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金魚腦》這本書在講如何記憶。
我們現在已經不太需要像學生一樣背書了,不過我發現書中內容隱藏了另一種價值,可以解決大部分人在讀完一本書之後沒有收獲的問題。
閱讀的時候,不用背,只需要知道如何記錄。
我們先來看看記憶是怎麼形成的。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記憶過程分為三個不同階段 :
1 . 編碼:獲得資訊並加以處理和組合。
2 . 儲存:將組合整理過的資訊做永久紀錄。
3 . 檢索:將被儲存的資訊取出,作出回應。
什麼是記憶 ?
簡單說,就是將讀到的資訊透過自己的語言轉換之後,儲存到大腦的過程。轉換的工法越細緻,記憶被回想起來的機會就越高。
你讀到的資訊,透過一種轉換,就能被吸收進入大腦。
如果轉換的工法很粗糙,可能轉出垃圾來,但大腦不管那是什麼,它全部吸收。
想要提高轉換的效益,「理解」所讀的內容很重要。
心理學家研究指出:那些在課堂上掌握了歷史事實意義的學生比起死記硬背、不求甚解的學生來,記憶效果要好得多。
可見,深刻理解是記憶力提高的催化劑。
但,我們不是要背下它。
理解知識之後,你不需要背下來,只需要做好記錄,以後需要用到的時候能快速找到並回想起來就可以了。
想要做好閱讀記錄,我們可以借鑑《告別金魚腦》書中講到的理解和記憶四步驟 :
1 . 了解記憶資訊的大意
2 . 對記憶資訊進行分析
3 . 找到記憶資訊的關鍵
4 . 知識需與實踐相結合
簡單來說,開始做記錄的時候,要先對閱讀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然後思考新知識與你已經學過的知識有什麼關聯。
理清新舊知識的連繫關係之後,就要把「頭」抓出來,也就是上面的第三步。去找到記憶的關鍵點,也就是你日後要透過回想它來喚醒整個知識串的「關鍵字」。
你可以用筆記本或任何筆記軟體做閱讀筆記,我正在嘗試的方法是 : 卡片筆記法。
卡片筆記的意思就是,不要把一本書的筆記寫成一大篇,把它切成一個個小筆記,每個小筆記只記錄一個觀念、定律或感想,一則小筆記就好像一張小卡片。
這只是記錄,接下來才是重點 : 找關聯。
現在你將所有卡片在桌面上攤開來,去找出 :
1 . 誰與誰確定有關
2 . 誰與誰可能相關
3 . 誰與誰本來不相關,但我突然有靈感能將它們串起來
這個步驟,是一開始說的記憶三階段當中的「編碼」與「儲存」。
感覺起來有點麻煩對不對,但是為了之後能方便找到它們,值得一試。
大家應該都存過不少筆記、網站,然後從來沒有用過它們對嗎 ?
不要再這樣浪費讀書時間而沒有任何收獲了。
等到你真正需要去找以前學過的知識,就到了記憶過程的第三階段 : 檢索。
我的卡片關聯圖是長這樣的。
有看到嗎 ?
每個小點點都是一張卡片,它們互相連接。只要兩個小點點之間的路徑是通的,就可能存在知識點與知識點的關聯性。
你只需要對現在正在思考的問題,想出一個關鍵字,然後就從它出發,看能連到哪些卡片。
例如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想到了讀書要「理解」才有用,不能死記硬背。所以我從「理解」出發,然後看到了「思想自由」卡片。
我就在想,沒有錯啊,想要在卡片中找到更多可能的或不可能的關聯,就要先放棄固執和成見,讓思想自由,就算胡亂去串聯也沒有關係,說不定也會有驚喜。
記憶是一張網,不是一個洞。
思考的時候,從一個節點跳到下一個節點,發現能用上的,就撿起來,沒有用的就跳過去。
不是像自己家裡的儲藏室一樣,門邊的還能翻翻看,無底洞裡面的就算了。
知識網,讓知識之間的關係緊密起來。而知識間的關聯越深,又會反過來增進對某一個知識點的理解,從而達到一個良性的循環。
總結一下 :
不要想說記不住就乾脆不讀了。
閱讀的目的不是記憶,而是應用,是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
不要記憶,要好好記錄。
--
歡迎給我點一下愛心,並在下面按「+」追踨哈利哥。
也可以在 FB 和 IG 追蹤我 ~
FB : https://www.facebook.com/read.by.harry/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read.by.ha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