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的大航海時代,多元探索職涯秘寶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地方創生遍地開花,越來越多年輕人返鄉移鄉,行政院於2019年訂為國家的「地方創生元年」(相關地方創生概念可參考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5145),開啟全台各鄉鎮振興活化的新時代,也推進更多元的職涯發展選擇。

raw-image

石碇的葉家豪是台大農經碩士,老家是新北石碇。他從淨山開始,創立了螢火蟲書屋,結合了生態保育和偏鄉教育,更與周遭的菇農、蜂農、林農交流合作,建立起屬於當地的食農育的共好經濟模式。

黃萱儀所學是傳播,從小在宜蘭礁溪長大,熱愛音樂的他因為寫了一首給阿嬤的歌而在網路上爆紅,促使她創立了「番刈田游阿媽藝站」,改造祖厝,用音樂、食農、文創帶動當地小鎮活化。

黃瀚,阿美族青年,農業系畢業。當身邊同伴紛紛留在都市找工作,他卻回到故鄉關山的電光部落推動友善農業,導入無人機技術改善村人力老化和短缺的問題,創立「日出禾作」品牌,推廣關山好米和阿美族文化。

他們都極具生命力與熱情,若投入傳統職涯或大公司,必定是搶手的人才,但卻選擇投入地方創生的戰場裡。像他們的例子越來越多、非少數特例,已是一股不容小覷的職涯趨勢。


選擇職涯時更重視回歸本質,思考自我與生活的價值


拜科技迅速發展以及交通便利,打破了空間的限制,回到在地鄉鎮的距離變更短。加上近幾年經營自媒體當道,翻轉了傳統的營運模式、大幅度降低溝通成本。這也代表青年有更多的選擇權,未必只有留在都市才能成功,台灣各地有更多新舞台,讓青年能追尋屬於自己想做的事情。


能讓青年選擇離開城市,願意到地方發展,關鍵點在於更富意義的「價值實現」。
raw-image


可能是惦念對家人的羈絆,想實現照顧家人與工作的平衡;期待貢獻自己的所學所長,試著為社會做出回饋;或珍惜對土地的情感,渴望地方能變得更好而返鄉。

這些思考都不僅只用「工作的薪資高低」來衡量利弊,而是回到個人與生活本身,思考生命與工作的意義,試著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創造出改變社會的正向影響力。

昔日安靜的鄉鎮,藏著未來的職涯機會


當我們有興趣投入地方振興,最先得思考「我可以做什麼工作?」

從兩個例子來看,第一個是「島內散步」。

raw-image

他們曾在嘉義市的老城區,辦理新二通的實境體驗小旅行,除了介紹當地的人文風情、生態環境、歷史變革,更透過戲劇、遊戲等新手法,讓體驗變得更生動有趣,加深孩子對這塊土地的認同度。

導遊、企劃、文學、教育、表演藝術、攝影等等的相關技能的人才,都能在這裡獲得發揮。

第二個是南投竹山知名的民宿「天空的院子」。

他們從老屋改造到透過住宿打造生活體驗,更聯合竹山小鎮的在地老店延伸出枕頭、家具與文創商品,讓旅客就像住進「竹山版的IKEA」,如果喜歡此商品直接掃QRcode下單,宅配到府。也利用區塊鏈技術,推廣「竹山數位鎮民計畫」,當旅客在遊玩、消費、享受服務的同時,也能清楚的知道自己花出去的錢支持了哪些地方產業。

從這例子看出,包含了建築、室內設計、飯店經營、行銷、服務設計、程式開發等等的各種職業需求,其實工作機會還不少。

在地振興往往是多議題的綜合發展,不僅人文社會領域人才投入,更需要數位科技、工程或技術背景的人才,背後蘊含多元領域人才的工作機會。


讓孩子從真實的體驗中,打開更深厚寬廣的人生視野


若對創生團隊的工作機會有興趣,可透過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網頁(https://twrr.org.tw/zh-TW/partner),認識各地各領域的創生團隊,更推薦家長能透過參訪或體驗,到創生團隊的獨特場域,幫助孩子開啟多元的探索。有的團隊能帶孩子走入大自然,做觀察與學習;也有能帶孩子到鄉鎮做文史走讀體驗;也有各種工藝的學習手作;或打工換宿的民宿體驗、參與換物市集等等。

