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醫家】由明華園日字戲劇團於2019年的高雄春天藝術節首演,時隔4年後,再次於2023年7月在大稻埕戲苑登台,讓台北觀眾得以一睹演員們風采。
在傳統歌仔戲的世界裡,從來是坤生最為人注目,旦角的存在,不過為成雙或以坤生角度凝視,主體性薄弱。幸而台灣經十數年的性別平權發展,不僅平權意識與現狀名列亞洲第一,同時傳統戲曲亦出現不少以女性觀點出發的劇本,讓旦角得以為自己「發聲」,不讓生角專美於前。
【巾幗醫家】的角色設定即有此意味,由大家熟知的「明華園當家小旦」鄭雅升飾演女主角秦懷袖,以其女醫故事為主軸,敘述她溫柔且堅韌的性格如何在封建父權窠臼中安身。
敘事平穩、結構完整,基底傳承民戲風格並強化角色特質,因應劇團特色量身而作,旦丑鮮明,演員飆戲為看點之一。雖力求於傳統中尋找新觀點,增加旦角表述空間,但整體而言,視角仍以男性為出發點以試想女性困境,讓人有意猶未盡之感。
本劇以「醫術」作為貫穿故事的背景要素,訴說醫女秦懷袖遭遇悔婚、失怙後的遭遇,劇情節奏分明,時而沈重時而幽默,導演與演員功力深厚,掌握觀眾情緒之技巧相當成熟。
劇情安排上同時可見明確的相對性:開放-保守、專情-花心、嚴肅-幽默、善良-狠毒...,角色與關係間的衝突感堆疊出多元層次,增加共感面向、創造討論空間,可見編劇功力。
封建社會對女子的要求十分嚴苛,無非就是三從四德與溫良恭儉讓,在本戲中,我們可見多種不同的女子樣貌:秦懷袖溫柔堅毅的氣魄、寧桂枝執著敢愛的狠勁、護子心切的穆母,甚至以夫為天卻遭家暴致死的人兒...,每個女子都因對愛的不同理解而存在。
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裡,習醫女子應是少數,加上被前未婚夫徐長卿悔婚,在古代應該已達「社會性死亡」的標準,但秦懷袖並不為此被束縛,仍堅毅行醫救民,並勇敢擔任仵作驗屍,為被家暴致死的女子討公道。
以種種舉動而言,秦懷袖氣魄更勝男子,但是遇到感情問題時,卻以忽略、逃避、離去相對。與其說這表示她「識大體」,不如說這是大家覺得她「應該要」這麼做,畢竟在傳統戲曲中,女子面對情感就該如此溫柔且迂迴?
秦懷袖的人設,不應遇到感情就縮掉,而是清楚地向穆青表示她的立場與看法,也不是失魂落魄就會答應其他人求婚的性格,他的人前氣魄與人後心性,相當違和。以女子表述出發,卻以父權想像收尾,實為可惜。
毀婚的徐長卿(翁妙嬅飾)與善妒的寧桂枝(陳昭薇飾)終究從道德問題走向法律制裁,解放觀眾對徐長卿變心的不滿,但其實「正義」是為死者伸張,而非情感不忠,之所以感到暢快,是因為見著狠毒的寧桂枝與盛氣凌人的寧太醫將受罰。徐長卿的存在,不過是引出寧桂枝潑辣性情,對比秦懷袖的善解人意。
寧桂枝的悲劇,不是因奪人所愛或教唆殺人,而來自對感情的執著,濃烈的愛終究得不到回應,到頭來,人們只會記得他殺人,而不記得他為何殺人?寧桂枝的愛,相對於秦懷袖,其實沒有差別,但對多數人們而言,她不過是名兇手,何來有愛?
既是女戲,當然不免要反轉一下,創造更多選項予女主角選擇與觀眾反思,在本劇中依序出現:花心男、務實男、權勢男,各代表在感情關係裡的三個男性典型形象。比起女角,男角被賦予的標籤更具表象,幸而經由演員精湛的演技,讓各自性格表現顯得立體。
秦懷袖最後芳心何歸其實不重要,因為無論是穆青(陳麗巧飾)或常平安(陳勝在飾)都是不差的人選,一個務實誠懇,一個幽默多金,再怎樣都比徐長卿好,結局的安排之所以巧妙,在於有峰迴路轉,讓觀眾的心跟著忐忑,最終符合期待方覺暢然。
系出明華園家族,日團的【巾幗醫家】仍不失明華園特有風格,華麗感與說故事功力依舊,全劇持續勾得觀眾心思,毫無冷場。
在鄭雅升的詮釋下,秦懷袖的凜然讓人印象深刻,陳昭薇的豔麗流露出的高冷也恰到好處,搭配翁妙嬅的渣感相對於陳麗巧的專注,劇情引人入勝。又陳勝在施展特有的丑角特質,達到畫龍點睛之效。
期待日團有更多女戲,看鄭雅升與陳昭薇飆戲,實在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