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春秋》:魯桓公納郜鼎于廟(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華父督殺死國君宋殤公和大司馬孔父嘉,並從鄭國迎回公子馮即位為宋國國君,又向魯、齊、鄭、陳四國贈送厚禮,其中給魯國的禮物就是郜國所鑄造的大鼎。

raw-image

原來郜國早就被宋國所滅,郜鼎是宋人奪來的戰利品。魯桓公收到禮物後,就把它放進祖廟裏。祖廟是肅穆莊嚴的地方,裏面供奉着諸侯的列祖列宗,魯國國君是周公的後裔,因此魯國祖廟裏輩份最高的就是周公。除了要按時進祖廟祭祀以外,諸侯每次出國前、返國後都要進入祖廟告訴祖宗。諸侯本來有討伐弒君者的義務,現在魯國接受了宋國的禮物,等於是認可弒君行為,而把弒君送來的禮物放進祖廟,等於表揚弒君行為。

魯國大夫臧哀伯覺得不妥,便來向桓公進諫,說:「身為統治者,應該要把合乎道德禮義的行為發揚光大,杜絕那些違反道德禮義的事,以此成為百官的榜樣,還恐怕自己有時會有疏失,所以要把這些美德化為實際行動,成為後代子孫的典範。」

臧哀伯接着舉例,說:「國君祖廟的屋頂只用茅草搭建,國君乘坐馬車時只用蒲草所織的坐墊;國君祭祀時使用清淡簡樸的食物,國君日常飲食用比較廉價的糙米而不用精緻的白米。這些都能顯示出國君節儉的美德。」

「國君行禮用的衣、帽、腰帶、鞋子,國君頭上裝飾的髮簪、帽帶等,都顯示出身份地位尊卑分明、秩序清晰。」

「國君使用的刀鞘、刀鞘和刀柄上的裝飾、皮帶和其上的裝飾、旗幟上的裝飾等等,按着所用數量的多寡來顯示身份地位。」

「國君服飾上的火燄紋、龍紋、雙斧紋、雙弓紋,是彰顯國君的文雅品德。在服飾上使用青、黃、紅、白、黑五色來畫出圖像,顯明了這些圖像色彩繽紛。」

「馬匹、馬車和旗幟上的鈴,讓國君出行時有威武的聲音。使用畫有日、月、星圖案的旗幟,讓國君出行時非常耀眼、遠近皆知。」

「所謂發揚美德,就是要節儉而且秩序清晰,物品數量的多寡要能顯示身份地位,以紋飾、色彩來記錄它,以鈴聲和旗幟來發揚它,以此成為百官的榜樣。百官看到國君您節儉有序的美德,心中有所警戒畏懼,因而不敢輕易違反紀律。」

臧哀伯舉了一大串例子後,語氣開始變得嚴厲:「國君您現在消滅那些合乎道德禮義的行為,反而樹立起壞榜樣,把宋國為了息事寧人而送來的大鼎放進祖廟,並公開展示給百官,百官學習這樣的壞榜樣,上樑不正下樑歪,以後還有什麼理由懲治他們的不當行為呢?國家的敗亡,由官員行為不正開始。官員的道德淪亡,在於他們可以明目張膽地收受賄賂。還有什麼收受賄賂的行為,比起把郜鼎放進祖廟更明目張膽的嗎?當年周武王推翻商朝,把代表九個州合鑄的鼎放到首都雒邑,有些正義之士尚且不認同武王這個決定,更何況是象徵違反道德禮義、其他國家來賄賂我們的物品放在祖廟裏。國君您打算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呢?」

魯桓公會聽從勸諫嗎?臧哀伯又會得到怎樣的評價呢?

【原文依據】

《春秋經.桓公二年》: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納于大廟。

《春秋左氏傳.桓公二年》: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納于大廟,非禮也。臧哀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紘、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厲、游、纓,昭其數也。火、龍、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鍚、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今滅德立違,而寘其賂器於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于雒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於大廟,其若之何?」