透過深淺不同的體驗活動,讓孩子將學習延伸到各場域,利用外在環境的刺激,引導激發想像力、產生多元的感受、開拓更寬廣的視角,讓孩子更了解自我的興趣與志向,幫助他們將來能在工作中獲得幸福感和價值感。

如果孩子是讀理工科系的,可與他們聊聊場域運用哪些智慧農業科技、數位連結;如果孩子想往商業發展,可討論這裡的消費客群、主要獲利項目、服務價值;如果孩子是走藝術設計,可以一起觀察空間規劃、氛圍創造以及美學設計;如果他喜歡單純文科,可以一同欣賞文案、翻譯品質、文史傳達的方式等等。

raw-image

面對當代的職涯趨勢,有更多的人生課題值得提早探索,身為家長的我們更須提醒自己,保持開放心態。

可與孩子一起討論彼此對於「成功的定義」:工作除了賺錢之外,能有其他多元的價值實現,現今社會其實有很多使命感、貢獻感的職涯方向可以探索。

隨著地方創生議題的火熱發展,打開更多過去受地域限制的職業想像,可練習帶孩子與創生團隊進行真摯的互動,並透過不同的生命故事,深度開啟孩子去思考:

「我為何而工作」、「我未來想在哪裡工作」。
avatar-img
44會員
24內容數
走出大都市,新世代的人生舞台在台灣各地鄉鎮,換個視野與角度,用創新振興地方。從320年的諸羅古城出發,看老靈魂勇敢活出新生命,與有志投入地方活化的朋友作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島內移居」正逐漸形成風潮,相對於過去大家想在退休後到鄉下或理想的城市買塊地,蓋間別墅,現在大家似乎不再執著於置產,其實蓋別墅或買房子卻只有假日去住,也會有問題,變成每次去都要整理打掃,反而享受不到度假的悠哉,在我看來,不如省下蓋別墅的錢,想度假就入住鄉間的民宿更自在、更快樂。    
Thumbnail
作者何培鈞是一位專注於地方創生工作的個人,他在臺灣竹山投入多項社區活化計畫,並將經驗擴及亞洲各地。本書紀錄了他十五年來的經驗和心得,以及他所推崇的九個觀點。透過本書的閱讀,讀者可以獲得作者對於地方創生工作的深刻體悟和熱情,並得到一些實用的啟示。
Thumbnail
2021年,國家發展委員會設立「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希望讓民間地方創生團隊能獲得支持,培育更多在地人才。鹿港著鹿計畫、北斗寶斗青村未來式、溪州老人國回春計畫皆位於彰化縣內,這三組扎根地方的團隊,如何讓社會成為眾人的學校?地方創生又該如何向下扎根?
Thumbnail
純樸的集集小鎮,曾被票選為「台灣十大觀光小城」的集集小鎮,不但擁有歷史悠久的鐵道支線特色,更結合迷人自然生態、懷舊人文風光,還有各式在地小吃和創意美食,感受樸實恬淡的小鎮氛圍。 返鄉青年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家鄉更美好,形成永續生態支持系統,這才是永續城鄉真正的實踐。透過「人、地、產」的盤點,挖掘
Thumbnail
有了摩托車之後,不再有地區性的設限。而工作的選擇性也多廣泛了點。 雖只有國中畢業學歷的我,但感恩父母給了我算聰慧的頭腦,感恩自己不想因學歷緣故,而鞭策自己精進求知、改變自己素質、提升能力的心態。 於是我的求職路線延伸到離家20到30分鐘的路程。 自從家鄉員林到台中跟著媽媽住約有半年吧!台中我也大致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地方現實中的社會階級與地方圈的現實等主題。實例融合作者在日本石川縣加賀市的經歷,定義出什麼樣的人適合到地方發展。提醒了在選擇工作時,不必追求即時顯著的成長,而是應該專注於本業技能培養。不僅可以實現溫飽,也能找到事業上的突破。要是沒辦法持續提升自己,將會隨年齡增長陷入更深的泥沼。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了何培鈞如何創建天空的院子和小鎮文創,展現了他的故事、理念及團隊目標。他將目標與社區共榮相結合,串接了竹山的所有人,讓竹山成為一個有溫度的地方。這樣的努力不僅增加了居民和遊客的歸屬感,也促成了更多人參與竹山的發展。這本書讓我們深入了解地方創生的過程與理念,對未來台灣各地的發展充滿期待。
