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練習】在生活中修行

【覺察練習】在生活中修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年末給自己一個新階段的任務,將所學的知識落實於生活。過去這半年來,透過很多工具認識自己,也吸收了很多相關的知識和道理。但多數是停留在腦海裡的畫面及想像,唯有透過生活去體驗、練習,才能真正的內化。

慢慢的擴大自己的生活圈,去認識不同的朋友。

發現合得來的人,聊一二句就能讀懂對方的邏輯及慣性。相對的,沒有共鳴的人也是幾句話就能劃分開。

成年人的世界,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故事在對的時間裡相遇。

在和人的互動裡,難免會碰到和自己理念不同的人,莫名的就會產生情緒,甚至想跟對方辯個輸贏。

但我們都只是透過文字去解讀對方,難免帶著自己的觀點及立場。

合則來不合則去,如何不帶批評不去分析他人,而是尊重每個人的獨特性。

將一切所學落實於生活中。我看見了自己還是習慣用自己的看見去分析對方。還是會對那些和自己不同的人產生批評及評價。

這一切的行為背後,更多是想證明自己才是那個對的一方嗎?

我的看見及練習。你可以有你個人的觀點及想法,換個角度看,別人也可以有他的觀點及想法。學習不帶任何情緒的去看待每個人的獨特性,你可以不認同,但也學會用更寬廣的心去看待每個人的不同。沒有對錯,就只是觀點不同。

學習用更寬容的心迎接來到身邊的人事物。

avatar-img
府辛聊瘉室
149會員
290內容數
一個人走在療癒的路上,與我的靈魂相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府辛聊瘉室 的其他內容
擊垮一個人的不是擁有的物質的匱乏、財富的多寡,而是內心的脆弱、匱乏感。 當面對疾病時,內心會湧起那股渴望陪伴及關心的需求,尤其顯著。這時候是面對一個人生活最大的挑戰。因為我們的社會文化,從小建構的信念。讓我們害怕一個人面對困難。 一個人最終會無所依、生病了沒人照顧很可憐。但是生病的前題,不該是先
一個人只要衣食無憂,其他的痛苦似乎就顯得微不足道。好像只要生活的悲慘程度未達到家破人亡或窮困潦倒,就沒有資格感到不快樂。這是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最常浮現的疑問。 在幼年時期,任何情緒上的不滿都會被貼上「不懂事」、「不體諒父母」或「自我中心」的標籤;成年後,則變成「想太多」、「不知足」、「生活沒有目
文章的產出,需要透過大量的閱讀。無論是影音平台、社交媒體、書藉。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人際互動,都能帶給我們啟發。 關鍵在於是否開啟我們的感知系統。又或者抱著事不關己、單純的活著,對生活週遭的一切從不關心。 「社交冷漠」是現代社會普遍的現象。拒絕「無效社交」更是許多人推崇的新觀點。 沒有好壞
擊垮一個人的不是擁有的物質的匱乏、財富的多寡,而是內心的脆弱、匱乏感。 當面對疾病時,內心會湧起那股渴望陪伴及關心的需求,尤其顯著。這時候是面對一個人生活最大的挑戰。因為我們的社會文化,從小建構的信念。讓我們害怕一個人面對困難。 一個人最終會無所依、生病了沒人照顧很可憐。但是生病的前題,不該是先
一個人只要衣食無憂,其他的痛苦似乎就顯得微不足道。好像只要生活的悲慘程度未達到家破人亡或窮困潦倒,就沒有資格感到不快樂。這是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最常浮現的疑問。 在幼年時期,任何情緒上的不滿都會被貼上「不懂事」、「不體諒父母」或「自我中心」的標籤;成年後,則變成「想太多」、「不知足」、「生活沒有目
文章的產出,需要透過大量的閱讀。無論是影音平台、社交媒體、書藉。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人際互動,都能帶給我們啟發。 關鍵在於是否開啟我們的感知系統。又或者抱著事不關己、單純的活著,對生活週遭的一切從不關心。 「社交冷漠」是現代社會普遍的現象。拒絕「無效社交」更是許多人推崇的新觀點。 沒有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