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讀<明信片殺手>:他們居然說那是為了藝術?

[詹姆斯.派特森/James Patterson][麗莎.馬克倫德/Liza Marklund][譯者: 吳妍儀][]出版社:臺灣商務][出版日期:2011/10/01]

[詹姆斯.派特森/James Patterson][麗莎.馬克倫德/Liza Marklund][譯者: 吳妍儀][]出版社:臺灣商務][出版日期:2011/10/01]

+++簡介明信片殺手/The Postcard Killers

他用彎曲的左手臂托住男人的前額,讓他的頭保持朝上。他用指尖去感覺男人脖子上的脈搏,估算血流的力道。接著他把匕首戳進男人左頸靜脈,迅速切過肌肉跟韌帶,直到聽見輕輕的嘶一聲,這男人的氣管已經被切斷。

「我會一直追著他們不放,直到地獄凍結為止。」紐約警察雅各誓言親手將殺害女兒金蜜的兇手繩之以法,這是一場橫越歐洲大陸的連續謀殺案,金蜜與未婚夫慘死在父親送給她的婚前耶誕旅行,除了咽喉遭利刃劃開、身上的財物皆被洗劫一空以外,他們的屍身被以特定的角度擺放,命案現場彷彿是藝術展示間,一切顯得那麼刻意、冷血。

雅各追著兇手到德國、瑞典,卻總差臨門一腳就可逮到兇手,雖然他知道兇手犯案的軌跡,但永遠落後兇手一步。犯案前,兇手會先寄出一張有著城市街景的明信片給當地記者,背面有著相同的文字「……活著或者死去 是值得考慮的問題 我們會保持聯絡」;不久,有著屍首的照片就會寄達,一樣是年輕愛侶,一樣是外國旅客,一樣一刀斃命。

令人不寒而慄的犯罪場景,慘忍的犯案手法,揉合藝術創作的元素,將罪犯的衝突心理完美演繹;嚴密謹慎的犯案計畫,勾引獵物一步步踏入死亡陷阱而不自知,利用人性的貪婪、好強、色慾,輕而易舉殺人於無形,兇手視誘殺旅人為一種挑戰、一種遊戲,以此證明自身的魅力,宣揚個體的藝術理念,人的生命價值遠低於凶手所信奉的崇高藝術。

故事的地點在美國以及瑞典轉換著,美式的邏輯思考,碰撞著歐洲的冷峻思緒,不同的文化差異以及跨國刑案將破案難度無限加大。

[圖取自博客來][文擷取自博客來][購書連結:博客來-明信片殺手 (books.com.tw)]


+++小記錄

當時在查詢這本書的相關資料時,發現它被改編成電影了!而且是尺度相當大的電影,小說的尺度其實就已經相當大了,主要是在性愛與殺人現場的描述,但我看劇照時還是嚇了一大跳,只能說視覺衝擊真的很充足,心理與腸胃脆弱的人請務必好好斟酌。

簡介裡有提到「美式邏輯思考」與「歐洲冷峻思緒」的碰撞。畢竟我既不是美國人,也不是歐洲人,所以這還真是跳脫我的理解,無從判斷;但讀完之後我覺得更像是「失去理智的受害者家屬」與「公事公辦的公務人員」之間的衝突!憤怒的父親發瘋一樣的追著兇手環遊世界,發現終於接近了真相後跑到警察局請求支援,然後警察跟他說:「先生,請走行政程序,謝謝。只要在櫃檯填寫表格後遞交,然後回家等消息就可以了。」這能不衝突嗎?這本書一直給我一種在看<即刻救援>的即視感:憤怒的爸爸為了寶貝女兒去對付全世界。

本書圍繞著三種視角進行切換:警方、媒體與兇手。在故事一開始,這些角色就都出場了,作者通過這些不同的視角轉變,讓讀者能體會到警方與凶手的角力、媒體與凶手的互利與警方與媒體的衝突。經常都會說:「司法應該獨立於所有權力之外。」但輿論對司法單位的影響其實一直都是存在的,尤其是近年來媒體越來越發達,民眾的知識水平越來越高的情況下,無論在哪個國家都能感受到輿論對司法單位的影響越來越明顯。這是好事還是壞事?不知道!民眾對於社會時事有高的關注度聽起來不壞啊!但媒體為了取得閱聽人的視線而譁眾取寵,導致大家接收到錯誤訊息,這聽起來就很壞了!所以還是得回歸到自己身上吧!我們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並且隨時隨地保持腦袋的清晰靈敏,利用媒體,不被媒體所利用!

兇手的描寫也令人印象深刻,作者花了大篇幅在兇手身上,並在兇手的視角中,清晰展現了他們從挑選到勾引再到完成的殺人流水線,包括結束一系列的行程後,那種「啊!又是一件藝術品的誕生,真是充實而美好的一天,讓我來找一找新的靈感吧!」令人從腳心涼到頭頂!兇手在人群中泰然自若,甚至還獲得了幾位粉絲!

總歸來說,這本書滿精彩的,光是看文字敘述就能產生畫面感,也難怪會改編成電影!雖然不是特別懸疑,但是緊湊、完整、刺激,會讓人想一口氣讀到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