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在時代洪流裡,守一輩子的事業──新竹中正台商圈

地方文化|在時代洪流裡,守一輩子的事業──新竹中正台商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新竹中正台夜市,是民國70、80年代桃竹苗居民的共同記憶。在那個還沒有百貨公司的時代,所有最新潮、時尚的服飾百貨都集中於此,每到假日,來逛街的人潮總滿得水洩不通。這座精品商城,承載著無數讀書時期的青春汗水、親子相處的時光和一段段情侶間的甜蜜約會。

在新竹市攤販協會理事長的帶領下,走入中正台經營四、五十年之久的男裝服飾店,一窺商圈的青春夢。

新竹中正台商圈入口,仍保有過去熟悉招牌的模樣

新竹中正台商圈入口,仍保有過去熟悉招牌的模樣



商圈一隅的男裝服飾

自幼生長於做生意的家庭,從小就學習幫忙母親打理店內事務。民國73年,中正台正值繁盛期,二十三歲剛退伍的老闆跟著時下熱鬧的商機,接手家中事業,一路經營至今。

將近四十年,雖為第二代經營者,對店鋪的情感卻並未因此而變得淡薄,一路見證中正台興衰的他,反倒對這裡有著難以言喻的深厚情感,談起拿手的服飾生意,老闆笑著分享:「第一代的客人,到現在兒女結婚都還堅持來找我訂做西裝。」對他而言,看著客人穿得漂亮整齊,與他們建立互相信賴、像朋友一樣的感情,是經營店鋪最有成就感的一塊。

男裝服飾店店內擺設

男裝服飾店店內擺設


 

中正台商圈的興起

談起中正台的起源,要將時間倒轉至民國60年代。

當時新竹街頭有許多推著三輪車做生意的流動攤販,市政府為了改善市容,運用中正台前的空地,以「七尺四方」為單位劃分攤位,運用木板拼裝隔間,協助三輪車轉業,有固定的位置做生意──「中正台夜市」就此誕生。起初,中正台的攤販不多,剛起步的店家也曾經歷慘澹的起步階段,但隨著接續兩、三年的經營,進駐的店舖越來越多、商品隨之多元,逐漸形成熱鬧的小市集,「中正台精品商城」的名號也漸漸傳播出去,成為當時的潮流商圈。

「一開始,這裡是下午四點才開店,後來越來越熱鬧,早上就有人開店營業,每到例假日,一整天都人潮不斷,平日則是從四、五點人潮漸滿,到晚上十點半後才慢慢退去。到了過年更不用說,整個桃竹苗的人潮,想擠都擠不進來。」老闆一面說著,情緒也跟著澎派了起來,似乎回到了那個繁盛的黃金年代。「很熱鬧,想進來都要用塞的。」理事長在一旁笑著補充。

民國六、七十年,每到假日就人滿為患的中正台商圈

民國六、七十年,每到假日就人滿為患的中正台商圈

起初,中正台並未明確分街,也沒有硬性規定店家該賣的商品種類。但是大家都有基礎共識,賣美食需要用水、會產生油煙,必須與服飾業分開,因而集中於商圈門口的第一、二條街。中間的三到六條街,從男女服飾、文具用品、生活百貨到流行商品,各式商品應有盡有,連時下最流行的影星海報都有專賣店。到了最後面的第七街,則賣著錄音帶、錄影帶和唱片。一旁的「小春區」多販賣舶來品、精品、鞋子。

現今在中正台看見標示著「第一街」到「第八街」的紅色招牌,是隨著商圈興盛,為了讓送貨人與顧客能更快速找到店家而設立的。紅底白字的掛牌,在每一街的底下有著小小的數字編號,儼然成為中正台商圈的獨有密碼。

 

時代衝擊下的困境

隨著時代更迭,百貨公司林立,中正台商圈的人潮也難免因此逐漸流失。談及經營以來最衰落的時期,老闆無奈分享正是近三年。「到現在還在這裡開店的,大家都賠錢,支撐著我們的,正是那一點感情,期盼著撐到哪天機會來時,還能有一個底子在這。因為這塊地養活了我們很多人,讓我們在這裡成家立業,生活了好幾十年,有一份很深的情感存在。」


男裝服飾店老闆及新竹市攤販協會理事長合影,2022年7月2日

男裝服飾店老闆及新竹市攤販協會理事長合影,2022年7月2日


做生意多年,老闆明白「每個世代有每個世代的機會」,雖然看著自己的世代已經老去,但仍然期盼轉型與活化的可能。自民國60年至今,走過繁盛與衰落的中正台商圈,能夠維持經營長達五十年的時間,實屬不易。

「時代在改變,我們中正台還在努力啦!」

老闆與理事長笑著說。從他們談話之中,似乎也看見了他們面對著時代的衝擊,內心的那份失落與無奈。即便如此,佇立於商圈裡的新舊店家、管理中正台的攤販協會都仍堅持著,包括基礎的衛生整潔都不馬虎,期待能為這座有故事的商圈找到新時代的出路。




