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唐吉訶德》時我一直在想:一個人看書看到走火入魔,失去理性,這事到底怎麼發生的?
他快 50 了,瘦得跟竹竿似的,卻堅信自己是威風凜凜的騎士。放著家產不管,賣地買騎士小說,整天幻想著騎馬行俠仗義。你說他傻吧,但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他的影子。

你閱讀時想的是什麼?
為什麼看書能把人變成這樣?
說白了就是大腦被「餵」習慣了。唐吉訶德每天看騎士小說,腦子裡全是英雄救美的劇情,看久了真覺得風車是巨人,客棧是城堡——這就叫「認知框架」,跟現在我們刷網路短影音刷到分不清虛擬現實一個道理。
對自己的身分認同是怎麼養成的?
《原子習慣》說得對:你重複做什麼事,就會慢慢相信自己是什麼人。唐吉訶德幹了三件事:
1. 搞儀式感:破銅爛鐵當盔甲,瘦馬硬要起個霸氣名字
2. 照劇本演:學小說裡騎士決鬥、徹夜守護盔甲
3. 自我洗腦:每次出糗都腦補成英雄情節

最絕的是他越失敗越要證明自己是騎士,像極了賭徒輸錢還要加碼,就跟我們說了大話後硬著頭皮也要裝到底一模一樣。
唐吉訶德的故事對我們有什麼用?
一、想養成好習慣,就學他「演什麼像什麼」
- 想讀書?先買本有趣的放床頭,每天翻兩頁
- 想寫作?從發 200 字短文開始,別糾結文筆
- 想健身?穿上運動服,動起來再說
二、但要小心「同溫層效應」
現在刷手機就像唐吉訶德看騎士小說,大數據專挑你愛看的餵。你以為在學習,其實是反覆看同類內容,最後變成「偏見收集器」。

如何有效地培養習慣並避免同溫層效應?
如何避免被洗腦?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對面前的資訊多問幾次「為什麼?」
- 為什麼他這麼說?
- 他的說法合理嗎?
- 他所說的道理適合我嗎?
- 他的經驗可以複製嗎?
- 有沒有其他可能性?
在吸收資訊前,先過濾一遍,別讓垃圾資訊塞滿你的腦袋。學會建立自己的「認知防火牆」,才能避免被單一的觀點牽著鼻子走。
唐吉訶德人雖然瘋,但他是真敢為理想拼命,我們現代人早已不缺書,缺的是像他「把書讀進生活」的那股勁。
當然,前提是別把風車當巨人,也別賣房子買書看。
閱讀可以改變一個人,但怎麼讀、讀什麼,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