avatar-img
64會員
165內容數
以儒學、古文字、武俠評論以及書法為主的文化普及工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稽古齋 的其他內容
宋穆公病重,吩咐大司馬孔父嘉將來要擁立公子與夷為國君,穆公又安排兒子公子馮到鄭國居住,為的就是讓公子與夷順利繼位。
自從魯國的公子翬把魯隱公殺死,公子允即位成為魯桓公,至今已是第二年了。這年夏天,有一個郜國造的大鼎,正由宋國緩緩地送進魯國首都。一切要從宋穆公臨終前交代的遺命說起。
宋穆公病重,吩咐大司馬孔父嘉將來要擁立公子與夷為國君,穆公又安排兒子公子馮到鄭國居住,為的就是讓公子與夷順利繼位。
自從魯國的公子翬把魯隱公殺死,公子允即位成為魯桓公,至今已是第二年了。這年夏天,有一個郜國造的大鼎,正由宋國緩緩地送進魯國首都。一切要從宋穆公臨終前交代的遺命說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我們上次看到,由於蘇洵過世,二蘇兄弟不得不再度離開官場,運送父親的靈柩返回蜀地(四川);守孝期滿,二蘇兄弟返回京城,沒想到直接撞上了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熙寧二年,1069 年,沒有在開黃腔🥵) 無論從什麼層面看,年僅 20 歲的宋神宗都是個亟思進取的皇帝,他渴望痛擊遼國、西夏,重振大宋基業。打
Thumbnail
且看蘇秦悟道後的戰國歷史在同一個期間如何快速演變:公元前314年,齊宣王乘燕國內亂派兵攻占燕國,「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孟子·梁惠王下》,燕王 嘩也被齊軍殺死。 燕國幾乎滅國,直到西元前311年,趙武靈王才決定要派兵護送燕公子職回國即位復國,是為燕昭王(在位時間約公元前311-前279年)
  《貞觀》第八篇<論封建>中,太宗說,“國家大事,最重要的是賞與罰。賞當其勞,無功的人自然會退讓。罰當其罪,為惡的人都會戒懼,由此可知賞罰不可輕行。”   貞觀元年,封中書令房玄齡為邗國公,兵部尚書杜如晦為蔡國公,吏部尚書長孫無忌為齊國公,並為第一等,食邑實封一千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Thumbnail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第三)。 定公,魯國國君。『定』是他死後的諡號,是個美諡。據《周公諡法》,『大慮靜民曰定,純行不爽曰定,安民大慮曰定,安民法古曰定』。  魯定公問君臣相處之道,孔子認為,君指派
左 傳 【宮之奇諫假道】     晉國要假道虞國討伐虢國。虞國大夫宮之奇向虞公諫言:「輔車相依,脣亡齒寒。虞、虢兩國就如同唇齒。虢國滅亡,虞國就不保。」     虞公說:「晉是我的宗親,怎麼會害我?」     宮之奇舉了晉伯殺害親族之例來勸說虞公。     虞公又說:「我祭祀都是用豐盛潔淨的
左 傳 【曹劌論戰】     齊伐魯,魯莊公應戰。曹劌認為「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問魯莊公憑何應戰,莊公認為他把好衣服與他人分享,曹劌說這是不普遍的小惠。莊公又說祭祀品不多,以真誠祭祀神明,曹劌說這不能獲得神明的信任。最後莊公說,對於訟案一定盡心盡力,曹劌說這是忠誠的表現,可以出戰了。    
左 傳 【臧哀伯諫納郜鼎】 【本文主旨】     宋國發生政變,魯、齊、陳、鄭四國承認宋國新政權,宋國賄賂四國,魯桓公得郜鼎一具,將之置於祖廟。     臧哀伯諫言不可,其理由為郜鼎乃賄賂之器,有損國君之德,如此則上行下效,將引導官員失德而貪贓枉法。以下所引四句,乃其中精華。  (國家之敗,
Thumbnail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為政第二)。  季康子是魯國的貴族,魯哀公當政時,實際掌握魯國大權,把國君給架空了。子是他的爵位,貴族有公、侯、伯、子和男五等爵位,子是第四等。康是他的諡號。康的含義很廣,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我們上次看到,由於蘇洵過世,二蘇兄弟不得不再度離開官場,運送父親的靈柩返回蜀地(四川);守孝期滿,二蘇兄弟返回京城,沒想到直接撞上了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熙寧二年,1069 年,沒有在開黃腔🥵) 無論從什麼層面看,年僅 20 歲的宋神宗都是個亟思進取的皇帝,他渴望痛擊遼國、西夏,重振大宋基業。打
Thumbnail
且看蘇秦悟道後的戰國歷史在同一個期間如何快速演變:公元前314年,齊宣王乘燕國內亂派兵攻占燕國,「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孟子·梁惠王下》,燕王 嘩也被齊軍殺死。 燕國幾乎滅國,直到西元前311年,趙武靈王才決定要派兵護送燕公子職回國即位復國,是為燕昭王(在位時間約公元前311-前279年)
  《貞觀》第八篇<論封建>中,太宗說,“國家大事,最重要的是賞與罰。賞當其勞,無功的人自然會退讓。罰當其罪,為惡的人都會戒懼,由此可知賞罰不可輕行。”   貞觀元年,封中書令房玄齡為邗國公,兵部尚書杜如晦為蔡國公,吏部尚書長孫無忌為齊國公,並為第一等,食邑實封一千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Thumbnail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第三)。 定公,魯國國君。『定』是他死後的諡號,是個美諡。據《周公諡法》,『大慮靜民曰定,純行不爽曰定,安民大慮曰定,安民法古曰定』。  魯定公問君臣相處之道,孔子認為,君指派
左 傳 【宮之奇諫假道】     晉國要假道虞國討伐虢國。虞國大夫宮之奇向虞公諫言:「輔車相依,脣亡齒寒。虞、虢兩國就如同唇齒。虢國滅亡,虞國就不保。」     虞公說:「晉是我的宗親,怎麼會害我?」     宮之奇舉了晉伯殺害親族之例來勸說虞公。     虞公又說:「我祭祀都是用豐盛潔淨的
左 傳 【曹劌論戰】     齊伐魯,魯莊公應戰。曹劌認為「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問魯莊公憑何應戰,莊公認為他把好衣服與他人分享,曹劌說這是不普遍的小惠。莊公又說祭祀品不多,以真誠祭祀神明,曹劌說這不能獲得神明的信任。最後莊公說,對於訟案一定盡心盡力,曹劌說這是忠誠的表現,可以出戰了。    
左 傳 【臧哀伯諫納郜鼎】 【本文主旨】     宋國發生政變,魯、齊、陳、鄭四國承認宋國新政權,宋國賄賂四國,魯桓公得郜鼎一具,將之置於祖廟。     臧哀伯諫言不可,其理由為郜鼎乃賄賂之器,有損國君之德,如此則上行下效,將引導官員失德而貪贓枉法。以下所引四句,乃其中精華。  (國家之敗,
Thumbnail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為政第二)。  季康子是魯國的貴族,魯哀公當政時,實際掌握魯國大權,把國君給架空了。子是他的爵位,貴族有公、侯、伯、子和男五等爵位,子是第四等。康是他的諡號。康的含義很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