Thumbnail
台灣之旅回來後,還沒打算找工作的我住在阿姨家,偶爾把履歷表投到香港和新加坡。
Thumbnail
自小在大田里成長,因求學因素旅居外地。但卻因對於家鄉的那份感情,毅然回到家鄉擔任社區服務志工。她就是志工青年隊長,張儀慈。 當返鄉之時,身邊人總是抱持著懷疑及困惑。位於高雄市甲仙區的大田里,雖地幅遼闊,但整個社區卻僅有一千六百多人居住,除平時生活採買皆需要依賴甲仙市區,就業機會更是趨近於零。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島內移居」正逐漸形成風潮,相對於過去大家想在退休後到鄉下或理想的城市買塊地,蓋間別墅,現在大家似乎不再執著於置產,其實蓋別墅或買房子卻只有假日去住,也會有問題,變成每次去都要整理打掃,反而享受不到度假的悠哉,在我看來,不如省下蓋別墅的錢,想度假就入住鄉間的民宿更自在、更快樂。    
Thumbnail
作者何培鈞是一位專注於地方創生工作的個人,他在臺灣竹山投入多項社區活化計畫,並將經驗擴及亞洲各地。本書紀錄了他十五年來的經驗和心得,以及他所推崇的九個觀點。透過本書的閱讀,讀者可以獲得作者對於地方創生工作的深刻體悟和熱情,並得到一些實用的啟示。
Thumbnail
2021年,國家發展委員會設立「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希望讓民間地方創生團隊能獲得支持,培育更多在地人才。鹿港著鹿計畫、北斗寶斗青村未來式、溪州老人國回春計畫皆位於彰化縣內,這三組扎根地方的團隊,如何讓社會成為眾人的學校?地方創生又該如何向下扎根?
Thumbnail
純樸的集集小鎮,曾被票選為「台灣十大觀光小城」的集集小鎮,不但擁有歷史悠久的鐵道支線特色,更結合迷人自然生態、懷舊人文風光,還有各式在地小吃和創意美食,感受樸實恬淡的小鎮氛圍。 返鄉青年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家鄉更美好,形成永續生態支持系統,這才是永續城鄉真正的實踐。透過「人、地、產」的盤點,挖掘
Thumbnail
有了摩托車之後,不再有地區性的設限。而工作的選擇性也多廣泛了點。 雖只有國中畢業學歷的我,但感恩父母給了我算聰慧的頭腦,感恩自己不想因學歷緣故,而鞭策自己精進求知、改變自己素質、提升能力的心態。 於是我的求職路線延伸到離家20到30分鐘的路程。 自從家鄉員林到台中跟著媽媽住約有半年吧!台中我也大致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地方現實中的社會階級與地方圈的現實等主題。實例融合作者在日本石川縣加賀市的經歷,定義出什麼樣的人適合到地方發展。提醒了在選擇工作時,不必追求即時顯著的成長,而是應該專注於本業技能培養。不僅可以實現溫飽,也能找到事業上的突破。要是沒辦法持續提升自己,將會隨年齡增長陷入更深的泥沼。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了何培鈞如何創建天空的院子和小鎮文創,展現了他的故事、理念及團隊目標。他將目標與社區共榮相結合,串接了竹山的所有人,讓竹山成為一個有溫度的地方。這樣的努力不僅增加了居民和遊客的歸屬感,也促成了更多人參與竹山的發展。這本書讓我們深入了解地方創生的過程與理念,對未來台灣各地的發展充滿期待。
Thumbnail
台灣之旅回來後,還沒打算找工作的我住在阿姨家,偶爾把履歷表投到香港和新加坡。
Thumbnail
自小在大田里成長,因求學因素旅居外地。但卻因對於家鄉的那份感情,毅然回到家鄉擔任社區服務志工。她就是志工青年隊長,張儀慈。 當返鄉之時,身邊人總是抱持著懷疑及困惑。位於高雄市甲仙區的大田里,雖地幅遼闊,但整個社區卻僅有一千六百多人居住,除平時生活採買皆需要依賴甲仙市區,就業機會更是趨近於零。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