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翬向魯隱公提議殺死公子允以鞏固君位,順便希望為自己謀得宰相一職,不料魯隱公已經準備讓位給公子允了,公子翬立刻把計劃改為刺殺隱公。
魯隱公會定期祭拜一個名為鍾巫的神,當時隱公為了祭拜鍾巫而齋戒,並且暫住在大臣寪氏的家中。公子翬得到公子允的批准,找來了刺客,就在寪家中把隱公殺死。事後,公子翬還誣捏是寪氏殺死隱公。隱公死後,公子允順理成章即位為國君,是為魯桓公。
公子翬最初為了成為宰相,想出了為隱公立功、鞏固君位的方法,他視自己的利益比起太子的性命更重要。隱公從幾年前公子翬私自帶兵參戰就應該加以警惕,即使不施加懲罰也應該慢慢減少他參與政務的機會,可是公子翬幾年來的地位不減反增。隱公既然有意讓位給太子,豈能容許大臣殺害太子呢?當隱公知道公子翬有殺太子之心時,竟然無動於衷。桓公默許公子翬弒君,知道兇手並非寪氏,既無意追究弒君責任,也任由公子翬嫁禍給寪氏。
公子翬弒魯隱公一事,始於公子翬自私和貪念,繼而隱公用人不察和優柔寡斷起了推動作用,終於桓公的放任和是非不分。《春秋經》在隱公年間故意把公子翬稱為「翬」,是因為公子翬參與弒君,因此不配「公之子」的身份,在桓公年間則恢復稱他為「公子翬」。
【原文依據】
《春秋經.隱公十年》:
夏,翬帥師會齊人、鄭人伐宋。
《春秋公羊傳.隱公十年》:
此公子翬也,何以不稱公子?貶。曷為貶?隱之罪人也,故終隱之篇貶也。
《春秋左氏傳.隱公十一年》:
公之為公子也,與鄭人戰于狐壤,止焉。鄭人囚諸尹氏。賂尹氏,而禱於其主鍾巫。遂與尹氏歸,而立其主。十一月,公祭鍾巫,齊于社圃,館于寪氏。壬辰,羽父使賊弒公于寪氏,立桓公,而討寪氏,有死者。不書葬,不成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