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把身邊的東西清到最簡單了之後,反而可以讓自己好好珍惜物品,享受當下,以及保持專注。但極簡主義並非一味的丟棄,而是*為了最重要的人生目標,減少物品數量的人*,就像學習需要心無旁鶩一樣。
在不是極簡的生活中,身邊的物品很多,像是新衣服、限量版鞋子、紀念品等,塞滿了生活空間,也塞滿了腦袋,讓我們無法好好珍惜物品、跟物品相處,因為東西實在太多了,讓我們就算有心要珍惜,也沒辦法同時維護這麼多的東西,而且也根本沒辦法分辨到底哪個東西是值得我們花時間去珍惜的。
當我們很清楚自己需要甚麼,或著說,慢慢察覺多餘的物件,並且只留下必須的核心時,我們就可以漸漸學會去珍惜一件物品,因為現在在你生活中的每個東西都是不可或缺的,但由於數量很少,我們有這個心力去跟它們相處,享受當下,而不是被它們吸走淺層的專注力。
當環境變得簡單易維護,我們反而可以更加的專注,因為這樣子不會有太多的物品會讓人分心,在接近空白且有序的環境中,我們也比較不會感到焦慮。在結束一段專注的高峰後,也可以更好的獲得喘息。
極簡讓我們把注意力轉回自己的身上,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甚麼,從重度物質生活中抽離。
總是覺得不夠,明明身邊的東西就夠生活,卻想要更多更好的東西,是現代人常常面對的一個情況。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種是分不清出想要跟需要,另一種就是把展現自我價值誤認為代表自我價值。
分清楚想要和需要,不僅是在省錢的地方可以起作用,更可以為減物增添一份光彩。在為自己的家裡增添新東西之前,先好好思考這東西真正需要,還是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在費心去想怎麼下的了心丟掉前,就先拒之門外。
作者在書中提到,人是群居的生物,人人都會討厭寂寞,而讓別人注意到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展現自我價值。因為沒有辦法立刻就了解一個人的個性,所以物品,就成了代勞。身上穿的衣服、配戴的首飾等,都可以展現出一個人的價值觀。
物品可以很好的反射出一個人的價值,但有很多人都錯把展現,誤認成了代表。可是就算有人看到了你成堆的收藏,也無法辨認出你是怎樣的人。你就是你,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直接取代,錯誤的展現反而會為你添加不需要的身分,產生雜物堆滿造成的消沉。
快樂的產生是因為差異性,實質上就是多巴胺的分泌。當差異性慢慢減少了之後,所產生的快樂也就越來越少了,或著說多巴胺的劑量越來越不夠了,也就造成了「習慣的毒癮」。習慣了,就會事不關己,理所當然就不會珍惜了。
很多時候,得到了想要的東西之後,卻一下就厭倦了,之前想的「我要過怎樣怎樣的生活」雖然已經有了,但隨之而來的只有短暫的快樂。這時候,我們可以回頭看看,我們已經達成了什麼,當初的初衷是甚麼,擁有這樣的生活或著東西跟之前比好在哪裡。
透過細微的比較與之前的差異,讓我們更有珍惜當下生活的理由。作者在減物法則的其中一項也有提到可以用小塊毛巾來代替大毛巾,意在透過提升生活的難度,讓我們更珍惜便利的生活。
當生活的空間裡出現許多物品,我們可能以為只是空間被占用,殊不知腦袋其實也會自動去注意到它們。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在逛書店時興致滿滿,買了一大堆書,回家了卻堆放在了角落、書架上,卻不曾翻閱。時間久了,便開始質問自己為甚麼不好好利用,但是翻了一兩頁之後興致缺缺,於是又回過頭去做其他事情,可心中還是存在著焦慮的想法,時間一長,就造成了完全沒有幹勁,陷入不想面對現實的心情。我相信這不僅是書中作者面對到的問題,更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碰到的課題。
由於並沒有充分利用每個物品,這樣的我們會感到不安,也會覺得自己很沒用,但事實上不是因為我們不夠自律,而是被琳瑯滿目的物品分散的注意力。透過減物,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物品,並且好好利用,就可以很有效的減少這種情況。
實踐極簡主義需要很大的決心,對很多人來說,丟棄物品就跟丟掉自己重要的回憶一樣,不然就是記載了重要經驗的筆記本,是絕對無法捨棄的,但網路有兩個很大的特點可以幫助我們清理東西。
第一,數位工具基本上可以儲存各式各樣的東西,從照片到文字檔,實在不行也可以轉檔,而且數位儲存的容量是無上限的,可以透過購買服務獲得更多空間,而且也比購置實體空間便宜多了。如果是有重要的東西,書中的第十四個規則就有提到,可以拍完照再丟棄,筆記也可以全部放到數位空間上。
除了儲存功能,數位工具還有一點非常方便,那就是只要在存檔的時候有好好命名,我們絕對可以比在現實空間中找東西更快,通常只要在搜尋欄中輸入關鍵字,相關的資料一下子就會擺在你的眼前。
科技的優點不只上面所說的兩點,現在還有許多裝置都可以幫我們打造多合一的生活,減少生活中的雜物。
在《我決定簡單的生活》中,作者有提到一項我印象非常深的減物法則,那就是把用來收納的東西,也一並清除。在《防彈筆記法》中,作者也提到筆記的架構,越簡單越好。
沒有收納空間,也就代表著沒有多的地方可以放置物品,物品也要隨之減少,物品減少了,也就只要花極少的時間整理和清理房間;沒有繁雜的資料夾,也就表示不用多去思考要把任務筆記放到哪,也就不用去整理,搬遷也更加方便。
這些想法雖然出現在不同領域,但背後都是同一個想法,那就是換個角度思考問題。
無論是精神上的亦或是物質上的,極簡主義都幫我們減少了生活上的負擔,而極簡不是為了極簡而丟東西,而是為了去感受幸福。
透過基因、遺傳,能決定人五成的幸褔感,但這是無法改變的,能去更動的只有環境和日常行為。
不過我們無法因為一個轉折就立馬變得幸福。人只能模糊預測到轉折當下的心情,但假設過了一年、五年甚至更久,是完全無法猜測的。這就是環境只能決定一成幸福的原因。
其實由作者的觀點來說,我們根本就無法「變」得幸福,而只是去「感受幸福」。我很認同這一點,因為幸褔是一種定義、非實體存在的物品,它好像一直都存在於身邊,但又似浮雲一般虛無飄瞟,唯有當我們放下執念,好好感恩,才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這樣由日常行為發展出的模式,決定了四成幸福的原因。
任何生活的手段皆有不同,就像極簡主義就有分成很多流派,不過最終的目的,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了「幸福」。