採訪、撰稿|林玥彤


本文撰寫於2022年7月,經由國家文化記憶庫與見域工作室合辦的【新竹中正台故事採集計畫】​,短訪已有五十年歷史的男裝服飾店老闆、新竹攤販協會理事長。
avatar-img
寫字的路上
23會員
21內容數
努力不要忘記想要書寫的理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寫字的路上 的其他內容
提及老戲院,所有長一輩的礁溪居民,總會不約而同地指向位於大忠路上的「礁溪戲院」。斑駁的水泥建築牆上,以金屬立體字橫列在木板上的「台灣國術文化館」招牌搶先入眼,幾個大大的燈籠與壁飾,標誌著這棟建築的「今生」。至於「前世」痕跡,則須退後好幾步,仔細觀察建築最上方半圓形的屋頂,淡淡的金黃色字體,寫著「礁溪
「桂竹林」為礁溪鄉六結村的舊地名,由第一代林添郎開拓,形成以宗親為主的聚落,多年累積,林氏家族也成為礁溪的地方大家。 在桂竹林長大的林秋芳,和多數學子相同,高中畢業離鄉到外地讀書,近30年間,除了完成學業,更朝向藝術美學、博物館深耕,完成多項計畫、展覽的創辦。2009年,因緣際會搬回礁溪居住。對她
我沒騙你,我其實真的不是個喜歡移動的人。 作為一個性格保守,享受穩定,甚至對旅行沒有嚮往的無聊女子,我既沒有吉永和阿弱喜歡挑戰的性格,也不像耀威能不斷為生活畫下句號,捨去負擔。訪談撰稿的過程裡,反覆從受訪者身上照見我所缺乏的那一塊,卻也因此為我打開了另一種,在我匱乏的生命經驗裡,不曾有過的生活想像。
Manman,香港人,中學曾休學遠赴雲南旅行,意外來臺,在埔里讀書邁入第五年。香港,臺灣,在她心裡各有意義,各有眷戀,僅止於此,沒有牽絆。 逃學少女的旅行 十四歲開始到麥當勞打工,十九歲搬出來自己住,或許是骨子裡存有的一股叛逆,在外獨立生活的那一年,她常常不去上學。「可能是還有點叛逆吧,雖然老師有打
一場環島旅行,從22歲走到23歲,她用緩慢的徒步,感受路程中發生的一切跌宕起伏,沿途溫暖的碰撞,都是她透過移動創造的獨特經歷。 2020年10月,從嘉義出發北上,剛從大學畢業的阿弱踏上了徒步環島的旅程。擔心只有徒步太無聊,她策畫了「二二計畫」─沿路訪問路人二十二歲的生命故事。帶上這個想法,阿弱用徒步
從彰化到埔里讀書四年。隨興的出走是日常,是探索,是生活,是旅行。只要一臺機車,一片無限延伸的道路,就是專屬於他自己的移動時空。 穿越山間雜草,在落葉、窄道與爬升緩降間遊走,是莊竣臣熟悉的日常。跟著他一起坐上機車,從暨南大學後山騎出學校,又騎進另一座山,沒有路牌指引,他卻能記得每一條路通往哪裡,還不忘
提及老戲院,所有長一輩的礁溪居民,總會不約而同地指向位於大忠路上的「礁溪戲院」。斑駁的水泥建築牆上,以金屬立體字橫列在木板上的「台灣國術文化館」招牌搶先入眼,幾個大大的燈籠與壁飾,標誌著這棟建築的「今生」。至於「前世」痕跡,則須退後好幾步,仔細觀察建築最上方半圓形的屋頂,淡淡的金黃色字體,寫著「礁溪
「桂竹林」為礁溪鄉六結村的舊地名,由第一代林添郎開拓,形成以宗親為主的聚落,多年累積,林氏家族也成為礁溪的地方大家。 在桂竹林長大的林秋芳,和多數學子相同,高中畢業離鄉到外地讀書,近30年間,除了完成學業,更朝向藝術美學、博物館深耕,完成多項計畫、展覽的創辦。2009年,因緣際會搬回礁溪居住。對她
我沒騙你,我其實真的不是個喜歡移動的人。 作為一個性格保守,享受穩定,甚至對旅行沒有嚮往的無聊女子,我既沒有吉永和阿弱喜歡挑戰的性格,也不像耀威能不斷為生活畫下句號,捨去負擔。訪談撰稿的過程裡,反覆從受訪者身上照見我所缺乏的那一塊,卻也因此為我打開了另一種,在我匱乏的生命經驗裡,不曾有過的生活想像。
Manman,香港人,中學曾休學遠赴雲南旅行,意外來臺,在埔里讀書邁入第五年。香港,臺灣,在她心裡各有意義,各有眷戀,僅止於此,沒有牽絆。 逃學少女的旅行 十四歲開始到麥當勞打工,十九歲搬出來自己住,或許是骨子裡存有的一股叛逆,在外獨立生活的那一年,她常常不去上學。「可能是還有點叛逆吧,雖然老師有打
一場環島旅行,從22歲走到23歲,她用緩慢的徒步,感受路程中發生的一切跌宕起伏,沿途溫暖的碰撞,都是她透過移動創造的獨特經歷。 2020年10月,從嘉義出發北上,剛從大學畢業的阿弱踏上了徒步環島的旅程。擔心只有徒步太無聊,她策畫了「二二計畫」─沿路訪問路人二十二歲的生命故事。帶上這個想法,阿弱用徒步
從彰化到埔里讀書四年。隨興的出走是日常,是探索,是生活,是旅行。只要一臺機車,一片無限延伸的道路,就是專屬於他自己的移動時空。 穿越山間雜草,在落葉、窄道與爬升緩降間遊走,是莊竣臣熟悉的日常。跟著他一起坐上機車,從暨南大學後山騎出學校,又騎進另一座山,沒有路牌指引,他卻能記得每一條路通往哪裡,還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