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8|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地方創生的大航海時代,多元探索職涯秘寶

地方創生遍地開花,越來越多年輕人返鄉移鄉,行政院於2019年訂為國家的「地方創生元年」(相關地方創生概念可參考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5145),開啟全台各鄉鎮振興活化的新時代,也推進更多元的職涯發展選擇。

raw-image

石碇的葉家豪是台大農經碩士,老家是新北石碇。他從淨山開始,創立了螢火蟲書屋,結合了生態保育和偏鄉教育,更與周遭的菇農、蜂農、林農交流合作,建立起屬於當地的食農育的共好經濟模式。

黃萱儀所學是傳播,從小在宜蘭礁溪長大,熱愛音樂的他因為寫了一首給阿嬤的歌而在網路上爆紅,促使她創立了「番刈田游阿媽藝站」,改造祖厝,用音樂、食農、文創帶動當地小鎮活化。

黃瀚,阿美族青年,農業系畢業。當身邊同伴紛紛留在都市找工作,他卻回到故鄉關山的電光部落推動友善農業,導入無人機技術改善村人力老化和短缺的問題,創立「日出禾作」品牌,推廣關山好米和阿美族文化。

他們都極具生命力與熱情,若投入傳統職涯或大公司,必定是搶手的人才,但卻選擇投入地方創生的戰場裡。像他們的例子越來越多、非少數特例,已是一股不容小覷的職涯趨勢。


選擇職涯時更重視回歸本質,思考自我與生活的價值


拜科技迅速發展以及交通便利,打破了空間的限制,回到在地鄉鎮的距離變更短。加上近幾年經營自媒體當道,翻轉了傳統的營運模式、大幅度降低溝通成本。這也代表青年有更多的選擇權,未必只有留在都市才能成功,台灣各地有更多新舞台,讓青年能追尋屬於自己想做的事情。


能讓青年選擇離開城市,願意到地方發展,關鍵點在於更富意義的「價值實現」。


可能是惦念對家人的羈絆,想實現照顧家人與工作的平衡;期待貢獻自己的所學所長,試著為社會做出回饋;或珍惜對土地的情感,渴望地方能變得更好而返鄉。

這些思考都不僅只用「工作的薪資高低」來衡量利弊,而是回到個人與生活本身,思考生命與工作的意義,試著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創造出改變社會的正向影響力。

昔日安靜的鄉鎮,藏著未來的職涯機會


當我們有興趣投入地方振興,最先得思考「我可以做什麼工作?」

從兩個例子來看,第一個是「島內散步」。

他們曾在嘉義市的老城區,辦理新二通的實境體驗小旅行,除了介紹當地的人文風情、生態環境、歷史變革,更透過戲劇、遊戲等新手法,讓體驗變得更生動有趣,加深孩子對這塊土地的認同度。

導遊、企劃、文學、教育、表演藝術、攝影等等的相關技能的人才,都能在這裡獲得發揮。

第二個是南投竹山知名的民宿「天空的院子」。

他們從老屋改造到透過住宿打造生活體驗,更聯合竹山小鎮的在地老店延伸出枕頭、家具與文創商品,讓旅客就像住進「竹山版的IKEA」,如果喜歡此商品直接掃QRcode下單,宅配到府。也利用區塊鏈技術,推廣「竹山數位鎮民計畫」,當旅客在遊玩、消費、享受服務的同時,也能清楚的知道自己花出去的錢支持了哪些地方產業。

從這例子看出,包含了建築、室內設計、飯店經營、行銷、服務設計、程式開發等等的各種職業需求,其實工作機會還不少。

在地振興往往是多議題的綜合發展,不僅人文社會領域人才投入,更需要數位科技、工程或技術背景的人才,背後蘊含多元領域人才的工作機會。


讓孩子從真實的體驗中,打開更深厚寬廣的人生視野


若對創生團隊的工作機會有興趣,可透過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網頁(https://twrr.org.tw/zh-TW/partner),認識各地各領域的創生團隊,更推薦家長能透過參訪或體驗,到創生團隊的獨特場域,幫助孩子開啟多元的探索。有的團隊能帶孩子走入大自然,做觀察與學習;也有能帶孩子到鄉鎮做文史走讀體驗;也有各種工藝的學習手作;或打工換宿的民宿體驗、參與換物市集等等。

透過深淺不同的體驗活動,讓孩子將學習延伸到各場域,利用外在環境的刺激,引導激發想像力、產生多元的感受、開拓更寬廣的視角,讓孩子更了解自我的興趣與志向,幫助他們將來能在工作中獲得幸福感和價值感。

如果孩子是讀理工科系的,可與他們聊聊場域運用哪些智慧農業科技、數位連結;如果孩子想往商業發展,可討論這裡的消費客群、主要獲利項目、服務價值;如果孩子是走藝術設計,可以一起觀察空間規劃、氛圍創造以及美學設計;如果他喜歡單純文科,可以一同欣賞文案、翻譯品質、文史傳達的方式等等。

面對當代的職涯趨勢,有更多的人生課題值得提早探索,身為家長的我們更須提醒自己,保持開放心態。

可與孩子一起討論彼此對於「成功的定義」:工作除了賺錢之外,能有其他多元的價值實現,現今社會其實有很多使命感、貢獻感的職涯方向可以探索。

隨著地方創生議題的火熱發展,打開更多過去受地域限制的職業想像,可練習帶孩子與創生團隊進行真摯的互動,並透過不同的生命故事,深度開啟孩子去思考:

「我為何而工作」、「我未來想在哪裡工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