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很多人都說我的個性像狗,但我是個十足十的貓派。
網路上有很多討論關於「人為什麼喜歡貓」的文章,這裡就不贅述科學與他人的觀點,對我而言,只要看著貓貓們就很療癒,要是能摸一下,那種幸福感就會不停地爆發。所以我也想要分享一下,最近我看過的影片、書籍。
最近我讀了一本《我也來做一回貓》,還看了一部幾年前的動畫《同居人是貓》,讓我最大的體悟是除了喜歡貓以外,以貓的個性生活,可能也可以讓心裡變得更為健康。
牠們更為直接、更為了自己而活著,那種「獨立」的狀態是我所嚮往的,在亞洲人的社會中,我們被群體生活以及條條框框壓抑與限制,所以這樣的特立獨行、我行我素是更吸引眼球的,換句中二點的說法就是不合群反而讓人感覺很酷。
這次主要是想記錄一下,我閱讀這本《我也來做一回貓》的感受與啟發。這邊也把書中最喜歡的兩句話紀錄一下。
我們太常屈服於這種社會潛規則的淫威之下,太常想著要「表現」或「擁有」。
我們之所以不敢求助,是因為驕傲之心作祟,也因為對驕傲有所曲解。
在亞洲這樣相對人口較為密集的區域,我們的集體生活導致自己感受時時刻刻都在「被注視」,但事實上別人可能根本沒有在注意自己,一切都是「主觀的感受」而非客觀的事實。再者,基於我們以往受到的教育,被不斷地告知你應該要上進、努力,要有好的表現才能有好的結果,以至於所有的外在表現、行動很多是為了依循社會文化風氣的結果,最後變得「自己是什麼?」都不知道,只有群體的意識。
在《同居人是貓》這部動畫中也可以看到,從貓貓的視角來說,牠的想法其實很簡單,最常是「想要給你吃的」、「希望你能好好地照顧自己」,雖然主角不能正確的理解貓貓的行動意義,但牠的行動很單純,這樣的純粹是美好的。
不論是書還是動畫,這些作品都讓我反思自己與自己、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加上我最近重新複習一下 CBT 相關的理論與技術,發現還是會陷入非黑即白的問題,但是總是會有些成長的,畢竟也是在社會中小小歷練了幾年,也看到了自己的進步,至少不再是那麼容易陷入這個思維誤區。有很多事情、詞彙是中性的,不需要附加太多主觀的判斷,讓我不斷的練習「感受就好」。
今年有一部動畫《能幹貓今天也憂鬱》,與《同居人是貓》相同的是它也有不同的視角,很推薦給各位貓奴大大們,從中獲得療癒以外,也可以反思彼此的關係,當然就關係的心理戲還是《同居人是貓》多一點,但諭吉好可愛啊,真希望自己也能有一隻大諭吉🤣,那種被照顧、被惦念著的感受真的很棒(打滾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