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自己創作的作品、以及他人對自己作品的肯定,兩者中取得平衡?

本篇探討主題:內在動機、創作、興趣維持

本篇為回應演講時收到的參與者提問。

Q.想詢問身為創作者的人華:如何在自己創作的作品、以及他人對自己作品的肯定,兩者中取得平衡?創作當下是快樂沒錯,但有時傾心傾力創作的作品沒有得到同等的回饋就會陷入創作低潮、會開始自我懷疑自我檢討、很在意他人想法、考量做這件事是否能得到相對應回饋。有時候都在想設計創作的路好難賺錢,要不乾脆就放棄?但其實有嘗試做其他行業的工作,過程其實都蠻痛苦的,有種靈魂不在自己身上的感覺,所以繞了一個大圈還是在創作類型的路上緩慢爬行。

相信這是所有真心熱愛創作的人都會遭遇到的矛盾,所以首先我想肯定你熱愛創作的心。

也許可以先從不那麼排斥的相關工作開始,出社會久了對自身的生活經驗一定都會有更多深刻的感受或體驗,這些經歷都能成為你創作的養分。同時我們的社會還沒進展到人人都能欣賞、體會創作之美的階段,所以必然會有比欣賞作品更重要的其他需求佔據了人們的目光,我的建議是也許你可以先思考「為什麼想要創作?」、「創作的時候我感覺到...」、「創作帶給我什麼改變?」等。

  • 這邊就必須提到自我決定理論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人有三種動機:
  1. 無動機狀態(Amotivation):此狀態下人的行為是無意義或根本沒必要做的,例如耍廢、夢遊、發呆等行為。
  2. 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我們做這件事是因為要滿足一些「外部的結果」,如社會聲望、獎賞、避免被罰,像是上班賺錢、見人說人話、等紅燈等。
  3. 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行動的原因全然出自內心的需求,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創造力,例如藝術創作、寫日記、為自己下廚、愛一個人等。

我們的行為越是忠於內在動機,越能體會到發自內心的滿足與成就感,因為做這件事本身對你來說很有意義也是自願做的,不為獲得掌聲或滿足他人。興趣就是一項廣泛的內在動機,如果今天你的興趣是畫畫,那畫畫的過程中你就會感到滿足和快樂。透過內在動機,我們可以擁有完全的自主性,並且較能夠堅持並長久的做一件事。起初,你創作是沒有目的性的,只是因為展現創造力時帶給你很開心的體驗,也就是說,你創作的動力來源是內在動機;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對美下的定義是:「美是一種無目的的快樂。」

但當我們開始為了以創作為生,創作也開始有了「目的」,不再只為了單純創造的快樂,你會為了想得到的東西(薪水、酬勞)而做,所以你創造的動力中開始有了「外在動機」。此時你會在創作的過程中開始感受到,追求收入所帶來的「壓力」,使你對原本喜愛的創作感到痛苦、也削弱你創作的靈感。

這也是社會心理學中有名的「過度辯證效應」:當人從自己喜愛的活動中得到外在獎賞時,會開始失去最初的熱情與興趣。

  • 那我們可以怎麼做呢?這邊提供兩個小方法:
  1. 把自身的內在動機當成能量來源
  2. 並附加外在動機作為增強 (注意:收入什麼的都只是剛好順便而已)
  • 要怎麼實行以上兩點呢?有幾個步驟可以參考:
  1. 時常自我覺察:發現當自己的內在動機不夠堅毅時,先不要給予自己太多外在獎賞當作動機。先學會在心中保持內在動機,替自己在生活中除了追逐成果也開始為留下一部分的時間繼續創作。
  2. 慢慢培養讓你快樂的興趣與行動:讓自己的興趣可以在工作以外的場景展現,專注創作過程而非成果,學著不為別人,只為自己,回到創作給你的最初快樂。等到覺得自己的內在動機穩定時,才開始追求外在的獎賞,給自己製造外在動機。
  3. 把以上兩件事當成責任長期進行

在凡事講求效率的時代,一個人能對一件事感到興趣是非常珍貴的!創作就是你一輩子的禮物,要好好保護自己的興趣。

附上一首小詩送給大家:

你的藝術

無關乎有多少人

喜歡你的作品

你的藝術

關乎

你的心是否喜歡自己的作品

你的靈魂是否喜歡你的作品

關乎你對自己

有多誠實

而你

絕對不能

拿誠實

交換共鳴

出自加拿大詩人 露琵.考爾的作品 《奶與蜜》

創作是享受「自我存在」的過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