛國歌曲。這儀式和場面真是見怪不怪,如今則不免啞然失笑了。
‧ 髮禁年代,高中男生三分頭,檢查未過,教官剪刀伺候;頭頂剪三直線曰「上尉」,腦後和兩側剪三凹曰「上校」。接著,被授階的「軍官」就只能自己去理髮廳剃光頭了。多麼恐怖的曾經!如今有誰相信?
‧ 日本江戶時代畫家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系列之「神奈川沖浪裏」,其普魯士藍令人驚豔。社會大眾即使不識畫家,但應該都看過這一幅世界名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